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孥产夸 《科技信息》2011,(18):I0370-I0370
背景:当今的人类社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然而,维持现代社会的运转,每天消耗大量的能量,其中,多半能量是来自于上古留下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优点,但却有致命的弱点,比如,燃烧后的废气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还有因人类过度开采和消耗所引发的能源危机。因此,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2.
太阳赐予的礼物——生物质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喆 《科技智囊》2006,(10):8-16,18-2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到伐薪烧炭、耕耘养殖,再到机械化大生产以及信息和知识生产,传统的生物质能源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并迎来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撑了空前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由于近百年的强度开采与过度消费,使得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已渐趋枯竭,而且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就在21世纪人类实现能源结构历史性转型的关键时刻,生物质能这种人类利用最早、最广泛、最直接,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能源再一次汇聚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熠熠生辉的未来之星。本文将引领读者探究生物质能的世界,认知生物质能,了解其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个将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这里所谓的化石燃料可以是天然气、煤气、汽油或柴油以及其它碳氢化合物。能量转换是通过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来进行的,图1是传统发电与SOFC电站的一个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利用SOFC进行能量转换没有燃烧和机械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能量转化效  相似文献   

4.
漫谈能源     
先说化石燃料。这主要指的是煤、油、气,据说是万年、亿年以前,地球上的动植物变成化石,后来就变成了煤和油、天然气了。化石燃料是近代的最主要的燃料。第一是煤,煤是近代社会的主要能源。这近代说的是两百年到上个世纪初。在国际上就是那样,现代工业社会,一般算起来那是从瓦特蒸汽机始。  相似文献   

5.
近代农业技术显示的高生产率,不仅需要许多肥料,而且在翻耕、播种、收获等作业中,由于使用机械动力,灌溉,除草,施药,干燥,输送等,而支付许多的能量。以高产为目标的农业技术,在消耗能量方面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现在能源的大部分依赖化石燃料,如果仍然采用目前的农业技术谋求将来的粮食增产的话,那末势必要依赖化石燃料的大量消  相似文献   

6.
安徽宿松坐山下三叠统,经研究发现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分别属于“Zoophycus—Cruzianian—Skoliths相”,并以“Cruzianian相”为主。根据遗迹化石组合,文中讨论了其指示的古水动力强度(或水动力能量)、古海水深度、古盐度、沉积底质和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7.
生物性能量和非生物性能量最近,以世界能量危机,能量的供给、消费产业产生的公害的激化等为转机,日本也在认真地讨论能量问题。可是,所议论的产业用和家庭用的能量中,包括电、煤、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各种形式。然而,姑且不论几亿年前产生的化石燃料和少量的木炭、柴等,现在这些能量中的哪一个,在其发生、转换过程和消耗中,也都没有与生命的存在直接相关。在这个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采自西藏岗巴宗山地区晚白垩世到古新世地层中的一些双壳类化石,计11属14种[包括4个新种:Inoceramus(Cataceramus)perlonga,Pholadomya clathrota, Protocardia subtrigona, P. regularis],讨论了基堵拉组中双壳类化石的时代,并列出了主要双壳类化石的地层分布简表。这些双壳类化石为本区首次发现,它的研究,不仅增加了本区动物群的资料,而且提供了晚白垩世最晚期到早第三纪古新世地层时代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发展历史。在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生物由此开始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漫长演变历程。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历史。然而在漫长的地壳变迁过程中,绝大多数古生物没有形成化石,形成化石的仅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据科学家们推测,大约每5千到1万个古生物遗体才能形成一件化石。古生物化石的组合艺术过去,古生物化石展示通常沿袭传统的古生物学分类,即按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陈列形式显然已经比较落后了。如今,博物馆在展示内容上多采用“主题单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社会风貌的“化石”──谈汉字的表意特征程书阁冥冥洪荒,悠悠历史,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并不满足于对现代进步文明的认识,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的探究精神,驱使他们把认识的触须延伸到三、四千年以前,甚至更远的时间。那时的社会是个什么情形?...  相似文献   

