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2.
杨森林 《海峡科学》2006,(10):85-86
芗剧是我省五大剧种之一,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是闽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芗剧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它独具地方特色,蕴含乡音乡情,是紧密联系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明末清初,郑成功将流行于闽南的“锦歌”等民间艺术带入台湾,与台湾民歌相结合,使清唱与人们表演相结合。清末,歌仔戏在唱腔上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初年,由于音乐曲调富有地方特色,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艺术而风靡盛行。  相似文献   

3.
台湾“念歌”是从闽南语系的“歌仔”(俗曲、小调)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说唱艺术,其演唱的题材,有许多关于台湾开拓故事,这是说唱艺人怀想先民开拓家园的史诗,是描述清代汉族移民经验的民间文本,突破官式方志所能见容的“视野”,具有劝人莫忘根本、爱惜家园、珍守成果的意义。文章除了分析此类念歌文本的内容,并试着站在文学人类学的立场,认定其可作为探悉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群体结构、经济、信仰、人际往来与立身观念等文化内涵的媒介,而关注其表述清代汉族移民渡海的缘由,及于行船惊险、艰辛的遭遇,然后接述在此困厄环境下,坚毅垦拓、传宗安家的过程,乃至移民社会民、户逐渐殷实之后,充满致富机会与堕落危险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北省当阳市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移民已逐步适应安置地的生活,但是仍然存在着生产、生活及心理各方面的问题。因此,促进移民长期稳定与发展还需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完善生活保障体系,重建社会网络,促进移民融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流动的加快,移民和移民社会已经普遍存在。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一种类型,移民社会特有的内涵及其多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政策和社会和谐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移民、移民社会问题,构建移民社会学理论体系,开创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学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移民作为一种调整人口分布的重要方式,在资源、环境配置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口压力沉重及自然灾害频发,终清一代,山东省的移民活动都很活跃,前中期以规模庞大的“闯关东”为主,后期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灾民四出,移民途径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西三个两江畲族移民村落的比较研究发现,在现阶段族群与族群关系存在多样性,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日渐近似,但也突出和强化了大家的差异性,少数族群在民间精英和政府力量的推动下,由相对弱势转为社会经济的强势族群,给新时期的族群关系演变也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可能会导致新的矛盾和冲突,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郭玮璇 《海峡科学》2011,(12):18-20
以台湾本土贺岁电影《鸡排英雄》为解读文本,以传统闽南文化为观照视角,论述影片所呈现的出风土人情、台湾美食、歌仔戏等极具闽南特色的视听元素,并通过对影片中大量使用闽南方言和闽南语歌曲的分析,阐明该影片所具有的传统闽南文化特色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客家地区城镇化过程中,进城经商、务工或在城郊从事蔬菜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是当前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客家流动人群在城市的文化适应方式包括三类:在城区经商和灵活就业者以商会为社会交往平台;受教育层次较低并以务工为主的青壮年通过加入同乡会移植原乡的人际网络;在市郊租赁土地种菜的中年“代耕农”则更倾向于利用客家传统结识当地村民。客家新移民通过社交网络迁移和接续客家传统进行文化适应,体现了客家乡村流动人群因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0.
南宋以来,温州地区经历了以闽籍徙温移民族群为主导的四次移民浪潮,分别是南宋时期因为“淳熙水患”而造成的补籍移民浪潮、明代初期卫所制度下的卫戍移民浪潮、明代中后期出于生存压力而出现的移民浪潮以及清代初期动乱所导致的移民浪潮,这四次移民浪潮使温州南部的平阳、苍南等地至今仍保留丰富的闽文化遗存和完整的闽文化社会形态,这四个时段成为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的四个重要契机。对这四次移民契机形成原因及具体状况的探讨,有利于后人进一步研究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宗族社会的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11.
闽南体育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史前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历程。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兼容并包、尚义贵利”,使闽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体育活动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传统的庆典民俗活动融入竞技元素、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凸显文化兼容性、尚义贵利的品质使闽南体育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内涵特征。同时,通过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两岸民俗体育的发展,闽南体育文化具有促进闽南经济的发展、展示互惠共赢的开放观念、演绎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唤起闽台文化认同感等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2.
