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X射线衍射K值法对荧光体微波辐射合成产物相Y2O2S∶Eu3+进行定量相分析研究,参考物相采用α-Al2O3.结果表明:在测定范围内最大相对偏差约2.4%.此法快速、简便、实用,对优选微波合成工艺技术参数和研究微波合成过程化学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X射线衍射K值法对荧光体微波辐射合成产物相Y2O2S:Eu^3+进行定量相分析研究,参考物相采用α-Al2O3,结果表明:在测定范围内最大相对偏差约2.4%,此法快速,简便、实用、对优选微波合成工艺技术参数和研究微波合成过程化学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微波辐射合成Y2SiO5RE(Ⅲ)荧光体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微波辐射法合成硅酸钇基质掺稀土系列6种荧光体,用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其相组成,并测定了荧光体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在254nm光激发下,测定其色坐标.研究了激活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应用交流阻抗谱技术,测定了对用不同方法合成的钠快离子导体Na5YSi4O12纯相的离子电导和离子活化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烧结体表面进行了观察,对用溶胶——凝胶法和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合成的Na5YSi4O12快离子导体与用微波法合成的导体相比,后者具有较好的界面效应和特异的聚集态、缺陷和微结构,从而导致离子导电电活化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Na2ZnSiO4纯相的微波固相合成,讨论了合成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测定了它的电导率,其导电活化能为83.4KJ/mol。  相似文献   

6.
在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剂的条件下,采用Henry反应,快速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考察了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不同的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物的物料比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辐射功率为130w、微波辐射时间为8min,以PEG—1000做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物的用量为:对甲氧基本甲醛:硝基乙烷:PEG—1000为1:2.5:0.08.在冰乙酸/醋酸铵条件下,产物收率达48.9%。  相似文献   

7.
用微波和正交设计技术研究了碘化钾存在下固相、液相法合成聚维酮碘的工艺条件.液相法中,以乙醇为溶剂探讨了配料比、反应酸度、微波功率、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维酮碘产率的影响.固相法中,以碘化钾为转化剂考察了配料比、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维酮碘产率的影响.同时,在正交设计试验的基础上,对合成聚维酮碘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和验证.结果表明,用微波辅助的方法,无论是固相法还是液相法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碘的含量大于10%的聚维酮碘.  相似文献   

8.
微波辐射合成甘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微波辐射干反应技术和相转移催化相结合,快速合成了甘氨酸,考察了影响反应率的因素,最佳反应条件为:PTC为TBAB,微波辐射时间1.5min,功率240W,产率91%。  相似文献   

9.
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CaS∶Mn2+橙红色荧光化合物,用XRD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系统考察了各种不同浓度下的Mn2+离子激活剂对发光性能影响.初步认为,微波辐射能使Mn2+离子在CaS基质晶格中均匀扩散,并能提高激发剂的掺入量,阻止Mn2+离子的簇集,延缓Mn2+离子对的形成.合成方法可得到晶相纯、粒度细小均匀、稳定性高、防潮性好和发光效率高的CaS∶Mn2+荧光体.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热合成法首先制备立方相BaTiO3过滤除杂后,再采用微波辐射法将立方相BaTiO3转变成高含量四方相BaTiO3。通过对XRD谱图及XRD2θ=45°附近的精细衍射谱图分析,证实了该方法不仅可以完成由立方相到高含量四方相的转变,同时也达到了两种合成方法优势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前驱体法合成了钙钛矿型B位离子氧化物固溶体,以此作为B位先驱体与碳酸铅通过固相反应在740℃合成A位缺铅的亚稳态钙钛矿型锆钛酸铅(PZT)固溶体.烧结过程中纳米级四方和单斜ZrO2纳米粒子从固溶体中析出.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随ZrO2的加入量增加,断口从沿晶穿晶混合断裂变为穿晶断裂.研究表明,采用聚合物B位前驱体法成功制备出内晶型锆钛酸铅纳米复相陶瓷.  相似文献   

12.
由2,4-二羟基苯乙酮和苯甲酰氯为原料,在微波辅助作用下合成了苯甲酸3-羟基-4-(3-羟基-3-苯基丙烯酰)-苯基酯,研究了反应辐射功率、反应时间等对产物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及单晶X射线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体学参数a=0.390 24(4)nm,b=1.204 41(13)nm,c=3.642 1(3)nm,β=91.972 0(10)°,F(000)=752,Z=4,V=1.710 8(3)nm3,Dc=1.399g.cm-3,Mr=360.35.最终结构偏离因子R=0.059 4,Rw=0.129 6,S=1.030.最终差值电子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96 nm-3和-217 nm-3.  相似文献   

