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废料地下贮置问题是环境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核贮置环境系统分析 ,提出了核环境岩土问题研究的 6种主要形式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为研究防止核废料污染进入生物圈影响人居环境提供了有效方法依据 ,并对核废料贮置选址、设计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火力发电厂贮灰场的岩土环境工程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已有的测试和研究成果,论述了火力发电厂贮灰场涉及的岩土环境工程问题,指出粉煤灰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是贮灰场建设和运行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岩土环境工程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自1985年方晓阳先生提出环境岩土工程的概念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的实践,对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将环境因子加入到传统的岩土工程研究当中,使其相互协调发展正是环境岩土工程的本质所在.此外,回顾了GIS在环境岩土工程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实践,包括工程勘察管理及评价、地质灾害规划和分析、核废料处置等等.探讨了国内与国外该项研究的现状及差距,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最终指出GIS在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核废料泥岩处置库围岩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与深部围岩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如地热资源开发、核废料处置及煤炭地下气化等工程。很多国家已经对核废料处置库围岩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泥岩因导水率低和自封闭能力强而受到极大重视。本文现就核废料处置库围岩泥岩来探讨,阐述泥岩作为处置库围岩的基本特性以及工程特性,详细阐明了其优点与不足。着重介绍了我国泥岩处置库围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考虑水的扩散,热梯度和热膨胀应力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核废料深地层掩埋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渗流场三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并提出了在这三场耦合作用下新的数学模型。并针对核废料处置安全性评价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为深地层掩埋核废料过程中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种子耐贮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温度、水分、气体组分、化学物质、物理因素、遗传因素、休眠特性及种子成熟度和硬实度等方面,阐述了种子耐贮性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在种子耐贮性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温度是影响种子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温能使种子快速劣变,低温贮种仍是现今种子贮存的主要方法;冷冲击和热激处理对某些种子的采后生理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种子贮存有一定意义;种子含水量和贮藏环境湿度影响种子的贮藏寿命,一般超干贮藏能有效提高种子的耐贮性,但不同种子贮藏时的最适含水量有差别;贮藏环境的气体组分及比例对种子贮性的影响因种子的种类而异;化学物质对种子耐贮性的影响有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遗传因子和休眠特性是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内在因素,不同物种或不同品种之间由于遗传因子和休眠特性的不同,耐贮性差异显著。因此,提高种子贮藏寿命不仅要在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控制、处理方面进行研究,还应在育种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考虑水的扩散,热梯度和热膨胀应力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核废料深地层掩埋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渗流场三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并提出了在这三场耦合作用下新的数学模型。并针对核废料处置安全性评价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为深地层掩埋核废料过程中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和日本岩土工程学会环境振动新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国际环境振动高级论坛(ISEV’2003)于2003年10月16~18日在浙江大学举行。开幕式由组委会主席陈云敏教授主持,来自世界各国的63位正式代表出席会议,其中境外代表26人。代表们根据会议主题,按土体中波传播的基本问题;地基和结构振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地基和结构振动分析;桥梁结构振动的检测和评估;环境振动的评估和减灾;铁路技术中的环境问题;高速铁路等7个专题作了水平报告与分组报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施工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岩土工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是施工技术上,还是风险分析上,我国的岩土工程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岩土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一个重要的分支,即环境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既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该文以某市滨海新区环境岩土工程为例,研究分析了环境岩土工程的几个重点问题,目的在于归纳总结环境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不断促进我国环境岩土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岩土体显微组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土体的显微组构特征是岩土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物理力学性能,但岩土体显微组构和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综述了岩土体显微组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突出强调了岩土体显微组构对岩土体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侧重讨论了岩土体显微组构、力学性能以及二者关系研究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燃煤电厂贮灰场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测贮灰场环境地质问题,采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方法,对选定的贮灰场场地进行了渗漏性评价,对贮灰场渗漏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比选贮灰场中,磨其山贮灰场场区渗漏问题非常严重,由于渗漏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也比长立庄贮灰场严重,总的来说,长立庄贮灰场场址优于磨其山贮灰场.该成果对此类工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下的岩土工程活动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城市环境工程的特殊性,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其中又以地下水污染和地面变形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岩土工程以及周边的建筑物的质量以及环境安全,而且还会对国家、对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文从岩土工程的概念出发,对国内外城市岩土工程地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城市环境下岩土工程中所存在的环境、地面和水污染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防治措施,保护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城市正在兴起的大规模地下工程为例,从地质介质(岩、土、水)环境和市政环境对施工方案、设计参数的制约作用,地下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地下工程施工对岩土环境设定目标的控制等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城市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建设,本文从概念,内涵以及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中的两类环境问题来进行探讨,并从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既要提高岩土工程技术水平,又应注意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利用环境岩土工程技术,确保现代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侯福民 《科技信息》2011,(8):I0330-I0330
环境岩土工程是岩土工程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其研究体系有待于完善发展。本文在总结近年来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岩土工程的定义、研究范畴、研究内容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展望21世纪里环境岩土工程将在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工程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狭义的环境岩土工程学的两种表现方式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出发,分析了基坑工程中存在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指出了在基坑工程施工中会出现滑坡、地表沉降变形等环境破坏,以及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还总结了防治这些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镜芬 《广东科技》2008,(12):54-56
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是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的核心。首先对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分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确定性分析和概率多斯的角度出发,对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包括拟静力法、滑块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和试验法,并作了简要评述;最后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岩土体变开的耗散结构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70年代新三论的崛起,即耗散结构、突变理论和协同论以及分形几何学、混沌等理论的问世,对传统的科学思维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将耗散结构论应用于岩土体变形研究;工程岩土体的变形问题是巨型的复杂系统,变形岩土体是一种非平衡态有序结构,岩土体的变形是不可逆的过程,岩土体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自然界的触发因素(涨落)对岩土体的变形影响是显著的,由此建立了岩土体变形耗散结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环境岩土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总结近年来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作了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核能源的利用日益增多,但由于有关部门对核垃圾的处理不够妥善,防止核废料的污染已成为一个棘手问题。早在四十年代初美国开始制造原子弹以及1945年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后,人们就注意到放射性残余物质的危害。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时,这个问题就越发突出了。因为在这十多年间产生的核废料一直未得到妥善处理。1967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