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绒螯蟹属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绒螯蟹的亚种、种及属的划分和界定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绒螯蟹属的研究简史 ,以及近几年在绒螯蟹可持续利用研究和该属通过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情况,现已对13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概念性翻译获得了8种蛋白质(或其亚基)的氨基酸序列,还对中华绒螯蟹的微卫星序列和序列表达标签开展了初步研究,总体上,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较薄弱,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加强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的广泛深入研究,重点突破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为中华绒螯蟹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相应引物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I)片段,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得到709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34.41%,27.93%,20.03%和17.6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COI序列的差异,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 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完全相同,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709或658(不计引物)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32,核苷酸差异率为4.51%或4.86%(不计引物),其中25个位点为转换,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大陆4个水系的8个地理种群绒螯蟹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并应用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该PCR产物进行RFLP分析.在应用的6种内切酶中,HinfⅠ,RsaⅠ和EcoRⅤ酶切该PCR片段后,在某些地区绒螯蟹之间表现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为多态性的内切酶,但在本研究中尚未发现种群特异的RFLP标记.应用3种多态性的限制性内切酶对8个地理种群的绒鳌蟹个体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RFLP分析,共检测到5种复合限制性酶切类型,即AAA型、BBB型、ABA型、BAB型、ACA型.依据群体间的净遗传距离绘制的UPGMA分子系统树显示,合浦绒螯蟹形成了独立的一支.  相似文献   

7.
海葵等四种动物粘多糖碱提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提取法从绿疣海葵等4种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提取酸性粘多糖,其粗品产率分别为:绿疣海葵9.9%。绒毛近方蟹4.9%,毛肤石鳖4.3%,平背蜞3.6%.用蒽酮比色法和酚一硫酸法测定产品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显示粘多糖的电泳迁移率相似,海葵粘多糖与甲苯胺蓝染色呈蓝色,绒毛近方蟹、平背蜞粘多糖呈紫色.  相似文献   

8.
四水系中华绒螯蟹天然群体遗传特征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当前长江、辽河、瓯江3个中华绒螯蟹天然群体以及莱茵河水系F2代群体共计80个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4个中华绒螯蟹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总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41 1).各群体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观察杂合度(Ho)均高于期望杂合度(He),其中长江群体、辽河群体、瓯江群体以及莱茵河F2代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916 7、0.958 4、0.930 6、0.799 5,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49 6、0.741 6、0.758 5、0.714 9.瓯江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最高(平均He为0.758 5),莱茵河水系F2代群体最低(平均He为0.714 9),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各中华绒螯蟹群体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固定指数Fis多为负值,其中辽河群体的Fis最小(-0.348 5),莱茵河水系F2代群体的Fis最大(-0.166 9),提示本研究中各中华绒螯蟹群体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远缘繁殖现象.本研究中各中华绒螯蟹群体间遗传距离介于0.068 8至0.174 3之间,其中长江群体与辽河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68 8),瓯江...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又名河蟹、螃蟹、毛蟹、大闸蟹。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中最为常见的有4种,分别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其中以中华绒螯蟹的个体最大,经济价值最高。我国的河蟹按不同的水系可分为长江、辽河、瓯江、闽江、珠江和黄河等种群,其中以江苏的阳  相似文献   

10.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和养殖试验观察确知合浦绒螯蟹的成体及各期幼体的形态构造均介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之间,是绒螯蟹属的一个物种,故将其学名由“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改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该蟹个全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是一个优良的绒螯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绒螯蟹线粒体16SrDNA序列变异与分子鉴定标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之间存在3~4个固定的碱基替代;合浦绒螯蟹的闽江、九龙江和南流江种群之间未发现碱基变异,表现为1种单元型(C型);中华绒螯蟹长江和辽河的种群中,有1个固定的碱基替代,表现为A,B两种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碱基变异反映了绒螯蟹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歧异.经Dra I酶切形成的16S rDNA酶切片段差异,为2个亚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简捷的DNA分子标记.对长江水系部分水域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提示,长江下游至长江口以中华绒螯蟹的2个单元型为主,但已混有合浦绒螯蟹的单元型.在江苏、安徽渔场中的饲养种群分别属于单元型A型和B型.16S rDNA的PCR/RFLP差异可作为正确鉴定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标记;16S rDNA片段中1个固定位点的碱基替代可作为区分中华绒螯蟹两种单元型的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仔蟹必需脂肪酸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含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四种必需脂肪酸三因素三水平的饲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仔Ⅲ期间的成活率,体重增长率和体宽增长率均受必需脂肪酸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在本试验中,中华绒螯蟹仔蟹对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79、0.95,0.28和0.53。亚油酸与亚麻酸及亚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佳比例分别为2.93和5.26。就中华绒螯蟹仔蟹而言,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营养生理作用最大,其次是亚麻酸,最后为亚油酸,试验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由大眼幼体发育至Ⅲ期仔蟹共历经三次蜕皮,首次蜕皮不受试验饵料中必需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但第二次和第三次蜕皮却却受饵料中EPA和DHA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试验中Ⅲ期仔蟹的体脂组成随饲料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与其所摄食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相类似。  相似文献   

