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献平 《科学通报》1992,37(8):699-699
因为氢原子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的电子跃迁位于真空紫外光谱范围(λ=121.6 nm),至今,直接光抽运取向氢原子,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和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使用自旋交换光抽运技术去产生自旋极化氢原子和研究自旋极化氢原子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缪希茄 《科学通报》1994,39(21):1939-1939
核磁共振波谱学中存在着大量与射频场照射过程有关的实验,比如自旋去偶,自旋轻扰、选择性激发、自旋锁定以及Raman磁共振实验等.由于射频场照射的参与,使得射频照射过程中自旋系统的时间演化变得复杂化,采用现有的一般核磁共振理论如积算符理论来考察自旋系统在该过程的时间演化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往往难于得到时间演化的解析结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自旋探针的合成和反应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洪涛 《科学通报》1997,42(19):2073-2078
一氧化氮(NO)是调节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的细胞信使分子.NO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许多生理现象,而且可能为许多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但是,对生物体系NO的检测,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均有一定的缺陷,如灵敏度不高、特异性不强等.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和高专一性的可定量分析生物体系中NO的方法十分重要.Joseph和Hans-Gert等人曾用氮氧自由基和环状化合物与NO作用检测NO,但因反应速度太慢和只有6%的捕捉效率未能付诸应用,我们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咪唑类NO自旋探针Ⅰ,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方法考察了自旋探针的取代基效应,初步建立了一套测量微量NO的方法.目前,可检测到5×10~(-12)摩尔的NO,而且有很强的专一性,不受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干扰,亦不受介质的pH和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脉冲梯度场自旋回波NMR和TEM研究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辛烷对CTAB/1-丁醇/水表面活性剂体系相态的影响, 随着辛烷浓度的增加, 液晶相变得不稳定, 当辛烷浓度大于10%以后, 液晶相消失, 得到从水顶角到油顶角的连续单相微乳液区, 而当辛烷浓度高于50%时, 则只在油顶角存在透明的微乳液区. 当辛烷的浓度为10%时, 其单相微乳液区的面积最大, 并通过电导测量、自扩散系数测试和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 研究了该微乳液区域的微观结构, 发现随水含量的增加, 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由W/O液滴结构经过双连续结构连续变化为O/W液滴结构. 同时, 还发现水在油相中较高的溶解度(13%~18.5%)导致水包油(O/W)微乳液中水的自扩散系数增高((1~6)×10-10 m2·s-1), 而辛烷插入表面活性剂的烷烃链之间造成辛烷的自扩散系数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许晶波 《科学通报》1994,39(12):1084-1084
量子绝热演化过程的Berry相因子和它的非绝热推广Aharonov-Anandan相因子(简称AA相因子)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它们不仅被用来研究各种重要的物理问题,而且接连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最近,人们开始从自旋1/2的非厄密系统入手,研究此类系  相似文献   

6.
在核磁共振(NMR)领域,~(13)C-NMR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常规方法.但对于一些样品,如高聚物或生物大分子,其~(13)C谱中各信号峰互相重叠,这给谱的解析带来了困难.对液体样品,有许多技术如无畸变极化传递增强方法(DEPT)等可简化复杂的图谱,它们是根据与碳原子直接成键的氢原子个数来区分不同的~(13)C信号.而对固体样品,虽然用交叉极化(CP)结合魔角旋转(MAS)及质子大功率去耦技术可获得高分辨~(13)C谱,但对严重重迭的谱,也急需发展谱编辑技术.近年来,吴肖令等在深入研究交叉极化动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固体~(13)C CPMAS谱的谱编辑技术,应用该方法,可以得到分别仅含C,CH,CH_2,CH_3信号峰的各个子谱,从而大大简化了图谱,给谱的解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在固体NMR领域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七量子位D-J算法和精确受控相移门的NMR实验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次报道通过液相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七量子位D-J (Deutsch-Jozsa)量子算法和精确受控相移门的实验研究结果. 实验表明: 使用不同脉冲序列实现了七量子位D-J算法中的Uf变换, 只对Uf变换进行一次评估就可以判断所执行的变换中函数f的性质. 此外, 提出了实验上简单可行、设计精确、任意相移的受控相移门的实验方法. 所得结果将有助于解决多量子位NMR信号的灵敏度变差问题, 由于使用大量选择性脉冲序列而增加的实验复杂性问题和由于选择性脉冲的不完善使得实现逻辑门的误差增加的问题. 并且, 可以应用于多量子位和更复杂的算法(例如量子Fourier变换和Shor算法).  相似文献   

