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介绍了聚酰胺纤维在受到高速气流的冲击磨损时,气流的冲击角度与纤维受磨损程度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一套测试系统,其原理是利用磨损前后纤维的力学性能变化来间接地表示纤维的受磨损程度,通过在不同冲击角度(15°,30°,45°,60°,75°和90°)下的研究测试,找出了冲击角度与受磨损程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磨损前后的纤维外观进行了拍照,结合测试数据和照片对纤维的磨损破坏进行了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度下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的冲击磨损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温度下,对3种Fe基粉末冶金材料的冲击接触磨损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温度升高使试样表面氧化,导致磨损速率先降低后升高,并在350-400℃时达到最低值,CrNiVCu与CrMoWVCu两种材料的磨损速率与温度关系曲线出现的交点,是由于原材料与高温表面氧化膜硬度变化造成的,而Cu的加入有利于冲击磨损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冲击磨料磨损是一种极恶劣的磨损工况。为揭示其本质,文章中讨论了冲击磨料磨损的特点;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类不同性质的材料在冲击磨料磨损工况下的磨屑形成机理,得出了一些较重要的结论;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Mn13Cr2高锰钢冲击磨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冲击磨料磨损试验机、扫描电镜等仪器设备,通过模拟高锰钢零件的实际工况条件,研究不同冲击功条件下材料的磨损规律以及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将高锰钢加热到650℃保温2h,再加热到1 080℃保温2h,然后淬火处理,其晶粒明显细化;高锰钢的临界冲击功为2J/mm2,高锰钢在超过临界冲击功的条件下使用时才能充分发挥其加工硬化作用;高锰钢冲击磨损过程中主要存在切削磨损和凿削磨损两个磨损机制;冲击磨损试验后高锰钢晶粒内出现了大量的滑移带,滑移带密度随着冲击功的增加而增大,在2J/mm2时,甚至出现了交滑移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应用弹性碰撞理论、弹性接触理论对冲击磨料磨损形式之一的凿削磨损的形成机理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根据对磨粒接触区的应力分布的计算结果,分析凿削磨损裂纹产生根源及裂纹扩展方向,并推导出凿削磨损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复合冲击磨损条件下高锰钢的腐蚀磨损行为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制的冲击腐蚀磨损试验装置,研究了湿磨弱酸性锡矿浆体系中高锰钢在静态、充氧、搅拌和冲击等复合条件下的腐蚀磨损行为,并利用失重法、电化学法和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腐蚀、磨损和腐蚀磨损中交互作用各分量的相对比率.结果表明:充氧和搅拌促进了氧在高锰钢表面的传质过程,使腐蚀率较静态分别增加了1.05和2.04倍;高锰钢的累积质量损失、表面显微硬度和腐蚀磨损交互作用均随着冲击功的增加而增大;在不同冲击功下,高锰钢的腐蚀增量比静态腐蚀率高15.15~25.54倍,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所占比率为12.07%~26.69%,表明磨损与腐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促进作用;在冲击功为1J时,交互作用以磨损促进腐蚀为主;在冲击功为2~4J时,交互作用以腐蚀促进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7.
对含铬15%、20%、28%,含碳2%~4%,含硼和不含硼,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共计72种成分状态的高铬系铸铁进行了低应力和冲击条件下的磨料磨损试验;测定了其宏观硬度,显微组织和碳化物数量;对宏观硬度、碳化物数量与耐磨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磨损条件不同,磨损机理不同,其耐磨性的影响因素也不同,低应力磨料磨损的耐磨性与碳化物数量明显相关,冲击磨损的耐磨性与宏观硬度明显相关。此结论对根据不同工作条件合理选用高铬铸铁的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混凝土的抗弯冲击性能,玄武岩纤维具有良好的增强作用,其最佳掺量为0.8-1.0kg/m3。  相似文献   

