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是对中国绘画中“形”与“意”这一传统话题的探讨。针对当今在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汇中有关东方文化艺术的地位及价值出现的种种误导倾向,着重从传统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形”与“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比较富于实践性的思考与阐述。本文提出,中国绘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意”组合的美学法则是东方绘画独特的审美情结,本质上是以“意形合一”的交融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视觉空间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界早就有所重视。视觉空间是反映现代中国绘画“写意”、“写心”、“传神”特征的窗口,是美感的载体,它包含着一种理念。它在中西绘画中都有各自意义上的独立存在。其视觉心理,一是倾向于客观,具有科学性;二是倾向于主观,具有浪漫性。艺术空间多向客观和主观两极发展。其视觉空间,一是追求纵深,再现“前前后后一连串的物象”;二是追求平排,表现物象时,“步步移”,“面面观”,观其内涵,略其形色。艺术空间多是“心”、“景”合二为一,“悟化”的结果。西方绘画,中国古代和现代绘画视觉空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西方、中国古代绘画视觉空间应包含于现代中国绘画视觉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一样,过去很长时间都是追求逼真再现。自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的主张,中国绘画界便不再以模拟再现自然物像为能事,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朝着写意表现方向发展。然而,不论绘画艺术如何拓新,其改革方式基本上是基于材质和技法方面的,因而有水粉、油画、版画、玻卡水彩等说法。相反,这一次莫道宏提出的“资讯绘画”观及其实践,虽然也涉及到材质和技法的改革,但主要则是基于“绘画为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构成”的概念即艺术是创造形式的过程,是对形态、材料、空间的整体感受,也就是指艺术家主观性地考察宏观和微观世界,探求各事物间的组合规律,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直观抽象地表现客观世界。从这个角度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点、线、面便可以发现中国绘画和构成存在一种内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姜郭霞 《科技信息》2011,(30):291-291
谈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在“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观念笼罩下,同笔墨相比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实际上“用色”是中国绘画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画家为用色付出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用色经验。  相似文献   

6.
“笔墨”在中国绘画中有着重要地位。当我们探讨对中国画传统再认识的时候,对“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和传统笔墨当代价值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传统”的概念必然随着当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宽它的内涵。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向现代化发展而显现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绘画中,“白描花卉”可谓一朵奇葩。本短文仅从中国画构图学与笔墨上概要论之。构图的规律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对比是核心,和谐统一是结果。构图的法则,当先论及布势。中国画极重“势”的取得,故须布势。所谓势.即画面物象的起伏、纵横、转折、向背的走势,古人称其为“龙脉”。画势于一幅中举足轻重。纵横与开合、收放与聚散,此乃构图布势、取势的法则。纵横是对立的两种趋向,以走向而动,便产生纵向或横向之势,而纵与横每每于穿插中进行,一画中且势有侧重。吴昌硕就是善于在纵横之中取势的。作画布局贵有开合,若只开…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一生通过对画学的研究和总结深深地悟得“笔墨”两个字的内涵。他认为一个中国画家,树立“笔墨”意识乃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懂“笔墨”就不懂中国绘画。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重视人的主体意识,提倡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使绘画超越了对客观物象表象的描摹,以显现主体内在精神,追求意境的显现。  相似文献   

10.
“意”与“笔”的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研究探讨的中心。从绘画创作的过程来看,张彦远所提出的“意在笔先”和“画尽意在”的命题,是对绘画创作过程之始、之终的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意”与“笔”的关系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的过程之中,即“意在笔中”,这是对绘画笔意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画的诞生早于西方现代绘画千余年,虽与欧洲各国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迥异,但在反抗传统观念、否定绘画技艺和强调“表现自我”诸方面却呈现出与之相通的共同特点。在粗略的比较中,中国文人画自身的特殊性及民族性闪烁着夺目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2.
“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但这一特点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汉魏六朝,诗歌开始影响绘画并推动了山水画的兴起;隋唐时期,诗歌意境在绘画中逐渐显现,王维的绘画已经被认为是“画中有诗”了;五代和两宋,绘画中的诗歌韵味越来越浓郁,“画中有诗”的特点逐渐形成;元明以后,随着文人画家成为画坛的主流和山水题材在绘画中占了主导地位,“画中有诗”的特点已经成熟了,之后又经过一步步完善,最后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文人画最能体现“画中有诗”的特色,但在文人画出现前,诗歌对绘画的影响早已经开始;文人画形成后,一些被认为是“画工”的画家也同样在积极地追求绘画中的诗歌意趣;“画中有诗”体现了中国绘画对诗歌意境的永恒追求,既不是文人画家的专利,也不是仅仅依靠文人画才能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阴光艳 《科技信息》2009,(14):217-217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要学习就要从临摹开始,临摹是“六法”之一,即传移摹写。临摹是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重要方法,是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最佳与最便捷的途径,是传承,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学习。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第一次将“逸品”放在了神、妙、能三品之上,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追求上的一个历史转折,“逸”从历史上看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后成为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因此对绘画乃至整个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倪云林为代表的元代画家将逸品绘画推向了高峰。“逸品”的特征是“崇自然”和“尚简”这种形式因素的突出恰恰形成了绘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从线条看中国绘画艺术美的特点孔耘线条在绘画艺术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石涛曾说过线条是一切的开始,达·芬奇也说:“太阳照在墙上,映出一个人影,环绕着这个影子的那条线,是世间的第一幅画”。我们说绘画的艺术价值分为色彩价值和形体价值,那么线条对于后者来说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农村对于统治者、知识分子们甚或“城里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对他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好像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而中国的农村之所以这么的特别,费孝通早在40年前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把中国农村集中概括为“乡土社会”。一个社会之所以跟“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块,那么这个社会上的人都是和“土地”粘在一起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是费老的阐述,不仅在40年前适用,在如今的中国农村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7.
戴进 《科技信息》2012,(34):I0151-I0152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起,通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现存的普遍现象,以中国绘画为主,以晚唐绘画为例,加入表现题材和内容谈中国画的传承;以写生为实例,针对对景写生和目识心记,从“新的生活感受、新的内容、新的构图、新的手法”四个方面来谈中国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通过苏轼诗歌来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理、神的审美问题,并结合苏轼诗歌中蕴含的绘画美,证实“诗画相同论”的中国“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日本初期的傩祭是照搬中国“大傩”的,但不久就和本民族文化尤其是日本独特佛教文化相结合,经过消化和改造,注入新的血液,逐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自平安时代以后,日本的“追傩”便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与中国“大傩”的不同,主要是历史走向、演出时空、现实职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迟慧 《科技信息》2010,(11):188-189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文艺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涵泳,体现出一种“综合”的特色。本文主要探讨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一方面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出发,探讨苏轼绘画关学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着重从“象外”与“常理”、形与神、道与艺、诗与画几方面入手,分析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