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壳幔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总结了浙闽沿海早白垩世基性.酸性火成岩所构成的复合岩流、岩墙和岩体 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通过Nd,sr,Pb同位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IJE)、轻稀土 (眦E)、高场强元素(HFSE)等的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浙闽沿海晚中生代玄武岩中大 离子亲石元素的高丰度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源区富集”和玄武岩浆上侵过程中 “地壳混染”两方面地质过程所致,这些晚中生代复合基性一酸性火成岩是活动大陆边 缘“壳幔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西秦岭地区晚中生代OIB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秦岭地区发现一套晚中生代玄武岩,其地球化学成分类似O IB的特征,暗示该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源区来源于软流圈,其起源可能与岩石圈拆沉作用、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有关,这为全面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演化提供了有利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制的岩石学标志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时期(J2-K2),发育着大规模岩墙群、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包括侵入杂岩中的岩浆混合和火山岩中的复合岩流/双峰式火山岩)、大范围玄武岩浆的底侵、巨型链状火山岩带、晶洞花岗岩-A型花岗岩带、变质核杂岩,以及玄武岩的无斑隐晶-细粒结构和花岗岩的均匀块状结构。对它们的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伸展应力体制,是伸展构造的岩石学标志,发生在晚中生代整个地质时期,并认为这一伸展构造由古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消减作用诱发。  相似文献   

4.
山东侏罗 - 白垩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中生代地层主要发育侏罗系和白垩系,沂沭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南、鲁中、鲁北地区发育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地层,而断裂带以东的鲁东地区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用古生物、火成岩年代分析结果对山东侏罗白垩系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将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于早中侏罗世,三台组归于中侏罗世,分水岭组暂归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西洼组归于早白垩世;将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和青山组归于早白垩世,王氏组归于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5.
山东侏罗—白垩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中生代地层主要发育侏罗系和白垩系,沂沭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南、鲁中、鲁北地区发育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地层,而断裂带以东的鲁东地区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用古生物、火成岩年代分析结果对山东侏罗-白垩系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将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于早-中侏罗世,三台组归于中侏罗世,分水岭组暂归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西洼组归地早白垩世;将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和青山组归于早白垩世,王氏组归于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6.
西藏羌塘盆地的构造沉积物征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藏羌塘盆地是物提斯构造域内晚古生长-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槔块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抬升肃蚀阶段,形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南羌塘被动大陆边缘和北羌塘弧后盆地以及晚侏罗世这后的构造地貌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盆地从北向南形成了北缘冲褶带、北羌塘变形带、中央碰撞隆起带、南羌塘变形带和南缘冲断带五个构造单元。变形由坳陷边缘到中心逐渐减弱,侏罗山式褶皱样式,  相似文献   

7.
对东北、内蒙晚中生代聚煤盆地的成因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探讨.马杏垣教授把这类盆地形成称之为“裂陷作用”;并将中生代的裂陷旋回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晚三迭世至早中侏罗世阶段,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阶段和白垩纪阶段.他的论断给作者从地质力学观点阐述盆地形成机制以很大启迪.  相似文献   

8.
粤东地区中生代火成岩广泛发育。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结合其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本区中生代火成岩广义上为火山—侵入杂岩系,并可划分为早晚两期。岩石具I型和S型或同熔型和改造型的过渡性特征。成岩温度750—1100℃,压力3.0—11·0×10~8Pa,形成深度10—36km,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壳,且以上地壳源为主。  相似文献   