13.
在室温无水无氧充氮条件下,以(NH4)2MoS4,Et4NBr和HSCH2CH2SH为原料,合成[Et4N]8[Mo2S(SCH2CH2S)2]4簇合物,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其晶胞参数为:a=2.604 4 nm,b=1.986 6 nm,c=2.630 2 nm,V=13.585 81 nm3,Z=4,晶体属单斜晶系.晶体结构经块状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偏离因子R=0.088 7.研究结果表明,[Mo2S4(SCH2CH2S)2]2-为含Mo-Mo金属健的双核阴离子;每个Mo原子被5个硫原子配位,构成近四棱锥配位的几何构型,2个四棱锥共1条底边,每个四棱锥的1个顶点被1个端基硫原子占有,形成环笼状结构.[Et4N]8[Mo2S4(SCH2CH2S)2]4簇合物红外光谱的主要特征波出现在渡数为510,460,430和340 cm-1处;紫外可见光谱在波长为305,380和435 nm处有吸收峰出现.  相似文献   

14.
铈—钼复合氧化物超微粒子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铈和钼酸铵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微波加热技术制备了Ce2(MoO4)3超微粒子催化剂,使用DTA-TG、IR、XRD以及BET比表面测试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复合氧化物超微粒子形成、晶相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Ce2(MoO4)3超微粒子的适宜条件为:初始溶液pH=1.0,柠檬酸/(铁 钼)摩尔比等于0.4,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干凝胶,经微波加热处理后,粒子的比表面积为35.8m^2/g,粒径约为40nm。  相似文献   

15.
以苯甲酸3-羟基-4-(3-羟基-3-苯基丙烯酰)-苯酯和醋酸锌为原料,在微波辅助作用下固相合成了苯甲酸3-羟基-4-(3-羟基-3-苯基丙烯酰)-苯酯合锌(Ⅱ)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及单晶X射线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a=0.716 9(7)nm,b=0.939 8(2)nm,c=1.645 6(5)nm;α=106.584(2)°,β=95.591 0(10)°,γ=90.988 0(10)°;F(000)=456,Z=1,V=1.056 5(3)nm3,Dc=1.377g.cm^-3,Mr=876.19.最终结构偏离因子R=0.040 3,Rw=0.094 1,S=1.022.最终差值电子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82nm-3和-334nm-3.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前驱物法合成了热致收缩(NTE)化合物ZrW1.4Mo0.6O8的四方相,该相为低温介稳相且尚未见公开报道.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指标化.并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观察了标题产物的形貌.  相似文献   

17.
Bi8V2O17颜料的制备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粉末煅烧法和水悬浮液法研制了Bi8V2O17颜料.利用差热分析法确定制备工艺参数.产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测试法进行物相鉴定、微观形貌观察和粒径测定.结合两种制备过程进行了颜料合成的异同比较及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航迹优化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设计优化一类巡航导弹航迹,且航迹满足避开地空导弹、高炮、歼击机群、电磁脉冲等火力单元和地形地物障碍,并且满足航迹路径长度短、耗油量少等约束条件。方法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对遗传算法的交叉操作进行改进。结果提出了一种巡航导弹航迹优化算法和一个航迹规划代价评判模型。结论经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典型性强,处理的信息量小,实时性也较好,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掺铟氧化锡(ITO)是一种宽带隙透明导电半导体材料,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平板显示器和气敏元件等。该文利用碳热还原方法成功制备出铟掺氧化锡"之"字形掺铟氧化锡纳米线结构,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能谱分析观测纳米线的结构形貌以及成分分析,提出了一种"之"字形结构可能的形成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氧化铟锡在室温下的光致发光性能;光致发光光谱主要包含有5个发光峰,分别是紫光峰(400 nm)、蓝光峰(452 nm,470 nm)、青光峰(487 nm,497 nm)。  相似文献   

20.
有别于以往关于图状路径信息板(GRIP)影响的行为建模研究,运用混合选择模型研究了GRIP对驾驶员路径选择的影响。模型中通过恰当地构造"驾驶经验"和"GRIP信任度"两大潜变量,精细地刻画GRIP的影响机理。以上海实地存在的GRIP为研究对象,利用驾驶员行为调查数据,定量分析GRIP传递的事故和拥挤程度信息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GRIP信息会显著影响路径选择,驾驶经验和GRIP信任度与提前驶离快速路的概率分别呈负向和正向关系,且驾驶经验的影响因个体属性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