8.
董成 《科学通报》1988,33(13):977-977
自从在La-Ba-Cu-O和Y-Ba-Cu-O体系获得高临界温度的超导化合物以来,这类氧化物体系的相关系研究工作受到极大重视。已有的研究表明,Y被大部分稀土取代仍能保持超导相的基本结构和超导电性;超导电性和氧含量和氧原子有序化密切相关;另外,Cu~(3+)的表观浓度也是决定超导电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氟具有和氧相近的离子半径和相同的离子电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探讨了高自旋原儿茶酚3,4-双加氧酶(3,4-PCD)活化底物儿茶酚(PCA)复合物的磁性电子结构特征及电子轨道起源.计算的g-张量表明,从配体到金属电荷转移(LMCT)主要来自于配体PCA和Tyr408的型轨道转移电子到Fed轨道,导致沿x轴方向极化(PCA)或沿y轴方向极化(Tyr408).x和y轴方向的极化要求沿z轴方向,Lz(z=z′),产生较大的自旋轨道耦合(SOC)矩阵元,并且因单中心重原子效应Fe导致gz′=2.0158,即在z方向较大地偏离于ge=2.0023.由于△S=-1自旋翻转激发态混入六重基态,得到较大的零场分裂参数D=+1.147cm-1.SOC计算表明高自旋(S=5/2)基态3,4-PCD-PCA是弱的自旋翻转复合物(SOC=31.56cm-1).  相似文献   

10.
La0.3Ca0.7Mn1-xWxO3体系的电荷序和自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样品La0.3Ca0.7Mn1-xWxO3(x= 0.00, 0.04, 0.08, 0.12, 0.15)的M-T曲线、M-H曲线及ESR谱的测量, 研究了Mn位W掺杂对La0.3Ca0.7MnO3体系电荷序和自旋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0.00≤x≤0.08时, 体系出现电荷有序(CO)相, 体系自旋序随着温度的降低发生顺磁(PM)-电荷有序(CO)-反铁磁(AFM)变化; 当x≥0.12时, CO相融化, 并有部分CO相残留在PM背景中, 体系自旋序主要是顺磁(PM), 在低温下出现铁磁(FM)团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喜马拉雅块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高温高压实验-T = 770-1028℃, P = 1.0-1.4 GPa, 无外加自由水), 初步研究了脱水熔融过程和熔体结构; 模拟了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形成. 实验结果表明: (1) 即便在初熔状态下-熔融程度<5%), 熔体也主要以熔体薄膜的形式分布于矿物的相边界上, 熔体的连通性不仅取决于熔体结构, 还受到熔融程度的控制; (2) “脱水熔融” 实际包含了亚固相脱水作用、流体迁移、含水和缺水熔融等一系列子过程; (3) 实验产生出过铝的花岗质熔体, 其成分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分相似, 残留相矿物组合为Pl + Qz + Gat + Bio + Opx ± Cpx + Ilm(Rut) ± (Kfs), 化学成分为中偏基性, 可与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麻粒岩对比. 实验证实黑云斜长片麻岩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源岩之一, 脱水熔融是形成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的重要方式, 并为确定源区的温压条件提供了实验约束.  相似文献   

12.
邵元智  钟伟荣  何振辉 《科学通报》2005,50(23):2583-2587
在确定性外场驱动下的TDGL(time dependent Ginzburg Landau)模型中引入加性和乘性关联噪声, 通过模拟计算求解其对应的Fokker-Planck方程的确定外场周期平均解, 揭示了随机关联噪声和确定性驱动外场共同作用下Ising 自旋体系的非平衡动态相变的随机共振特征, 特别是随机关联噪声诱发的reentrant类动态对称性破缺和恢复. 系统地考察了动态序参量Q在由确定性驱动外场振幅h0, 加性噪声强度A, 乘性噪声强度M以及两类噪声的关联系数λ组成的多参数空间的变化趋势Q~f(h0, A, M, λ), 并就确定性调制因素和随机性扰动因素对非平衡动态转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4-6GHz高T_c超导微带天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艾生 《科学通报》1993,38(3):212-212
高T_c超导天线的研究始于1988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钇系电振子天线。1989年,我们研制成功第一只Bi系磁振子天线。1990年6月我们用Bi系体材料研制成第一只超导微带天线。此后,针对4-6GHz频段开展了超导微带天线较全面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浸于液氮中的Bi系超导微带天线与浸于液氮中的铜微带天线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1991年6月,首次完成了4.7GHz超导微带天线的方向图测量,测量表明超导材料并没有影响天线的方向特性。  相似文献   