9.
鲁西隆起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演化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相关试验模型,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裂陷作用主要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生代两个阶段,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初期(65~53 Ma)、早始新世-晚始新世(53~39 Ma)和始新世末期-渐新世(39~23.5 Ma)3个时期,各个时期与研究区伸展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相符;物理模拟试验证实泰山在新生代有两次快速抬升,分别为始新世(45 Ma)和渐新世(23 Ma);伸展构造的形成归因于晚中生代和古近纪近南北向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其深部背景主要为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及速度的改变、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新生代印欧板块的碰撞以及幔源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0.
张宣热隆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张宣地区中生代的热演化历史、变形构造与裂变径迹研究联系起来分析,取得以下认识:该区140 Ma经历了以幔源岩浆侵位为标志的底侵作用,130-110 Ma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岩浆喷发和侵位,80-10 Ma期间,与相邻的太行山、燕山一起同步经历了隆升过程,并且伴随隆起形成一系列向张宣隆起四周下滑的构造.张宣热隆结合华北盆地保定坳陷存在的晚中生代的大型拆离滑脱构造,证实此时华北存在一个更大范围的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带的构造组合复杂,吸引着各方专家的研究探讨,探讨其形成的区域构造动力学及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43个全岩微量元素和113个全岩硅酸盐数据,结合对岩石学、地质学资料研究,认为浙闽沿海晚中生代火成岩的主体--花岗岩和流纹岩主要由中-下地壳含水火成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浆结晶形成(富含LIL和Zr,Hf);与之共生、但出露甚少的辉长岩和玄武岩由消减作用诱发的、受陆壳混染的高铝玄武岩浆形成(富LIL,贫HFS).引起地壳部分熔融和产生花岗岩浆的热源是底侵于下地壳的玄武岩浆,其数量从理论资料和国外实例看,与浙闽沿海分布的巨量花岗岩和流纹岩相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与伸展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晚中生代经历了区域性的裂谷期、后裂谷热沉降期和反转期。从西向东可以分成海拉尔-二连、孙吴-松辽、三江三个裂谷带。  相似文献   

14.
张宣热隆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张宣地区中生代的热演化历史、变形构造与裂变径迹研究联系起来分析,取得以下认识:该区140Ma经历了以幔源岩浆侵位为标志的底侵作用,130—110Ma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岩浆喷发和侵位,80—10Ma期间,与相邻的太行山、燕山一起同步经历了隆升过程,并且伴随隆起形成一系列向张宣隆起四周下滑的构造。张宣热隆结合华北盆地保定坳陷存在的晚中生代的大型拆离滑脱构造,证实此时华北存在一个更大范围的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进展》2005,15(8):1010-1010
本书从壳幔作用角度剖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总结了三类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伸展构造的关系.从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质麻粒岩包体,获取了玄武岩浆底侵作用的直接证据.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模式.论述了内陆S型花岗岩形成与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南部地体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53  
我国东南地区根据沉织作用、动物化石群、变质作用及火成岩活动等的特征而划分出十六个不同时代的地体。即雪峰造山运动增生到扬子古大陆边缘的江南元古代地体;加里东造山运动增生到晚期扬子大陆边缘的华南加里东地体;及古生代末期或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造山动运而增生拼贴到当时大陆边缘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的地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辽西晚中生代义县组顶部玻基方辉安山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光谱和LA-ICP-MS定年,发现这些火山岩中锆石常具有环带结构.其中心为残留锆石,边缘部分为从寄主岩浆中结晶的锆石.边缘部分锆石的U-Pb年龄为116 Ma,与寄主火山岩的Ar-Ar年龄完全一致;而中心部分锆石的U-Pb年龄为254 Ma,与该区早中生代底侵麻粒岩中锆石的U-Pb年龄251 Ma一致.玻基方辉安山岩中单斜辉石捕虏晶与底侵麻粒岩中单斜辉石的组成类似.说明早中生代新增生下地壳的麻粒岩在晚中生代软流圈底辟上涌背景下遭到了改造和破坏,并且参与了晚中生代的玻基方辉安山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大港探区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成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港探区中生代残留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原型盆地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坳陷型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断坳共存盆地及晚白垩世热坳陷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方向为NE-NNE向,分布范围有限,且沉积厚度较小,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受伊泽奈崎板块斜向俯冲和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所致的挤压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渭河裂谷(或渭河地堑)是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新生代断陷带。本文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分析并结合力学分析,认为渭河地区在中生代时,是在由南向北的侧向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大型隆起带,且因岩石圈的向上拱起带动了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从而为新生代裂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且对其北侧邻区中生代聚煤作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