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7年4月采用水下录像方式对西沙赵述岛潟湖内外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密度和种类相似度以及造礁珊瑚覆盖率进行评估.共鉴定珊瑚礁鱼类58种,隶属于1纲3目18科37属,其中鲈形目占绝对优势,共55种,占总种类数的94.83%.潟湖内外的珊瑚礁鱼类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且潟湖内(1.712 3±0.273 2尾/m2)高于潟湖外(0.655 1±0.029 3尾/m2).胸斑眶锯雀鲷(Stegastes fasciolatus)、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宅泥鱼(Dascyllus aruanus)和栉齿刺尾鱼(Ctenochaetus striatus)为西沙赵述岛的主要鱼类,前3种主要分布在潟湖内,而栉齿刺尾鱼主要分布在潟湖外.潟湖内外珊瑚礁鱼类的种类相似性系数为0.29,属于中等不相似.潟湖内外的造礁珊瑚覆盖率分别为(7.98±9.91)%和(12.35±6.21)%,不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区内珊瑚礁鱼类以小型种类为主,珊瑚礁鱼类中食用价值高的石斑鱼科和鹦嘴鱼科的鱼类密度均不高,这可能与日渐退化的珊瑚礁生态功能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顾历年关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相关文献记录,结合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从动力机制,地质地理环境,生物化学地球过程三个方面来总结低氧水体发展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1)冲淡水与台湾暖流的入侵所形成的强烈层化现象阻止溶解氧的垂向输运,是造成低氧主要原因;(2)陆源有机物输入量增加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生物体呼吸耗氧与有机分解耗氧恶化了长江口外的低氧现象;(3)长江口外特殊的陡坡式地形与水下河谷地形保护低氧水免于被破坏,并为低氧水的扩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水体中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分布受控于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有重要意义.泉州湾表层水体DO的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DO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37~8.24mg/L和2.76~7.62mg/L,两季差异主要是由于水温和DO消耗强度的变化.受入海径流和潮汐的影响,DO呈现从湾内向湾口增加的趋势,其中春季DO总体变化较小,在西南部海域的变化幅度比海湾中部至湾口更明显,而夏季反之.泉州湾的表观耗氧量(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AOU)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pH均呈显著负相关,与营养盐的相关性在各潮期有异.总体而言,AOU分布在春、夏季均受有机物降解的强烈影响;夏季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其耗氧过程对AOU分布的影响大于春季;春季浮游生物活动较弱,水动力条件对AOU的影响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4.
2009年冬季12、1、2月和2010年春季3、4、5月每月对滇池外海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研究表明:2009年冬季滇池外海水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介于17.77~189.10 mg.m-3,平均值为56.17 mg.m-3;原初溶解氧浓度介于4.38~7.43 mg.L-1,平均值为5.93 mg.L-1;表层水柱日生产量值介于0.38~2.15 g(O2).m-2.d-1,平均值为1.05 g(O2).m-2.d-1.2010年春季表层叶绿素a介于22.24~366.05 mg.m-3,平均值为96.8 mg.m-3;原初溶解氧浓度介于4.12~9.9 mg.L-1,平均值为7.45 mg.L-1;表层水柱日生产量值介于1.31~6.07 g(O2).m-2.d-1,平均值为2.79 g(O2).m-2.d-1.总体趋势是各生产力指标值在空间上:北部水域高于南部水域,中部和南部区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时间上:春季高于冬季,春冬季水柱生产量、原初氧和叶绿素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叶绿素和水柱日生产量呈正相关(R2=0.439).  相似文献   

5.
郭伟 《海峡科学》2012,(6):27-28
该文针对杜塘水库研究溶解氧随水深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溶解氧浓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在20m以下溶解氧几乎为零;春季表层至5m深处溶解氧浓度较稳定,5m以下溶解氧降低;夏季在5m附近出现温跃层,在温跃层溶解氧较稳定;秋季溶解氧随水深的变化不显著,底层时溶解氧降低较多;坝前表层溶解氧较高,库心在水深4m~16m之间溶解氧较高.  相似文献   

6.
天津近岸海水溶解氧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对天津近岸(38°37'03.8"N~39°12'13.9"N,117°33'14.8"E~118°02'50.1"E)海水的现场调查,初步分析该海域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溶解氧含量在3.93~11.34 mg/L之间,平均值为(8.00±1.99)mg/L,表层高于底层,且存在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浅水区水体溶解氧含量变化幅度大,而深水区相对稳定,近岸浅水区水环境的影响因素复杂且具有多变性;该海区溶解氧含量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且和温度、pH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日照海岸带受自然过程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部分或全部的自然景观转变为人为景观.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对1991年、2002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并根据实地考察的测量结果及取样分析进行监督分类,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和景观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日照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2年间日照海岸带的滩涂、潟湖湿地、河口湿地等的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养殖池面积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2002-2015年则由于退池还湖、退池还滩等措施使滩涂、潟湖湿地面积及河口湿地面积增加,养殖池面积减少,景观类型破碎度增加,优势度减小,体现了人类活动双向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8.