14.
李阳 《科学通报》1992,37(6):503-503
一、引言 自从A15金属型超导体被发现后,人们一直在探索可能导致高温超导转变温度的超导机制。高T_c氧化物超导体Y-Ba-Cu-O、Bi-Sr-Ca-Cu-O和T1-Ba-Ca-Cu-O的相继问世,使人们对这一中心课题更加关注。为了系统地研究探讨超导机制,人们首先注意到传统超导  相似文献   

15.
高砷煤中砷赋存状态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贵州兴仁,兴义晚二叠世6个高砷无烟煤样品中As含量为94.1μg^-1-3.2%Sb含量为8.1-120μg.g^-1,对样品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未发现作含As或As的独立矿物,As是赋存在煤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16.
低温光声探测器及其对高T_c超导材料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次南 《科学通报》1993,38(16):1459-1459
现代凝聚态光声光谱技术兴起后不久,1976年Murphy等人就进行过液氮温区的低温光声实验。所用装置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均很复杂,而且存在来自沸腾液氮的噪声,并且声从池内经细长管传至池外的微音器不很有效。为了更方便有效地进行液氮温区的光声实验,从而对高T_c超导材料低温物性作光声探测,作者研制了一种较简单的低温光声池,该光声池采用纤维导光束作为光入射窗口,导光束入光端完全处于室温条件,而出光端则处于低温下的样品室内。光声池采用双层结构减少了  相似文献   

17.
报道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用束-箔技术研究120 MeV的Ti离子和C箔相互作用产生的高电离态离子谱的实验结果.在120-220 nm范围, 观测到53条激发能级的发射的谱线, 其中有11条谱线是新确认的, 实验结果与激光等离子体实验和理论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含化学反应体系相平衡计算与分析的元素组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清  李浩然  韩世钧 《科学通报》2000,45(17):1828-1833
提出一种计算和分析含化学反应真实溶液体系相平衡问题的方法--元素组成法。定义元素(可以是原子、分子或原子团)的含义,推导得到元素组成与组分组成之间的数学关系。从热力学角度进一步明确元素化学位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用热力学方法推导出元素的化学位与物质的化学位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进而得到用元素化学位表示的含化学反应非理想体系的相平衡方程。基于元素组成,提出了一个形式简单的“元素反应共沸点”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白玉潭  刘家驹  张平 《科学通报》2023,(Z1):271-281
高温热管的启动性能和均温性能与其总传热量通常是两个相对立的性能表现,而大直径的高温热管由于其很高的总传热量,在高热流密度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制备了大直径高温热管,研究了其在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启动性能、轴向和径向均温性以及等效热阻.结果表明:在高热流密度和自然对流条件下,高温热管能够在-45°~90°范围内正常启动,具有一定的抗重力特性.根据努森数得出蒸气流转变温度,并以此为基础将大直径高温热管启动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启动期间温度曲线形成4个温度“阶梯”.这6个阶段和4个温度“阶梯”在实验中均被观测到,由此归纳出了大直径高温热管典型的6阶段升温曲线.此外,该高温热管在高热流密度下表现出优异的启动性、均温性和低热阻特性,最小等效热阻可以达到0.02 K/W.实验发现,大直径高温热管径向温差最大可达50°C,但提高热流密度能够改善其径向均温性.  相似文献   

20.
金在高温高压干体系下的实验研究及其迁移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仲武 《科学通报》1996,41(17):1593-1596
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有关金以络合离子的形式在热液中化学迁移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对于元素在干体系高温高压下的物理迁移机制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对于金矿来说,多数产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糜棱岩带中,了解金在动力作用下如何从岩石和矿物内部运移出来并进入热液,结合位错和加载应力,进行一定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二甲金矿产于韧性剪切带中,经预富集和再次活化、迁移而成矿,构造动力是成矿的关键。研究金从围岩和含金矿物中迁移出来,是解决整个成矿过程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含金的矿物和岩石,系统地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下的实验研究,揭示了金的动力迁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