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14年以来的5年间海西经济区"淘宝村"数据为基础,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借助ArcGIS10.1分析工具,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海西经济区"淘宝村"的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在市域范围呈现逐步扩散趋势,但空间分布明显不均;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存在明显的连片化集聚,跨行政边界明显,进一步探讨其集聚模式:即北部浙东南虹吸型集聚、中部闽东南蔓延式集聚和南部粤东北独立型集聚模式;县域尺度,"淘宝村"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特征突出,集聚类型稳定,空间内部差异显著."淘宝村"集群发展打破行政边界的分割,这一现象对海西经济区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发展质量.借鉴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方法,将生态损失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传统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借助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3-2018年黄河流域53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变特征,并定性分析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并存在两极分化格局,不同时段内上、中、下游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现“波浪式”发展特征,即上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从低值集聚型演变为高值集聚型,中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低值集聚型,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由高值异质型演变为低值集聚型.此外,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为宏观政策以及上、中、下游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特征等.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建议:从宏观角度看,应致力于创新制度、构建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2016年福建省淘宝村数据,利用最邻近距离及邻近点指数方法,从淘宝村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空间集聚性3个方面分析福建省淘宝村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策等方面对其驱动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6年,福建省的淘宝村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并且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速,其增长速度呈现出较大空间异质性,其中晋江市和荔城区的扩展速度最快;(2)2013-2016年,福建省的淘宝村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的交通发达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西北内陆交通不便和欠发达地区则鲜有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拓展,优先发展起来的淘宝村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3)通过最邻近距离和邻近点分析指数分析可知,福建省的淘宝村整体上呈现出集聚性的发展态势,而全省各地区的淘宝村集聚性则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4)福建省的自然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交通和物流网络以及地方政策等因素对当地的淘宝村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累积分布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系统地分析2015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 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及不同类型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提炼出主导因素, 得到如下结果。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呈现“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 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同质集聚性。其中, 显著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皖北和苏北地区, 显著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和山东临海县域。综合考虑空间约束和粮食产量分布差异, 将黄淮海地区分为粮食高产区、中高产区、中低产区和低产区4个类型区。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一, 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中, 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属于社会经济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中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区域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 中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折纯), 表现为地理环境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植被指数、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针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 提出不同的粮食增产增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福建省传统村落与淘宝村2类典型的村落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传统村落和淘宝村的分布都属于凝聚分布模式.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闽西和闽北的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而淘宝村集中分布在闽南和闽中的泉州市和莆田市.地形、交通和社会经济状况与传统村落和淘宝村的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并且二者的分布是一种互斥的关系.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淘宝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的地区.低海拔淘宝村属于产业优势型,高海拔淘宝村属于资源禀赋型.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时间断面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0-2013年数据测算了云南省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区位基尼系数、Global Moran's 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分析云南省经济作物生产的集聚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经济作物生产集聚程度较高,县域尺度集聚特征明显.(2)不同农作物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3)经济作物集聚生产在空间上呈正相关性,总体上出现增强态势;油料、水果生产的县域关联程度大幅上升,甘蔗、茶叶生产的县域关联程度在波动中上升,而烤烟生产的县域关联程度急剧下降.