峇峇娘惹是华人移民与马来半岛地区当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一个华人次族群。在东南亚当地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峇峇娘惹族群历经数百年时代变迁,在传承和保留华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当地马来民族等其他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吸纳、融会贯通,形成兼具中华传统文化与马来当地文化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在持续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峇峇娘惹文化不仅保留了自身文化的本色,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色,更获得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新的延伸发展,显示出海外华人文化所具有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活力。峇峇娘惹族群对它者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运用在地经验所构建起的文化认同,对于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民族移民在暹罗(泰国)与暹女通婚所生的混血儿称为"洛真(Luk Chin;Lukjin)"。汉民族移民在"下南洋"中,泰国就是一个重要的迁入地,与暹女通婚融合历史由来已久。对于不断迁入的汉民族移民,泰国采取了欢迎和厚待的政策。到了17世纪,汉民族移民在泰国的主要侨居地,以致今日泰国南部人大半含有华人血统。久而久之,今天泰国的华人比华侨多得多。据统计,泰国的华侨约30万左右,而华人(参加泰籍的)约有270万人,他们约占泰国总人口14%,居住遍及泰国各地城乡。虽然"洛真"之名并未广泛使用,也并没有成为泰国土生华人的专称。但既然吴凤斌先生在《东南亚华侨通史》中确称泰国土生华人为"洛真",文章顺着汉民族移民迁入泰国、建立早期社区的历史轨迹,对泰国的土生华人——洛真人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14.
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芗剧,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是全国近四百个地方剧种中惟一由海峡两岸文化交融而成的地方剧种,对开展闽台文化交流和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芗剧具有自身的传承价值,具有自身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亚洲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下,亚洲各国各地区对外 贸易和投资的对象发生了变化,重点地区从美国转移到东亚,特别是中国大陆已成为日、韩、台湾及东南 亚华侨华人投资和贸易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台湾天界神傩源自中原驱逐邪崇的理念,是中华远古傩文化在闽台信俗文化圈衍生的表演形态,较为完整地承袭了中华傩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处事逻辑。它在借鉴传统“大神尪”傩舞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基于两岸民众信仰、情感与审美情趣,从神祇定位、身型扮相与行傩阵法等方面丰富“大神尪”傩仪的符号内容,使其融祭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塑造出正义凛然、俊美挺拔、不怒自威、武艺超群的将帅神尪形象,并从娱神娱人转化为两岸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蕴含着镌刻历史、传承艺脉进而根植人心的民俗意涵。两岸傩文化同根同源,台湾天界神傩是两岸信俗理念互渗与仪式互鉴的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未被官方奉祀的三山国王神祗却长祀不衰而流传于岭东潮汕、客家各地,并随着粤东移民而被播迁到东南亚及台湾等地。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可知这一神祗的长祀不衰是来自于上层士大夫的“庇佑“以及下层群众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大牛栏是多语社群,主要的语言大牛栏方言是一种独特的台湾闽南语方言。过去,大牛栏方言是低阶语言、弱势语言,仅在家庭、氏族内使用;而客语是高阶语言、强势语言,也是语族之间的沟通语言。大牛栏社群在不同领域的语言使用并不相同。他们在外遇到客家人讲客语,这是一种语言聚合(convergence);在家庭中对婚姻移入的客籍妇女讲大牛栏方言,这是一种语言背离(divergence)。两种不同的语言选择显示大牛栏社群在家庭内、外与客家人对话时,彼此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不同,也显示他们在公、私领域心中运作的社会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20.
闽南文化区域概念的习惯性使用,招致异地同质文化族群的质疑.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本质一致,但河洛文化超越地域局限,能够为异地同质文化族群普遍接受和认同.河洛文化内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底,外连闽南区域海洋文化之特色,尤在起始根脉上显现文化的本质性,有利于两岸同胞原始文化之认同.故以河洛文化兼容闽南文化的主导研究方向,将具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