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一锅法制备了超支化聚乙烯亚胺-铜纳米簇(hPEI-Cu NCs),并利用其构建“turn on”荧光纳米传感器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进行定量快速检测.hPEI-Cu NCs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85 nm,在510 nm处有强发射,透射电镜(TEM)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态呈现良好的分散性,粒径为(1.3±0.3)nm.在加入Cu2+后,hPEI-Cu NCs的荧光被Cu2+淬灭; 但当存在DEHP时,Cu2+不能淬灭hPEI-Cu NCs的荧光,且使其荧光强度比不加DEHP时有所上升.随着DEHP质量浓度的增加,hPEI-Cu NCs的荧光逐渐增强,从而达到检测DEHP的目的.荧光强度变化率((I-I0)/I0)与DEHP的质量分数在1.0~7.0 mg·kg-1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当信噪比为3 时计算出DEHP的最低检出限约为0.4 mg·kg-1.  相似文献   

2.
以香豆素为母体和2-肼基-3-氯吡啶合成荧光探针TM 1,其结构经过核磁碳谱、氢谱以及质谱测定.在激发波长为318 nm时对探针TM 1进行铜离子荧光测定,结果表明,该探针对铜离子的选择性高、响应速度快、检出限较低.并且在铜离子浓度为0~45μmol/L范围内,其荧光强度与铜离子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y=18.97x+166.09,相关系数R~2=0.989 9,检出限LOD为39 nmol/L).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探针TM 1可用于检测铜离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用SNAZO测定微量铜的分光光度新方法.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于pH5.6的溶液中,该试剂与铜生成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0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4.61×10~4,配合物组成为1∶3,铜含量在0-1μg·ml~(-1)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基于二氰基亚甲基-四氢吡喃和苯并噻二唑的新型荧光化合物,并研究了该化合物通过改变二价铜离子和氟离子/溴离子滴加顺序对应的分子荧光现象。研究发现先加入二价铜离子导致该化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蓝移",继续滴加氟离子导致荧光淬灭,若继续滴加的是溴离子则荧光不变;反之先加入氟离子,该化合物荧光强度微弱降低,继续滴加铜离子对荧光强度影响不大,若滴加溴离子,该化合物荧光不变,继续滴加铜离子,最大发射波长强度降低,并且在485nm处出现新的荧光;这些荧光变化的机制也得到研究与证实。分子逻辑门是在分子水平上的逻辑操作来描述逻辑门,输入和输出信号。通过改变离子性质(加入氟离子或溴离子)、滴加顺序、激发波长获得不同的荧光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模拟了EnYES、EnNOT、EnIMP、EnINH、EnNAND逻辑门,1∶2信号分离器和键盘锁。  相似文献   

5.
采用离子注入法制备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在波长为790 nm的入射激光作用下,运用Z-扫描技术测量了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折射率和非线性光学吸收系数,分析了退火温度对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颗粒尺寸明显增大,且光学非线性折射率上升.通过改变非晶二氧化硅中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形状,得到不同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的特定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m3+掺杂的TiO2粉体,并表征了其性能.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得粉体为锐钛矿和金红石的混相TiO2.在335 nm波长光的激发下,有较强的橙红色发射,发射峰值分别位于582、611、662和725 nm,属于Sm3+离子的4G_5/26H_J/2〖KG0.4mm〗(J=5,7,9,11)跃迁,最强峰位于611 nm;在611 nm波长的光激发下,激发峰位于335和407 nm.  相似文献   

7.
在[BMIm]BF4离子液体的修饰下,用抗坏血酸还原CuCl2 溶液制备出了铜纳米粒子。Cu2+浓度对铜纳米粒子的尺寸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当Cu2+浓度小于2×10-2mol/L时,所制备的铜纳米粒子的直径小于10nm。还原反应的pH值和温度对铜纳米离子的尺寸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 1 - (4-硝基苯基 ) - 3 - (5 -氯吡啶 )三氮烯 (NPCPDT)的合成及其与铜的显色反应 .在OP存在下 ,在pH为 1 1 .0的硼砂 -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 ,该试剂能与铜发生显色反应 ,铜与NPCPDT形成摩尔比为 1∶3型的黄色配合物 ,在 4 5 0nm处有一最大正吸收 ,在 5 3 5nm处有一最大负吸收 .以 4 5 0nm为参比波长 ,5 3 5nm为测量波长进行双波长测定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2 .4 2× 1 0 5L·mol-1 ·cm-1 ,铜的浓度在0~ 0 .6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用拟定方法测定人发中的微量铜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以乙苯为选择性溶液,制备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4-乙烯吡啶(PS-b-P4VP)的自组装胶束.通过铜离子与P4VP的络合作用,原位还原获得了胶束负载铜纳米粒子催化体系.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在胶束的核内获得了2~3 nm铜纳米粒子.检验了胶束负载铜纳米粒子催化氧气氧化乙苯的反应,探讨了温度、时间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及反应后...  相似文献   

10.
以铜离子为模板,制备了聚乙烯醇凝胶,通过吸附实验试验了该吸附剂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铜离子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吸附率可达95.3%,显著优于一些化学合成铜模板聚合物及非铜模板聚乙烯醇凝胶.  相似文献   

