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精确估算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从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中收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柱芯数据,同时在东北地区新采集一批湿地柱芯作为补充,共134个沼泽湿地柱芯,并依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报告,重新评估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总面积约为82 870km~2,其碳储量为4.34Gt;长白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山地沼泽湿地碳储量约占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的80%;且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单位面积碳密度为12.49~95.64kg·m~(-2),变化范围较大.影响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不确定性的因子主要为湿地沉积层深度、干容重和有机碳含量,加强这3种基础数据的采集将更有助于精确估算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与白俄罗斯泥炭藓泥炭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中国东北小兴安岭汤洪岭和白俄罗斯别列金自然保护区的道莫日契科泥炭藓炭为研究对象,通过泥炭剖面特征的分析以及泥炭灰分,pH、分解度、碳、氮及C/N等基本性质的对比,探讨和分析了两地区泥炭藓泥炭理化性质的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泥炭藓泥炭矿层较薄,泥炭储量少的特点,提出对泥炭藓泥炭沼泽进行重点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煤岩学的角度详细地研究了保和堂煤,结果表明,保和堂煤具有独特的煤岩特征,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多过渡组分及腐泥基质;渗出沥青体尤为丰富;含有一种具一定形态和结构的腐泥物质,并从煤岩特点出发探讨了保和堂煤的形成环境,认为其形成于具有一定深度覆水的泥炭沼泽,并从腐泥基质及黄铁矿含量探讨了泥炭形成过程中沼泽覆水深度的变化,并籍此探讨了Ⅰ、Ⅱ煤的稳定性,此外,还从过渡组分含量较多及组分形态和排列等特点推测,Ⅰ、Ⅱ煤形成时有相当一部分泥炭来自于经常干涸的岸后泥炭沼泽,潮汐和洪水是搬运营力。图2,表1,参5。  相似文献   

4.
高度地概括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泥炭沼泽的影响,亦研究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的开发利用,从沼泽学到沼泽业所走过的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高度地概括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泥炭沼泽的影响,亦研究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的开发利用,从沼泽学到沼泽业所走过的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泥炭沼泽学若干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比较和区别了泥炭沼泽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泥炭沼泽是自然或人为干扰较少的积累泥炭的生态系统,而泥炭地则可以有较强人为干扰.雨养泥炭沼泽营养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矿养泥炭沼泽则主要接受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部分木本植物沼泽和挺水植物沼泽属于泥炭沼泽的范畴,但在北半球,挺水植物沼泽并非主要的积累泥炭的湿地类型.低、中和高位泥炭沼泽是针对泥炭沼泽的地貌形态而言的,不应与泥炭沼泽的发育阶段建立普遍而严格的联系.富、中和贫营养泥炭沼泽概念的使用应慎重,只有通过水化学测试才能准确确定泥炭沼泽的营养状况.同时浅析了造成泥炭沼泽学中若干概念混淆或误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森林资源利用的延伸,木质林产品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碳库。厘清木质林产品的主要生命周期阶段,归纳总结与之关联的木质林产品碳科学研究热点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合理评价木质林产品的气候功能。【方法】以木质林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为基础,分“森林—在用—填埋”3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木质林产品碳科学的研究动态及未来可能面临的科学难题。【结果】①森林阶段中,现有研究多采用以经验模型为主、过程模型为辅的方式核算和预测森林碳库碳储量,情景模拟和物质流分析可以利用运输和生产过程将森林阶段与在用阶段相结合,寻求最佳的森林管理策略。②在用阶段中,碳核算方法学的选择是国际争议的重点所在,木质林产品的替代效应也由于其可累积性和永久性成为碳核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③填埋阶段中,木质林产品分解缓慢或不分解,可以使碳储存的时间更久,一阶衰减法是估算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中碳储量变化的常用模型,与甲烷排放相关联的可降解有机碳比例、甲烷产出比例等关键参数也是目前的研究重点。