(4)云南省经济作物生产形成高-高集聚空间模式:油料生产集中于罗平和腾冲,以罗平为核心的滇东区域形成高-高集聚区;甘蔗生产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临沧、德宏县区;烤烟生产不断扩散,但仍以曲靖各县市为主,并形成高-高集聚区;茶叶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临沧、西双版纳和普洱地区;水果生产分布广泛,但大规模集聚生产主要集中在红河州南部和西双版纳地区.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区域土地生态问题凸显,土地生态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经济的发展是驱动土地生态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基础-结构-胁迫-效益"和"总体-结构-效率"为框架,构建"土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26个县市区的土地生态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河南省实现土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土地生态优势型县市区数量(82个)多于经济优势型(44个),呈现以中北部地区为中心向外围经济优势逐渐减弱、土地生态承载能力逐渐加强的态势.(2)研究区土地生态和经济发展耦合程度较高,但是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仅有15个县市区处于过渡协调发展类,其他区域均为失调类型.(3)各县市区协调系统的协调性在全局和局部均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征,协调度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河南中北部,低值集聚区主要在河南东部.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基于"质量规模-支撑能力-发展潜力"三大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自然断裂点分类、加权Voronoi图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红色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从空间差异上看,景点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高水平景点数量仅有12个,明显偏少,集中分布在呼和浩特及延安附近;中等水平及以下景点占比达到72%,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各个县区.(2)从影响范围上看,高水平景点因集中分布,影响范围往往有限;而低水平景点分布稀疏,影响范围反而较大.(3)从区域格局上看,核心景点在黄河上、中、下游和晋陕两省形成呼-包、兰州、延安、豫中、关中、晋中、六盘山、川陇和晋陕九大密集区.(4)基于评价结果,结合旅游空间区划的相关原则,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大分区"的空间组织方案及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构建的淘宝店铺数量获取与质量计算方法,运用空间分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回归等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尺度淘宝店铺数量与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综合类店铺来看数量和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极高、高等、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南阳的部分地区,中等水平区主要临近3类高水平区分布,极低、低等、较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中南、东南、南部并连续成片.②从各类别店铺来看,农产品型、批发零售型店铺数量与质量的空间分布最广且与整体相似度最高.机械仪器、非金属、体艺文卫、生活服务类店铺在分布上出现很多空白区,等级结构不够完善,以极低等水平区为主,但在郑州市区附近均出现了高等水平区.③淘宝店铺数量和质量的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相似,多以冷点和热点集聚区为主,冷点集聚区多于热点.在数量上形成两个热点集聚区,三个冷点集聚区.热点分布在河南省中部的郑州市区附近以及南部南阳附近;冷点分布在以鹤壁市为中心的北部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周口、驻马店、信阳等绵延区.在质量上,郑州市区附近形成一个热点集聚中心,冷点集聚区在河南省中南部形成横向大范围冷点绵延区.④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发现,影响淘宝店铺数量的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原有商业基础,影响淘宝店铺质量的原因主要是区位优势、卖家经营理念以及地区商品名声等.  相似文献   

11.
李凌子  简子菡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19,37(8):1359-1367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以河南省荥阳市刘沟村为案例区,采用实地调研、调查问卷与深入访谈的方法,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淘宝村的形成过程与集聚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形成过程可分为2007年之前的初始积累、2008—2013年的异军突起、2014—2017年全面辐射、2018年以来的多元带动四个时期.②从集聚机理看,生产要素包括气候、土壤等为淘宝村的形成提供可能;需求条件为淘宝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推动作用;能人带动在淘宝村形成初期发挥重要示范作用并驱动淘宝店铺的进一步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作为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降低了村民的创业成本;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淘宝村店铺的迅速集聚提供了有力支撑;电商环境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传统专业村向淘宝专业村升级提供了外在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杞县大蒜种植面积数据,运用阶段划分、空间分析、扩散类型划分、典型区域调研等方法,对杞县大蒜种植与集群发育的阶段特征、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从阶段划分看,可分为萌芽发展、快速发展、波动变化及稳定增长4个阶段,其中大蒜种植面积在萌芽阶段增幅较大,在其他阶段则保持较强的平稳性.(2)从时空演化看,裴村店乡、葛岗镇和苏木乡等高发育水平区向中心集聚的趋势明显;柿园乡、阳堌镇和西寨乡等中等水平区近期呈高速发展趋势;而竹林乡和圉镇等低水平区发展进程较慢,其农业化进程需进一步推进.(3)从空间关联看,呈正向特征但集聚效应较弱,显著HH区为邢口镇和裴村店乡,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表现为高水平区的正向促进效应;显著LL区与低水平区类似,且外围区均受“近墨者黑”效应影响.(4)从扩散类型看,分为近域扩散型、跨区域扩散型、共同成长型与政府引导培育型,其中五里河镇、柿园乡和平城乡等属于近域扩散类型,近期链式、集群化趋势明显;阳堌镇、泥沟乡、官庄乡为跨区域扩散型,呈现“大户+组织化”扩展特征;共同成长型有竹林乡、板木乡和宗店乡,其扩散速度和范围均较小;裴村店乡属于政府引导培育型,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3.
从规模、密度、聚散及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市区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且增长趋势明显,分区数量相差悬殊,街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密度变动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密度出现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稀疏的内部异质特征,空间格局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转变;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近郊扩散的态势,分布重心向主城区西部和北部移动;空间关联较明显,集聚现象逐渐减弱,但整体上流动人口的西疏东密格局未打破.  相似文献   

14.
