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道义 《科学》2005,57(2):31-33
中国的科普,是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教文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一项面向大众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普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光召 《科学》2001,53(1):4-5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学界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赵元任、任鸿隽、胡先骕等一批中国现代科学历程中的重要人物纷纷跃人人们的眼帘,对其研究也随之展开.但提起杨孝述,恐怕许多人还很陌生.杨孝述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1928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理事,并连选连任,直至1948年.  相似文献   

4.
《知识就是力量》2008,(3):F0003-F0003
"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太湖蓝藻大暴发引起全社会对公共环境安全的关注,华南虎照片事件产生多种科普效应。"嫦娥一号"探月成功,再度引发公众太空科普热。  相似文献   

5.
王天一同志逝世的消息使我感到震惊,也使我心潮翻滚,回忆起许多往事以及和他深厚的友谊。 王天一,他是一名不知疲倦的科普战士,是中国科普期刊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一生是为科普事业奉献的一生,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他曾刨办过《科学大众》、《大众医学》、《大众农业》等科普期刊,而且也领导和编辑过《知识就是力量》,使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使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得以广泛传播。他科普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把科普创作  相似文献   

6.
《科学24小时》2011,(4):F0002-F0002
湿地,一个寻常而又陌生的名字。 说寻常,是因为人们对它或多或少有些认识:有人知道它的某些形态有人知道它的某些功能,有人知道些许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科普的魅力     
孙章 《科学》2009,61(1)
据一项调查显示,阅读科普作品的读者中有较大一部分人群是科技工作者.咋一听颇感意外,但仔细一想,也确实在情理之中,他们应该离科普最近. 笔者在读大学时听过许多报告,50年过去了,大多已记不起来.唯有茅以异、余光生两位先生的演讲,至今记忆犹新.为什么?科普的魅力使然.  相似文献   

8.
科普花絮     
《科学之友》2004,(11):10-11
本刊安全生产科普三晋行剪影;这种形式好;2004年“科普进县、进校”大展科技雄风;  相似文献   

9.
咝……     
《科学之友》2004,(9):62-63
深夜里,房子里又黑又安静——其实,只有你才会这么觉得。因为,在你身旁,有无数个微小粒子在一圈一圈地飞行着。你看不到这些粒子,但它们确实存在——在你家的墙壁中,在天花板上,在你的帽子里,在你床下用过的比萨饼纸盒中,它们甚至还……存在于你的身体里。这些粒子快速旋绕在每个原子核的周围(而原子又构成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东西);它们就像围绕太阳旋转的小行星一样。  相似文献   

10.
11.
在1月9日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院士科普书系》等7部科普作品被授予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国在国家科技奖中设立科普奖项后的首次颁奖,它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有媒体在报道该消息时竟然用了“破天荒”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晨柱……     
  相似文献   

13.
智力题……     
《知识就是力量》2008,(1):78-78,80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暑假,我有幸代表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参加了校和委主办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西北工业大学三航科普万里巡展——’98北京行。 7月27日我们携带了140余块航空、航天、航海科普知识展板,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先后途经了  相似文献   

15.
科普须靠谱     
正近期,疫苗事件牵动着公众的心,其波及地域范围之广、人员之多令人咂舌,同时涉案疫苗流向不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随着事件的发酵,一篇2013年的"旧闻"《疫苗之殇》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篇很有情怀、照片和文字技巧很高的报道,更推波助澜着人们对疫苗的恐慌。媒体和自媒体的狂轰滥炸,一边倒的群情激愤,  相似文献   

16.
~~科普趣味问答  相似文献   

17.
18.
砂糖的另一种作用 问:为什么砂糖能像它在果酱中那样充当防腐剂呢?这就意味着它有某种能破坏生命的性质,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砂糖(蔗糖)是由果糖和葡萄糖合成的二糖,人体正是从食物中摄取它来获得新陈代谢的能量。这又表示它应该是“亲微生物”的。那么砂糖真的能够在消毒工作中扮演抗菌剂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王春 《世界科学》2004,(10):F003-F003
问:食物在胃里到底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得到消化?不同的食物在胃里又是如何消化的呢?答:像葡萄糖这样的单糖几乎可以在血液中迅速得到吸收,这类细小的单糖分子能够通过细胞体从而在数分钟之后就能进入血液中。甚至当这些单糖分子还在人的嘴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被人体所吸收了。然而,绝大多数的食物在进入血液之前,几乎都要  相似文献   

20.
放盐的学问问:在烹饪结束时放盐是否比在开始时放盐的效果更显著?如果真是这样,原因又何在呢?答:当你的舌头接触到食物时,你品尝到的只是它的分子(对盐来说,应该是离子)。按照规律,味蕾接触到的有味粒子越多,味道就越浓。裹在一块食物里面的粒子往往在被品尝之前就已被吞咽。那些留在食物表面的粒子却有更直接的机会接触到舌头,而在烹饪后期放盐恰能使盐粒停留在食物表面。 当然,这不仅仅适用于盐。比如,如果你想减少砂糖摄入量,那么一个好方法就是只在食物表面涂一层糖,而决不是使砂糖渗透至食物的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