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鄱阳湖桡足类的群落组成与现存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87~1989年在鄱阳湖进行的6个采样站的调查资料,共获得23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6科16属。新记录10种。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把23种桡足类分成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并据出现的区域,归成沿岸型、敞水型和广布型。年数量变动曲线与生物量变动曲线有春、夏和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但生物量与数量三次高峰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还初步讨论了影响桡足类群落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原生动物群落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报道了1987~1989年鄱阳湖6个采样站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季节性变化的调查结果。共观察到83种原生动物(仅包括肉足虫类和纤毛虫类),隶属于53属31科12目。原生动物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春末和仲秋两个高峰,秋季高峰远大于春末高峰。原生动物年生物量变动曲线与数量变动曲线基本上一致。还用原生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似系数与优势种群对鄱阳湖各站的水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轮虫种类组成与现存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谢钦铭  李云 《江西科学》1997,15(4):235-242
根据Koste提出的轮虫分类系统对鄱阳湖1987-1989年6个采样站的轮虫调查资料进行了分类,并报道了其现存量的调查结果。笔者共观察到轮虫85种,隶属于33个属,20个科。鄱阳湖轮虫新记录28种。翻阳湖轮虫的数量变动曲线与生物变动曲线都呈现夏,秋季两个高峰,冬,春季为低贬期。  相似文献   

4.
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2月与2011年7月赣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中浮游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优势类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有4类41种;种类最多的是轮虫类,共计7科15属25种,占总数的60.98%;枝角类5科6属7种,占17.07%;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占21.95%。时间分布上浮游动物丰度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密度变动范围为100~522个/L,其中丰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1.7%,11.4%,18.9%与7.8%;枯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5.3%,9.5%,16.0%与9.1%。浮游动物密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特点,最大值出现在4号监测点新干,最小值出现在10号监测点赣州。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数量结构主要由轮虫和桡足类组成,生物量结构则主要由桡足类和枝角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综合评价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鄱阳湖保护区子湖内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分别于2020年7月、10月和11月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个碟形子湖——沙湖进行了浮游动物定量采样调查. 3个季节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77种,其中轮虫62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浮游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为夏季高于秋季,秋季高于冬季;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高于冬季,冬季高于秋季.无度量多维排序(NMDS)和群落聚类分析显示,2020年沙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可以明显区分为3个:夏季群落、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与前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长江流域的十年禁渔措施促使了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间接影响了浮游动物的组成和数量.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双桥鱼场,经三年来研究,鉴定出浮游动物84种,其中轮虫29种。虽然轮虫仅占浮游动物数量的16.87%,但在生物量上,却要占到浮游动物生物量的72.80%,说明轮虫明显地左右着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动。从浮游动物年变动规律分析,一年有1~2次高峰,生物量的高峰多出现在6~7月,占总调查高峰次数的60%。本文还从水质、水温、饵料等因素,分析了对轮虫生物学上的影响,探讨了轮虫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对浮游动物等转化鳙鱼鱼产力的估算值与其实际产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2002-09-10-2003-02-26期间6次采样,对厦门高崎3口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变动、生物量变化及水平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桡足类是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实验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平均密度基本相同,分别为(59.0±26.1)(个·cm-2)和(51.1±31.8)(个·c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0±6.2)(个·cm-2)和(1.5±1.0)(个·cm-2).整个实验期间2个类群的数量,养殖区表现为养殖前期(大约2个月内)激增,之后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对照区表现为比养殖前期更长的期间内增长,特别是桡足类,在整个养殖期间近乎呈现为逐步增长的趋势.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9.43±4.18)(μg·cm-2)和(8.17±5.09)(μg·cm-2);桡足类的分别为(11.93±12.36)(μg·cm-2) 和(2.93±2.07)(μg·cm-2).两大类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和近岸类群为主.根据表层盐度变化将珠江口分为Ⅰ、Ⅱ、Ⅲ区,桡足类种类分布具有显著的河口特征,枯水期和丰水期盐度均为Ⅲ区Ⅱ区Ⅰ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10 809.05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1 371.20ind/m3),且在2个水期均以Ⅰ区丰度最高.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在2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其空间分布亦与盐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珠江口中小型桡足类种群结构的关键非生物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舟山黄大洋海域春夏季鱼类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0年5月、11月对黄大洋进行的2次拖网调查所获鱼类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黄大洋春秋两季共出现鱼类48种,隶属于13目、28科,其中春季出现鱼类28种,秋季35种。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六丝钝尾虾虎鱼、龙头鱼、棘头梅童鱼等,秋季龙头鱼和黄鲫在尾数和生物量上都占绝对优势。根据不同季节ABC曲线变化,黄大洋春秋季鱼类的丰度曲线均在生物量曲线之上,说明其鱼类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秋季鱼类渔获率普遍高于春季,这主要与鱼类的生态习性有关,水平分布上黄大洋东面站位的渔获率两个季节均高于西面站位渔获率,其主要受水文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厦门内港桡足类种类与数量春季开始增加,形成全年次高峯,秋季达到全年最高峯,种类的季节变化有二种类型:(1)季节变化显著的,暖水性或暖流种类,(2)季节变化不很显著的,少数四季常见的种类,根据种类的季节变化看来,厦门内港在9—10月间受黑潮暖流的影响较大。 根据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厦门内港桡足类可分为二大类型:(1)有显著昼夜直垂移动的种类,(2)没有显著昼夜垂直移动的种类,但幼体与成体的昼夜垂直移动则并不完全一致,这随种类而巽,“午夜下降,黎明上升”的现象在桡足类中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虾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虾类13种,分别隶属于8科10属;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均以秋季为最高,而春季则正好相反,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间差异均显著(P<0.05);生物量与平均底盐呈两次曲线相关(P<0.05);葛氏长臂虾为四季的相同优势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而冬季正好相反,另外,D值、H′值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与较外海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是其对底层水温季节变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2.