【结论】①对森林碳汇计量模型加以改进,解决其区域适应性问题能够降低森林阶段碳核算的不确定性;②合理估算木质林产品的替代因子及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有利于能源政策和森林管理政策的制定;③考虑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中甲烷的回收再利用能够提高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核算的准确性;④改进森林资源清查方法、完善林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库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木质林产品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⑤在全球尺度上统一碳核算方法学,同时公平地认定碳储量的归属、合理地在各贸易国间分配碳排放,将有助于加速木质林产品相关议题的国际谈判进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白俄罗斯别列金自然保护区与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典型泥炭沼泽的考察研究,从泥炭沼泽形成环境和泥炭层特征方面,详细地分析了道莫日里契科,萨弗斯克-莫赫和金川,哈尼四处泥炭沼泽的地形形态,植被类型以及泥炭剖面结构,泥炭类型等的异同性,提出泥炭沼泽形成实质是自然界中物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生物循环与地质循环过程中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省内281块泥炭沼泽斑块土壤碳库进行了调查、测定与计算,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8):1289-1294
为开展栓皮栎林的碳储量估算做一些前期的探索研究工作,选择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坡浅山丘陵区3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天然次生林栓皮栎林群落,调查研究了土壤层碳储量的分配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对3种不同生长阶段样地的实地调查以及实验测定的碳含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容重均表现为从表层到土壤深处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急剧下降,以土壤最底层(30~5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低.2)对于同一生长阶段的生长阶段而言,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有机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且林地土壤表层(0~10 cm)的土壤有机质明显大于其他层次.3)栓皮栎林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土壤各层次的碳储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地表0~10 cm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幼龄林土壤在0~50 cm碳储量为43.49 t·hm~(-2),中龄林为83.67 t·hm~(-2),成熟林为67.53 t·hm~(-2).  相似文献   

11.
龙永煤田坑柄井田南区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相研究是揭示古泥炭沼泽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古泥炭沼泽是聚煤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合煤地层沉积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龙永煤田坑柄井田南区地质资料的分析,从岩矿特征、粒度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特征等方面对沉积相及其古泥炭沼泽的发育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划分了三种沉积相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发展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泥炭沼泽研究所成果丰硕我校泥炭沼泽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它是全国唯一的泥炭沼泽湿地研究所。多年来泥炭沼泽所在承担国家课题、科研成果、学术活动以及国内外交往与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校早日进入“211”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泥炭沼泽所在199...  相似文献   

13.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准确评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为提高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位、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林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弱度间伐(31%,伐后林分2 250株/hm2,LIT)、中度间伐(45%,伐后林分1 800株/hm2,MIT)、强度间伐(63%,伐后林分1 200株/hm2,HIT)等3种间伐强度;共设置9块20 m×20 m样地,采集深度为1 m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并在样地内每木检尺,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对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估算,同时实测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植被和土壤碳含量,并根据碳含量估算碳储量。【结果】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LIT、MIT、HIT处理样地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66.16、58.78、49.71 t/hm2;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03%~0.19%和0.01%~0.67%;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87%~4.32%,间伐对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IT处理土壤层碳储量较LIT和MIT处理降低了32.07%和1.03%。