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是指示珊瑚白化、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本文根据2015年5月对南海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调查和样品采集,在潟湖内识别出5科10属20种珊瑚,对20种共36个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平均共生虫黄藻密度为(2.36±1.20)×10~6 cells/cm~2,变化于(0.86~4.24)×10~6 cells/cm~2,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即枝状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1.42±0.39)×10~6 cells/cm~2,远低于块状珊瑚(2.90±0.87)×10~6 cells/cm~2;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高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如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南海北部的三亚湾等,表明相比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处于相对健康状况。但2015年的异常高温导致了全球主要的珊瑚礁区大面积的珊瑚白化,黄岩岛也出现高SST异常,结合NOAA卫星的热区图(Hotspot)和周热度指数(DHW)及现场调查的结果,本文推测2015年的高温并没有导致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发生白化。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关于黄岩岛的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密度,为全面评估南海珊瑚的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CALIPSO卫星2级产品,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污染条件下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的季节成分比例及其光学属性和垂直分布特征.结合AERONET观测数据,对气溶胶的季节光学属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AOD高值区分布于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低值区主要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丘陵;夏季AOD最大,春季最小;能见度大时AOD小,能见度小时AOD大.华北地区气溶胶以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为主,但在春季、秋季、冬季受来自北方的沙尘影响显著;春季退偏振比和色比值最大,夏季最小.春季沙尘被长距离传输至对流层中部及以上区域,夏季强烈的大气垂直对流活动使得大量气溶胶从边界层内被带至自由对流层,秋冬季稳定的气象条件使大量的气溶胶滞留在边界层内.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新型的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moving bed-membrane bioreactor,MBMBR)对污水厂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改变装置运行参数(停留时间和溶解氧),研究其去除模拟生活污水的碳、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溶解氧条件下,停留时间的变化,对其去除碳、氮影响不大;2装置溶解氧为0~1 g/L,脱氮效果显著提高;3采用"低氧连续曝气、搅拌悬浮、膜分离出水"工艺,该装置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6%、90.4%及61.2%,出水符合国家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季节轮虫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方法:于2015年6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分别对北京地区北运河水系16个站点进行采样调查,应用轮虫群落的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北京地区水质健康状况,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法判定影响北运河水系轮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北京水体共鉴定出轮虫种类23属46种,主要以龟甲轮属和臂尾轮属为主.春季、夏季和秋季种类丰富度分别为42、38和29种,轮虫密度平均值为53.23、166.63和34.13/L.香农维纳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65、0.43和0.53;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7、0.12和0.21.结论:春季高锰酸钾指数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夏季水温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秋季溶解氧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北京地区北运河水系水体呈多污型,水生态系统呈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12.
崇明东滩黑脸琵鹭迁徙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对迁徙途中在崇明东滩停留的黑脸琵鹭进行了观察,记录到718只次在东滩活动.结果发现,黑脸琵鹭主要在春季北迁时在东滩停留,占全年的93.2%, 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并选择鱼蟹塘作为主要的栖息和觅食地,占94.8%.冬季黑脸琵鹭在东滩偶见,说明该区域不是其重要越冬地.2002年春季黑脸琵鹭以相对较大的集群在东滩活动,而2003年春季则是小种群分批到达并离开.其中经过并停留的黑脸琵鹭达130只左右,说明崇明东滩是该物种在迁徙过程中重要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3.
《今日科技》2007,(4):47-48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说起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沙尘暴的动力是风。物质基础是沙尘。风与沙尘各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有足够强大的风,还要有足够量的沙尘。但是把大量沙尘吹起来,也还要求很多条件。我国西北干旱区,盛行强烈的西北风。由于古地中海抬升形成大量松软的沙尘堆积。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别是干旱、风大、植被稀疏都同步发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备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为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使沙尘暴越发强烈。  相似文献   

14.