2006年至2007年,对常德白马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浮游动物48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27.08%)、轮虫23种(47.92%)、枝角类8种(16.67%)、桡足类4种(8.33%).白马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因季节而异,主要有膨胀六前鞭虫、螺形龟甲轮虫、裂足臂尾轮虫、透明薄皮溞、汤匙华哲水蚤.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13.
于1997、1998年对湖进行了每季一次的浮游动物定量定性采样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955.1个/L,生物量0.976mg/L;1998年2800.7个/L,1.63mg/L,高于有记载的最高年份1989年的1.552mg/L.与以往相比轮虫数量大幅上升,1997年占总密度的88.35%,生物量的43.24%,1998年占97.94%,84.17%,桡足类、枝角类无明显变化.定性分析检出,氵鬲湖浮游动物43属81种.上述变化表明,氵鬲湖已开始向富营养化湖泊发展,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4.
张世萍  陈受忠 《江西科学》1994,12(3):178-182
报道了江西省的小型甲壳动物新记录种和亚种共49个,其中枝角类24个,桡足类19个以及介形类6个。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城市景观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以及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18年对渭河关中段4个城市景观河流开展季节性采样.共计鉴定出浮游动物78种,其中轮虫46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14和18种.全年浮游动物总密度介于0.452~7.482×103 ind./L,轮虫密度占总密度的83.51%.全年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介于0.207~6.834 mg/L,以枝角类、桡足类为主,占总生物量的74.05%.全年浮游动物优势种属17个,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蒲达臂尾轮虫(Branchionus budapestiens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等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多为中污染或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夏、秋、冬季均值为2.27,2.72,2.06,2.13;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990,0.069,0.020,0.830;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0.32,0.02,0.01,0...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泰安地区的大河水库、泰山学院未了湖6个采样站点的浮游动物及其相关水环境指标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鉴定出16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6种,桡足类5种,枝角类2种,原生动物2种,糠虾1种.水域的主要优势种为轮虫和桡足类,而且所出现的优势种多为水体富营养化和渔场天然饵料的指示种.根据优势种指示生物法与理化因子相结合,推断该水域存在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9月期间,对卡拉白鱼、泥鳅和鲢鱼混养池塘的水质及浮游生物组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池塘水型为CM61水质,属于高pH碱性水体,各项指标均符合水产养殖的水质标准;(2)浮游植物有5门11种,蓝藻门在数量上占优势,生物量则是硅藻门占优势;(3)浮游动物有4门10种,轮虫在数量上占优势,生物量则是桡足类占优势;(4)卡拉白鱼与泥鳅、鲢鱼鱼种混养的产量分别为46.5、52.7和9.2 kg/(100 m2),效益增值6.84元/m2;(5)水质和浮游植物指示物表明卡拉白鱼混养塘为重富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18.
遮阴条件下栲树幼苗枝,叶构件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遮阴条件下3a栲树幼苗枝、叶构件动态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幼苗枝、叶构件逐月变化,在春、夏季生长迅速、秋、冬季生长缓慢,耐叶调落量在春、秋季各有一次高峰,这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底泥疏浚是水体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疏浚期间和疏浚后对长春南湖浮游生物2 a(每年6个月)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群变化,对比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疏浚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由疏浚前的绿藻-蓝藻-硅藻型演变为目前的绿藻-硅藻-蓝藻型.同疏浚前相比,疏浚后浮游藻类数量平均下降11%,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占比例降低;疏浚后浮游动物数量上升,生物量下降,浮游动物存在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陈国华  张本 《江西科学》1989,7(1):56-61
鄱阳湖产太湖短吻银鱼以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它们天亮开始摄食,夜间停止,白天连续摄食,其援食速度和消化速度都很快.晴天摄食多,雨天摄食少.周年内,在6、10—11、3月份三次出现摄食高峰.正在产卵的雌鱼停止摄食,产卵后,摄食量又大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