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情感色彩也比她的小说浓郁得多。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隐含着一条爱的缺失与不懈追求的情感线索。这条情感线索贯穿于萧红散文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萧红用笔写心写情,散文式的笔调尤其为读者所钟爱,在她的作品中可以读到一种特殊的美。本文认为萧红散文的艺术品格主要可以从深沉忧郁的基调、诗情画意的境界、清新明丽的文笔等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很有创作个性的作家。她是一位有着强烈悲剧意蕴和主体意识的作家,她曲折坎坷的经历、支离破碎的婚姻、对于生活的独特认知都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的叙事为侧重点展开论述,分析萧红小说的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和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4.
《萧红自传》是肖凤老师筛选的一本萧红作品集。虽然萧红生前没有写过自传,但这本合成的自传和其他自传一样记录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心灵感受,同时,还让我们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合上自传,一个全景式的萧红历历在目。《萧红自传》的编写是严谨的,也是严肃的,其写作具有诗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5.
赫维 《科技咨询导报》2010,(12):240-24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的青年女作家,她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才情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抒写着情感历程和涂抹着心灵悸动的散文佳作。她们的性格秉性不同,家庭生活不同,感情经历不同,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生活的方式也不同,但她们的散文中却渗透着相同的情绪——悲凉、苦楚,悲剧意识隐藏在她们各自的心灵抒写中。当然,石评梅和萧红散文中的悲剧色彩也因为上述的种种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各自特征来。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7.
女性散文叙事中的叙述干预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向。以叙事学为基本理论方法,对萧红、杨沫、池莉等不同时期女作家的散文叙述干预进行分析,挖掘长期隐蔽于叙述话语"夹缝"中的女性话语,探讨它们在功能、形态、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是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对于揭示女性的现实文化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呼兰河传>批判了呼兰河城一些骇人听闻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泯灭的生命意识;同时赞美了小城人民卑微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小说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对普通人痛苦的极度敏感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挚烈关注使萧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去询问他们生命的价值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城人民的生与死,他们原本暗淡无光、微不足道的一生,在萧红的关注下焕发出奇异的艺术光彩.<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的精品,具有空间小说的结构,以及浓厚的散文意味和自叙化的抒情特点,感觉化、超常规的语言,传神细腻、力透纸背.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文学世界具有很强的空间感,"故乡"、"家"和"后花园"是其空间意识的三个方面。萧红的空间意识一方面来自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还受到中国古诗和绘画的影响。萧红用空间意识构建了自己的文学世界,而她的文学世界又扩大了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0.
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她最为人注意的作品之一,这种关注,不仅仅是赞赏,也有误解。本论文拟从独特细致的呼兰风情、对童年的温馨回忆、深沉悲悯的女性意识、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怀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并努力挖掘萧红写作这部作品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1.
从生存困境、精神奴役和生命悲歌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女性书写,分析萧红小说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促动着我们对于女性人生价值的反思,对人间温暖和生命尊严的渴求。只有女性的真正解放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澳门,人们一般认为,散文是仅仅次于诗歌的重要文体。澳门散文有其独特的品质和发展足迹。文章从澳门散文发展的三个时期、澳门散文的主要特征、澳门散文类型和重要作家作品、澳门女性散文等方面入手,勾勒澳门散文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善于写景是萧红小说的一大特色。萧红在景物描写中一方面营造出具有音乐性、绘画性和拟人性的景物画面,同时在她营造的或凄迷或明快的画面中也体现出萧红创作个性与自然的契合。她的小说在追忆的叙述中有皈依自然的情感趋向。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作家简单地分为想象型和体验型,萧红理所当然地属于体验型,她的作品中浸透着她对生命细腻、痛苦、孤独、寂寞、困扰的体验、她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常常被设置在她生活的习惯里和习惯的生活里,从这个意义上说,萧红是一个自传型的女作家,正如美国学者葛浩文所说:“到目前为止,除了作家偶而有神来之笔外,萧红可算是个所谓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萧红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魂牵梦绕故园情:论萧红在香港的生活和创作@袁桂娥  相似文献   

16.
靠着顽强的自学走上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散文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她用自然质朴的文笔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以独特的观察角度捕捉住笔下人物的平常而又新异的细节,她才学不逮的缺陷有时反而使她能突破常规创造出奇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是丰厚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然而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人生是暗淡的。这两者之间的反差,常使我们发生感叹:为什么文艺女神对萧红如此厚爱,而命运之神却对她这么苛酷呢?这是必然的,还是属于偶然?是人为的,还是出于命运的摆布?是后行必须为前者付出的代价,还是毫无关联?过去人们出于对萧红作品的喜爱和对她不幸命运的同情,几乎把悲剧的原因都推到了社会和他人身上,从而把萧红身上表现的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了,看不到两旨之间的联系。我始终感到萧红的艺术成就与她的悲剧命…  相似文献   

18.
萧红、迟子建两位女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意识,但她们的作品在相似之中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萧红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审视批判,迟子建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眷恋缅怀;萧红突出表现的是乡村自然风俗的荒凉冷漠;迟子建刻意描绘的是边地自然风情的宁静淳朴.萧红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迟子建的创作却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萧红散文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她坚定地站在个人生活积蓄及迸发的立场上,把自我情感的体验作为艺术的喷泉,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小溪流淌出来,然后折射外面的世界,她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真情率真的笔触营造了一种迷离凄清之美,给读者带来时代的广阔的悲剧之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探讨萧红体的文体特征入手 ,指出 :萧红体是一种典型的女性文体 ,其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女性语言和抒情功能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