低氧训练是体育训练项目中广泛采用并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在低氧训练的过程中,机体处于低氧环境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下,对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参数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间歇低氧刺激对逐步递增负荷运动大鼠白细胞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运动组、运动+低氧连续暴露组和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后3组进行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运动+低氧连续暴露组和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从第4周起各在运动后进行人工低氧(O_2含量为14.5%)2 h连续暴露和间隔3 h的暴露.6周训练后,运动组大鼠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现象发生,运动组、运动+低氧连续暴露组和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白细胞计数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间歇低氧暴露对大鼠白细胞总数影响不大(P0.05).运动组大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5或P0.01),运动+间歇低氧暴露组单核细胞数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反复少量的低氧刺激可有效防治运动性低血红蛋白,但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控制每个水族箱的水流供应,将溶解氧(DO,Mean±SE)分别控制在(2.24±0.24) mg/L、(3.14±0.24) mg/L、(4.27±0.18)mg/L、(5.38±0.25)mg/L、(6.94±0.14) mg/L,研究其对养殖40d的褐牙鲆(Paralichth ys olivaceus)幼鱼呼吸行为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束时,幼鱼的鳃重和体重比值未出现明显差异,只在最高溶解氧含量处理组略微低于其余处理组.平均呼吸频率随溶解氧含量的下降明显提高,每次呼吸鳃盖的伸展幅度随溶解氧含量的下降明显加大,头部上抬的鱼的比例随溶解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血液中血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呈现与溶解氧含量负相关趋势.单个红细胞体积未表现出与溶解氧的明显关系,只有溶解氧为3.14 mg/L的处理体积明显大于其他处理.4 mg/L左右的溶解氧含量对褐牙鲆幼鱼而言可能是溶解氧正常水平与缺氧的临界范围,而呼吸频率、鳃盖伸展幅度和抬头比例的大幅提高可以作为水体缺氧的行为判断依据.褐牙鲆幼鱼为适应溶解氧含量下降,血液摄取和携带氧气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在超临界水环境中研究了溶解氧和温度对06Cr17Ni12Mo2Ti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倾向的影响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在含不同溶解氧量(0/200/2000μg·kg-1 ) 的450℃和550℃超临界水环境中,不锈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应力腐蚀开裂倾向. 随着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增加,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倾向更为明显. 随着温度的上升,应力腐蚀开裂倾向反而会下降. 在含不同溶解氧量(0/200/2000μg·kg-1 )的650℃超临界水环境中,不锈钢只发生塑性断裂,未发现应力腐蚀开裂倾向,并且溶解氧对其影响也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夏季珠江口水域溶解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996年和1999年夏季珠江口的盐度、温度、溶解氧、营养盐等水质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伶仃洋水体溶解氧的表底层浓度存在显著差异.表层的溶解氧浓度与表层的盐度和无机氮浓度都显著相关,而表层营养盐的浓度为表层溶解氧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一个简单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径流冲淡水与外海水之间的盐度层化作用比温度层化作用对底层溶解氧的浓度水平影响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水体的层化作用与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层化作用与表底层的溶解氧浓度差极显著正相关.潮汐周期循环对层化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珠江口水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水平主要取决于营养盐N的浓度;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咸淡水交汇形成的盐度差的层化作用,潮汐混合通过影响层化作用从而影响溶解氧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弱水动力情势下的水体水温分层是普遍的自然现象.为了研究澜沧江不同水深水库的水温分层与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关系,于2017年6月(丰水期)、2018年1月(枯水期)对小湾、漫湾、大朝山和糯扎渡4个中游水库(样点实测水深172 m、46 m、53 m、105 m)相关环境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小湾和糯扎渡水体出现分层,深度大、水体滞留时间长(142.66 d、158.58 d)所表征的表底能量输入差异大、水体更新慢为分层主要成因;而漫湾和大朝山水体深度小,水体滞留时间短(8.66 d、8.18 d),水体未出现分层.因分层明显,空气对底层水体的复氧受阻导致小湾水库、糯扎渡水库溶解氧浓度垂向差异较大,甚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倒V"分布模式,在温跃层区域出现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MOM)现象;而漫湾、大朝山等混合型水库因无分层,物质垂向交换频繁,溶解氧垂向差异不大.MOM区域的溶解氧和浮力频率N~2呈显著负相关.大浮力频率表征的密度分层可能导致沉降有机物质停留时间较长,同时对溶解氧扩散的阻隔都是MOM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收集的1975—1999年间渤海与北黄海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DO)、磷酸盐(PO_4-P)和硅酸盐(SiO_3-Si)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这25年间,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浓度均呈降低趋势,冬季年际降低程度比夏季明显,且冬季溶解氧与温度负相关性较夏季更显著.溶解氧最显著变化是夏季北黄海中部海域底层高值区逐渐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全部低于6.0 mL/L.除夏季渤海北部和北黄海底层磷酸盐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为升高趋势外,夏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性降低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1987年)下降到历史性最低水平;冬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状态,硅酸盐却有着显著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21年H.Holthusen发现,如果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照射,就能提高生物的辐射敏感性.从那以后,氧便成为广泛研究的辐射增敏剂.对于处在低氧状态的肿瘤,使用高压氧吸入治疗,往往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氧不易到达肿瘤的中央部位.近年来,对于低氧细胞的增敏剂的研究开始盛行起来. 首先是发现N-乙基马来酰亚胺(NEM)对于低氧状态的E.Coli B/r有增敏作用,后来又发现了含有—NO基的化合物和其他一系列的低氧增敏剂.1963年,Adams和Derrey认为低氧细胞的增敏效率与以单个电子还原电位值所表示的药物的电子亲和性之间有相关关系.1969年,Adams和Cooke提出亲电子增敏作用的模型,他们认为,增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