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LIT、MIT和HIT处理样地总碳储量依次为173.85、161.12、121.73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超过90.00%,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是巨大的碳库,且间伐短期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则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间伐3年后试验林地还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间伐短期内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并为研究区的人工林碳汇增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采用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原理,分析了分层煤样宏观-微观组构、煤中矿物质和煤地球化学参数等特征,探讨了大同煤田塔山井田石炭-二叠系太原组3号煤的成煤泥炭沼泽沉积特征。结果表明,3号煤层煤相可分为湖沼相、潮湿森林沼泽相、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和覆水森林沼泽相4种煤相,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体煤相;原始泥炭沼泽沉积环境可分为高位咸水湖成沼泽、高位淡水河成沼泽、中位咸水滨海沼泽、中位淡水/半咸水河成沼泽和低位淡水河成沼泽。分层煤样成煤过程中陆相沉积特征明显,沉积环境在垂向上呈现三次明显旋回韵律。从微观煤层特征印证了宏观沉积理论,为研究大同煤田煤层的赋存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地的沼泽草地,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地的沟谷、河滩、阶地以及熔岩台地上。沼泽草地的类型主要有五种。经过不同的排水改良措施,其利用方向不同。泥炭层较薄或无泥炭层的沼泽草地。经过排水疏干后,可改善土壤的水热状况和植物成分,成为良好的牧场。泥炭层较厚的沼泽草地,可开采泥炭,制做饲料,补充蛋白饲料的不足,并能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二元属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对二仙岩泥炭藓沼泽一草甸交错带植被的β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在5个样地的25个样方内共记录25种高等植物.二元属性测度的口多样性与数量数据测度的β多样性所得结果相似:沿二仙岩草甸向泥炭藓沼泽内部逐渐过渡时,β多样性呈现递减的趋势,物种替代的速率逐渐减小,群落逐渐趋于稳定.该结果反映了泥炭藓沼泽由外部草甸向沼泽内部延伸植物群落所受人为活动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泥炭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泥炭储量为3536.27万t,分有裸露泥炭和埋藏泥炭。其中辽东山地为泥炭丰富区,以裸露泥炭为主,辽南丘陵沿海为泥炭多量区,以埋藏泥炭为主,其它地区泥炭较少,早期泥炭形成于早全新世辽南沿海,中全新世渐次向北扩展,为泥炭旺盛形成时期,晚全新世南部沼泽被埋藏,北部继续发育,全省泥炭以草木富营养型为主,其中尤以新宾泥炭质量为佳,辽宁泥炭在工业,农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高原的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高原型泥炭沼泽.沼泽植物共95种,隶属67属,27科.沼泽植被类型共有25个群丛,隶属11个群系,1个植被型.重点研究了沼泽植被的演替方式与途径.沼泽水体沼泽化分为原生水体沼泽化与次生的排水沟与蓄水池再度沼泽化,沼泽的草甸化侧重研究沼泽经过开沟排水、翻耕、封育与泥炭开采迹地植被再生再植等措施,从而中生植物入侵,人工种植与再生再植获得成功.所以其演替过程都是以水分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遥感数据、核算参数数据对河北省海岸带碳汇现状进行核算,阐述其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同时对河北省区域尺度的沿海碳汇研究数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本文采用遥感观测和现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海岸带碳汇的面积、碳储量、固碳量和固碳价值进行了调查。结论如下:河北省现有的沿海碳汇主要分布在唐山和沧州地区。总的碳储量约在2.23×106 t~49.63×106 t之间,其中盐沼碳储量超过50%;从行政区划角度分析,唐山市碳储量最大,其次为沧州和秦皇岛。海岸带碳汇碳封存量均值为6.38×104 t/a,盐沼湿地碳封存量达到4.12×104 t/a,占比64.58%。海岸带碳汇年固碳价值为0.121×108 USD/a,其中盐沼湿地固碳价值最高。通过比较分析,三种碳汇生境固碳能力规律如下:盐沼>海草床>河口。土地利用变化、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水养殖的不协调发展、生物入侵、富营养化是影响河北省海岸带碳汇的重要因素。最后就河北省海...  相似文献   

20.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即K模式、片林模式即P模式和网格模式即W模式)的100 cm土体8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剖面分布均表现出在表层相对较高,都有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耕作层以下迅速降低。3种模式深度10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64~1527 g/kg, 全氮含量变化范围0.30~2.09 g/kg;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及C/N呈极显著相关关系;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储量在3种模式中分别达(71.19±0.72)、(40.67±058)和(42.64±0.56)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