13.
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绒螯蟹属在形态学、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同工酶、RAPD和mtDNA技术在绒螯蟹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提出遗传学分类标准的建立是绒螯蟹属分子分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东北草型平原水库中华绒螯蟹放流增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辽地区的三个水库(莫力庙水库主库、莫力庙水库预备库、孟家段水库)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的放流增殖试验,对三个放流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以及影响放流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放 流增殖中,水体中水草量、饵料种类、水位持续下降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成活、蜕壳均有一定影响,放流增殖过程中逃逸量不大,在适宜的水体,中华绒螯蟹放流增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吴善全 《科技信息》2011,(23):I0394-I0394
合浦绒螯蟹是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主要产于广西浦北县南流江流域,是广西特有的名贵品种。本文拟对浦北县南流江流域合浦绒螯蟹核心产区的自然环境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价,为在浦北县南流江区域建立合浦绒螯蟹自然保护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与河蟹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族箱中用体重29-33g的中华绒螯蟹蟹种对配合饲料中适宜的钙磷含量进行了研究。磷分设3个水平:1.2%,1.7%和2.2%;钙分设3个水平;1.5%,2.2%和2.9%。水体中钙含量为40.5mg/L,磷为0.04mg/L。试验全期27d,以蟹体生长、生长比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作为试验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适宜的钙磷含量分别为2.9%和1.7%,钙磷比为1.7  相似文献   

17.
长江、辽河野生与天津养殖中华绒螯蟹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采自长江、辽河的2个野生群体、天津津南区1个养殖群体的中华绒螯蟹的腿部肌肉进行了AAT,GPI,IDH,LDH,MDH和6-PGD共6种同工酶的电泳分析,结果检测出7个基因座位,其中在GPI*,IDH*和MDH-2*的3个基因座位上有变异存在.若以基因座位上的最高基因频率≤0.99为多态基因座位,则3个群体的多态基因座位比例分别为长江蟹42.9%,辽河蟹14.3%,津南蟹28.6%;若以最高基因频率≤0.95为多态基因座位,则3个群体的多态基因座位比例分别为14.3%,14.3%和0;平均杂合度预期值分别为0.030 3,0.013 6,0.015 3;长江蟹与辽河蟹、津南蟹间的Nei遗传距分别为0.000 168,0.000 198,辽河蟹与津南蟹间的Nei遗传距为0.000 022.  相似文献   

18.
氯化汞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水体添加不同浓度的汞(Hg2+),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01士0.16)g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Hg2+对其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542 8,0.471 6,0.433 2和0.342 3 mg/L.中华绒螯蟹幼蟹在0,0.01,0.05,0.10,0.20,0.30 mg/L的Hg2+条件下饲养40 d后,各浓度组幼蟹存活率分别为96.67%,86.67%,73.33%,63.33%,56.67%,43.33%;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Hg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见水体中的Hg2+能够抑制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皮,高浓度的Hg2+甚至会造成幼蟹的死亡.根据Hg2+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确定水体中汞的最大允许量为0.034 2 mg/L.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绒螯蟹太平洋群体和日本海群体12SrRNA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参考果蝇与蚤状蚤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太平洋群体和日本海群体的相同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4群体日本绒螯蟹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为457bp,其A、T、G、C含量分别为159bp(34.79%),178bp(38.95%),50bp(10.94%),70bp(15.32%)。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绒螯蟹线粒体DNA序列研究:Ⅰ.12SrRNA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参考果民蚤状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线粒体DNA的12S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457bp的碱基序列,其中A、T、G、C含量分别为159bP(34.79%)、178bp(38.95%)、50bp(10.94%)、70bp(15.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