11.
正化石资源是现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导致化学品生产的原材料陷入危机。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自然界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兼具可再生性与清洁性,是取代化石资源成为化学品生产原料的理想替代物。发展以生物质为基础的新一代化学品制备技术——生物质化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17年11月19日,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  相似文献   

12.
湖北建始早期人类及巨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出地层、磁性地层学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表明,产出地层处在极性年表松山反极性时的留尼旺亚时到奥都威亚时之间,早期人类化石和部分石器产出层位的时代应早于2.15Ma,与巫山龙骨坡人类化石地点接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中元古代海相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食肉的低等无脊椎动物石质宏观实体化石.通过观察化石中动物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发现这些动物具有捕食习性并具备口、消化道、消化腔等消化系统器官,以此确定了化石中动物的食肉属性,同时探讨了化石的形成机理.该种化石的发现可以充分证明中元古代低等动物已经进化到一定的水平,对华北中新元古代"动物化石"的重新认识和研究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认识中元古代动物的化石形态和解释达尔文因没有发现寒武纪以前的化石而困惑提供了充分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4.
对于已经固化的生命——化石来说,我们所能透视到的内容只有化石反映的直观信息。但对于史前生命行为的探索,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所力求实现的梦想。脊椎动物嗜食同类或自己子女的现象虽不多见,但并非从未发生过,只是在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中比较罕见,而且化石资料保存下来的证据很  相似文献   

15.
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往往具有偶然性。一次,我在整理库房标本时,在一堆残破的化石中,发现一些外形似鹅蛋的化石,仔细一看,是些残破的动物头骨。后经精心修理,把残破的脑颅骨全部剥去,十多个非常完整而精美的脑化石一一显露出来。最近我馆的技术人员在修理产自甘肃和政地区的板齿象时,在骨盆中发现一饭碗大小、石核状的东西,取出后发现又是一枚完好无损的脑化石。这个脑化石可能是在随该动物遗体被水搬运、冲击的过程中,从脑颅中滚落到骨盆中,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个时期在这里沉积下来的物质石化成岩石,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海相三叠系。当时,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死后被埋在地下成为化石,这些化石埋藏在三叠系的灰岩中。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工作始于1957年。当年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顶效村采集到几块脊椎动物化石,经杨钟健教授鉴定属于鳍龙类,定名为胡氏贵州龙。以后在湖北、广西、云南、安徽和西藏等地的海相三叠系中,相继发现多种爬行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共计13属,时代从三叠纪早期一直到晚期。虽然有了…  相似文献   

17.
卢海 《广东科技》2003,(6):29-29
包括煤炭、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是否会被耗尽的问题,人类已争论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科学家就言语谆谆地呼喊,化石能源只够使用30年;到了60年代,又一批科学家奋起疾呼,称再过30年化石能源必然耗尽。可是一个又一个30年过去了,化石能源“耗尽”的年限非但没有变短,反而在加长。是科学家们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吗?是化石能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又“猛长”出来了吗?都不是,主要原因是,我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世界上对太阳能利用的关心在不断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面临能源危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因而在太阳能利用上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从事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太阳能本身具有独特的优点,因此它的利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太阳能利用的意义据预测,到公元二千年时,人类消耗掉的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等)数量将达地球蕴藏量的一半。从长远观点看,需要尽早确定能量的对策。这样有赖于原子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恐龙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恐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1996年中华龙鸟的发现,改革开放时期的恐龙研究可谓遍地开花,不仅传统化石点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而且许多新的化石地点被陆续发现,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如今,新一代恐龙研究者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用薪火相传的科学精神谱写中国恐龙学研究的新篇章. 中国恐龙化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俄国人在黑龙江流域组织的野外考察和发掘活动,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零星的发现到遍及全国的化石点,从有限的种类到涵盖几乎所有恐龙类群,从外国学者主导研究到中国人占据热点研究方向,恐龙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古生物学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67年12月,新西兰地质学家彼得·J·巴雷特,在格拉非特峰的山坡上,发现了一块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到两亿年之间的,两栖类动物迷齿类下颌骨的化石.尽管化石不多,且又破碎,但在南极洲发现这块化石,却轰动了世界的学术界,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