以2005年和2014年北京市外来犯罪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非参数检验、层次聚类等方法对其户籍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年和2014年,犯罪人的户籍地分布均存在明显的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其中高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等距北京市较近的区域;而从不同年份的对比来看,北京市外来犯罪人群体的地市级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来自北京周边区域的犯罪人占比逐渐下降,但来自偏远地区的犯罪人群体占比开始逐渐增加。最后,针对外来犯罪人群体的户籍地分布变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类型探讨专业村的时空演变并分别解析其核心驱动因素,对于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两次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最近邻分析、空间扫描统计量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08-2017年河南省不同类型专业村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类型专业村数量皆有上升,农业型专业村增速最快.(2)各类型专业村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分布方向皆表现出由“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转变的趋势;农业型、工业型专业村平均分布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向西北方向移动.(3)各类型专业村空间集聚特性显著,但不同类型专业村集聚区域变化各异.(4)各类型专业村镇空间分布受村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强于村域环境,强于能人因素.其中市场需求、地形特征和地理区位始终是影响农业型专业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市场需求是始终影响工业型、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空间分布的最核心要素.(5)从同一驱动因素对不同类型专业村的响应来看,能人因素对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的解释力强于农业型、工业型专业村.综合来看,2008年工业型专业村对村内、村外环境的响应程度强于其余类型专业村,2017年则转变为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对其响应最...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植被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SPOT-VEG NDVI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1998—2013年的植被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功能特征、发展趋势及气象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6a榆林市植被NDVI空间自相关显著,存在1个低值和3个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在西北风沙区,核心为低-低型,低-高型依附于外;高值集聚在东南部植被较好的3个热点区,核心为高-高型,高-低型依附在外.核心区面积较大,外围缓冲区面积较小.(2)低-低型NDVI变化分退化(1998—1999)、恢复(1999—2002)、稳定(2002—2007)和反复退化(2007—2013)4个阶段.高-高型NDVI分退化(1998—1999)、恢复(1999—2003)、稳定(2003—2007)、发展(2007—2013)4个阶段.(3)16年间低-低型NDVI介于0.2—0.4,高-高型介于0.3—0.7,1999年前急速下降,随后波动上升,速率分别为0.80%/a和1.86%/a.(4)低-低型和低-高型NDVI稳定性较强,面积变化较小;高-高型和高-低型反之.(5)16年间榆林市低-低型集聚区内NDVI值介于0.2—0.3之间的像元频数与年降雨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性为0.50.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沙地植被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植被修复与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人口城镇化子系统与土地城镇化子系统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藕合协调度模型,以289个地级(以上)市为研究对象,测度地级(以上)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主要研究结论:(1)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平均值为0.709,超过62%的地级市处于勉强协调级、濒临失调级和失调级,这表明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总体不高,提升空间很大.(2)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态势,总体来说,东部地区(0.761)中部地区(0.717)西部地区(0.681).(3)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空间正相关,其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零星分布在西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中部地区)及低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甘地区、云川地区的部分地市).这个结论能够为区域之间城镇化协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依据.以黄河下游滩区河南段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转移矩阵、变异系数对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空间自然连通性大,但是部分区域存在斑块现象.2000—2020年研究区时空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滩涂和水面.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乡市原阳县以及郑州周边区域的滩区.2005—2015年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最大.(2)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其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左右,其次为水面、滩涂、建设用地、园地及林地.研究期内,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耕地、水面和滩涂,且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3)总体来看,研究期内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加的趋势,2020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为78.49%.在时间序列上...  相似文献   

19.
以粤东地区1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选取粤东地区1990、2000、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分别计算各区县的老年人口系数、老年负担系数和老年人口密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人口重心模型,对粤东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试图从空间视角丰富对人口老龄化区域特征和差异的认识,并为人口优化措施提供参考性的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粤东地区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初期;粤东地区老年人口分布不均,各区县差异显著;老年人口分布重心呈现向东北推移的趋势;老年人口分布表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高值集聚区分布在粤东地区东北部的区县,低值集聚区出现在粤东地区南部的区县.  相似文献   

20.
简子菡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20,38(3):476-484
基于镇域尺度通过获取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数据信息,利用空间分析法、核密度估算法,从四个时间节点分析疫情的空间演化、空间集聚、输入与扩散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空演化看,时间维度上2月10日以前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迅速攀升,2月10日后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值得一说的是,前期单日新增病例呈波动上升,至2月3日达到峰值,之后呈波动式递减.从空间维度看,"南重北轻"、"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凸出,与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基本呈相反的特征.②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病例集聚特征在空间上基本保持稳定,整体呈现"五核"的集聚格局,东南部地区集聚现象出现较为迟缓且集聚程度较低.③从性别与结构特征来看,男性患者占据总病例数的55%,女性患者占总病例数的45%.年龄结构中,主要为中年人,占比达50%;其次为青年人,占比为38%;老年、少年和童年人群患病相对较少.④从输入与扩散的分布特征来看,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中以输入型为主,占据病例总数的52%,扩散型病例占据病例总数的34%,剩余14%为其他感染类型.从空间上看,输入型病例的分布与河南省病例空间分布格局高度一致,由于输入型病例基数较大,扩散型病例的分布仍然以信阳、南阳两地为主,但相比之下集聚程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