11.
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光度法测定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铜与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的显色反应.在pH=10的碱性介质中,二价铜离子与试剂形成1:2的红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99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可达6.8×104L.mol-1.cm-1,含铜量在0-25μg/25mL范围遵守比耳定律,本法可应用于天然水中微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建立PEG-(NH4)2SO4-8Q5SAC双水相体系测定铜的方法.实验表明,铜与试剂8Q5SAC在pH=9.26的NH4Cl-NH3.H2O双水相体系中显色形成稳定的紫色络合物,以试剂最大吸收波长665 nm为参比波长,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565 nm为测量波长,用双波长吸光光度法测得摩尔吸光系数为5.37×104L.mol-1.cm-1,线性范围为0~0.5μg/mL.用于工业废水样品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用PAN螯合剂负载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富集铜、锌离子,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痕量的简单易行方法。12吡啶偶氮1萘酚(PAN)在pH9.0缓冲液中既做为负载剂又做为显色剂。铜、锌离子富集之后用1 mol/L硝酸洗脱,用光度法测定。铜、锌离子均在0~12μg/10ml范围符合比尔定律。最大吸收波长为555nm,摩尔吸光系数5.36×10~4L·mol~(-1)·cm~(-1)。本法可用于天然水和麦饭石水中铜、锌离子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利用LSS(Liquid-Solid-Solution)方法,通过改变稀土元素Tb~(3+)离子的掺杂浓度,制备了一系列晶粒尺寸小、形貌均匀的Tb~(3+)离子掺杂CaF_2纳米晶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表征制备样品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用光致发光光谱(PL)表征不同掺杂浓度下样品的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保持立方萤石结构,无其他杂质相.光致发光测试表明Tb~(3+)离子最佳掺杂浓度为10%;在325 nm波长激发下,在545 nm有最强绿光发光峰,杰出的荧光特性使Tb~(3+)离子掺杂CaF_2纳米晶粒在荧光标记应用中成为一种有前景的绿色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15.
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新型2-乙酰基苯并咪唑缩牛磺酸Schiff 碱配体及其铽(Ⅲ)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进行了分子组成确证及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铽(Ⅲ)配合物组成为Tb2L3(NO3)3(L=C11H12N3O3S),该配合物的荧光除受中心离子微扰的配体发光外,还有明显的中心Tb3+离子窄带发射,在220.0~350.0 nm(最佳激发波长为320.0 nm)激发时,发射中心Tb3+离子的特征窄带荧光;在350.0~540.0 nm(最佳激发波长为410.0 nm)激发时,产生550.0 nm的发射谱线;在波长为860.0 nm的锐光激发下,发射490.0 nm的上转换荧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进一步将能够选择性识别铜离子的吡哆醛酰肼(PAH)发光有机分子修饰在其表面和孔腔内,制得一种新型的发光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PAH/ZIF-8),并通过核磁共振光谱(~1 H NMR,~(13) C NMR)、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PAH/ZIF-8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该发光材料的平均尺寸为81.2nm左右,近似球形,当在354nm的波长下激发时能够在473nm处产生荧光发射。基于铜离子与吡哆醛酰肼之间的配位络合作用能够使PAH的荧光猝灭,PAH/ZIF-8将会是一种潜在的铜离子传感材料。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硫氰酸根桥连双核铜配合物[μ (SCN)Cu(dien)]2(ClO4)2,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晶体为三斜晶系,P 1空间群,a=0.7465(2),b=0.7484(2),c=1.1822(2)nm,α=90.51(3),β=105.39(3),γ=109.06(3)°,V=0.5985(2)nm3,Dc=1.799Mg/m3,μ=2.227mm-1,F(000)=330,Z=1.最小二乘修正得R1=0.0325,wR2=0.0906.结构由高氯酸根离子和双核铜配正离子组成,两个铜离子由两个硫氰酸根离子桥连,两个铜离子之间的距离为0.5512(2)nm.每个铜离子与二乙烯三胺的三个氮原子和硫氰酸根的一个氮原子在赤道平面上配位,另一个硫氰酸根的一个硫原子和高氯酸根的一个氧原子在轴向配位,形成了畸变的八面体配位几何构型.Cu—N键长在0.1950(1)~0.2018(1)nm范围内,Cu—S键长0.2766(1),Cu—O键长0.2884(2)nm.研究了75~300K温度范围内固体样品的磁性,表明在铜离子间存在着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四硼酸钠和Triton X-100存在下,4,4-双苯偶氮基重氮氨基苯与铜生成紫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34nm。研究了最佳实验条件,铜在0~10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配合物摩尔吸光系数为1.52×10~5L·mol~(-1)·cm~(-1)。试验了三十余种共存离子的影响,拟定了干扰离子的消除方法。本法应用于废水样品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样品1和2测定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和4.8%。  相似文献   

19.
实验发现:铜离子Cu^2 明显增强了Luminol-NaOH和Luminol-Ca(OH)2两种水溶液的声致荧光强度,并使它们的最大声致荧光峰分别发生了6nm和9nm红移现象。但这种离子对Luminol-Na2CO3水溶液的影响与上述相反,并对应发5nm的篮移现象。然而,Cu^2 对这3种溶液的声致荧光的发射波长均不构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Organic-soluble Ag nanocrystals (NCs) with tunable sizes in the range from 5.4 to 22.1 nm were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reproducible and easily scaled up route usin g water as solvent in the presence of oleic acid and an alkylamine. The synthetic Ag NCs exhibits excellent hydrophobicity and can be well re-dispersed in various non- or weak-polar media. The tunable sizes of the Ag NCs were achieved by simply adjusting the initial precursor AgNO3 concentration.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the Ag NCs was realized at a high AgNO3 concentration (0.4 mol/L). As much as 16.2 g highly uniform organic-soluble Ag NCs with 5 nm average diameter can be readily synthesized at low cost in a single reaction only usin g 400 mL water as solvent, which is adaptable to the industrial scale produc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obtained Ag NCs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by X-ray diffract ometr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nd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organic-soluble Ag NCs is coated with the monolayer surfactants consisting of oleic acid and the alkylamine.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ufficient evidences, a propose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bilayer surfactant-controlled reactio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s the formation of high quality organic-sol uble Ag NCs in the aqueous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