9.
通过量纲分析对粒子冲击钻井分离系统实验台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钢质粒子损失率随着泥浆流量、黏度以及钢质粒子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大。量纲模型中表征几何特征、工作状态、泥浆流体特征以及流量等参数是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本文还提出了适用于多种泥浆工况下钢质粒子损失率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材料方面研究了几个因素.包括跑合过程、钢的硬度及不同组织结构,对4340钢耐磨性的影响。滑动磨损试验是在“柱-盘”试验机上进行的,其固定的圆柱为52100钢,在旋转的圆盘试样上滑动。耐磨性通过圆盘在恒载恒速下的磨损失重及载荷相对滑动速度的磨损机制转变图进行比较,试验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磨痕的形貌、磨痕截面的特征以及磨屑的类型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一些关于改善钢材耐磨性措施的结论,并对滑动磨损机理进行了综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对油井温度剖面的高精度快速测量,设计了一种游走式高精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采用超细不锈钢管进行耐压封装,进行了温度响应速度的理论仿真,并分析了井下高压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对直径1.2 mm的传感器采用商用高精度解调仪进行解调后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分辨率为0.01 ℃,测温线性范围到达175 ℃,响应速度小于108 ms,耐压可达100 MPa,能够满足油井温度剖面快速测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芳纶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的磨耗性能及破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纤维含量、纤维取向、磨耗负荷和热老化对芳纶增强天然橡胶磨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垂直于摩擦面时,材料的常规和高负荷下以及热老化后的磨耗性能均比基胶有较大的提高.同时描述了在3个方向上材料磨耗破坏的不同特征和纤维改变裂纹扩展路径所形成的特殊磨耗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13.
将二聚酸(dimer acid,DFA)改性缩水甘油胺类环氧树脂(4,4'-methylenebis(N,N-diglycidylaniline)/N,N,N',N'-tetraglycidyl-2,2-bis [4-(4-aminophenoxy) phenyl] propane,TGDDE/TGBAPP),并和其他...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分布式光纤光栅F-G腔基本原理,分析了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理论,设计了分布式光纤光栅测温系统,采用波长探测解调系统实现对温度的准分布式多点测量,从理论上说明了其可行性和具有较高的温度分辨率.  相似文献   

15.
对经历不同温度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中心拉拔试验,基于黏结-滑移整体曲线分析温度和纤维掺量对光圆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0℃以下时,温度对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应力造成的损失较小,黏结-滑移曲线的4个阶段变化明显,而升温至600℃和800℃时造成黏结应力严重损失,曲线没有明显的阶段变化.在200℃时黏结性能较好,在800℃时黏结性能较差.纤维掺量对黏结性能也有较大影响,适量纤维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改善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而过量掺入则会降低高温后混凝土黏结性能.  相似文献   

16.
Modified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ir abrasion resistance andsurface morphology.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e addingof fiber could noticeably improve the abrasion resistanceof composite. The bonding and friction of fibers/cementwere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abrasion resistance im-provement,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surface morphology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一种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抗电磁干扰的全光纤温度传感器。方法应用双光纤干涉和温度对相位的调制原理并借助CCD图像传感器、计算机系统。结果建立了基于光纤传感温度的测量系统。结论双光纤温度测量系统具有稳定、可靠、分辨率高和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可实现-20℃至80℃的温度测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3%时,不同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轴心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拉压比、折压比的影响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能够有效抑制爆裂、改善活性粉末高温后的性能;混掺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能够提高高温后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500℃之前损伤率较小,500℃之后损伤率较大;混掺2%钢纤维的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的拉压比、折压比提高较多,混杂纤维可以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光纤陀螺的精度,必须对其进行温度补偿.详细分析研究了光纤陀螺温度数据采集方法,采用FPGA和DSP设计并实现温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和稳定性,实现了温度数据的快速采集,为温度补偿奠定了基础.通过比较补偿前后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陀螺精度确实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PPS估计与乘积估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PS放回抽样方案下对总体均值的估计与简单随机抽样方案下对总体的乘积估计是实际应用相当广泛的两种抽样方法。本文在规模指标与关心指标呈负相关的情形下比较了这两种估计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