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锯缘青蟹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锯缘青蟹幼体消化道随幼体发育逐渐复杂化.食道壁逐渐增厚,肌肉层越来越发达.贲门胃胃磨的结构组成逐渐完善,以适应不同发育时期对饵料的需要,幽门胃内腺滤器的结构逐渐发育形成,以使其过滤功能逐渐完善:ZI只有腺滤器的雏形,ZIV-ZV才出现过滤结构,大眼幼体和仔蟹,壶腹内具有由刚毛组成的纵行嵴,发育更加完善.中肠壁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在幼体不同发育时期存在明显不同.幼体肝胰腺的复杂性逐渐增加.中肠前后盲囊随幼体的发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消化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腺肠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完整的中肠管形成于N3期,它是由幼虫腹面的内胚层板向背上线卷合拢而形成,在Z1期消化道完全贯通,至M1期,胃分化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也在此期出现,同时胃磨的雏形发生,但完整的胃磨形成于P期,另外,中肠腺始于N4-5期中肠前端突出的两对中肠腺盲囊,第一对中肠腺盲囊于M3期退化消失,而第二对中肠腺肩囊则发育为成体的中肠腺。中肠腺小管  相似文献   

4.
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沙鳅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及亚显微结构做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顶壁和底壁黏膜层均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食道前段黏膜上皮为鳞状复层上皮,在上皮细胞之间分布着少量的味蕾和棒状细胞.食道后段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管腔面PAS反应呈阳性.食道腺丰富,食道肌肉比较发达,为内纵外环.胃呈"V"形,可分为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黏膜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极度粗糙,微绒毛非常发达.上皮细胞管腔面PAS反应呈强阳性.胃腺发达.肌肉层很发达,贲门部肌肉为内纵外环,胃体和幽门部为内环外纵,其间有大量斜肌.肠黏膜皱褶发达,黏膜表面平滑.在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杯状黏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增多.黏膜上皮肠腔面PAS反应呈阴性,大部分杯状黏液细胞PAS反应呈阳性.肌肉层为内环外纵.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5.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鲉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鼬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胃有消化雕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8.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中华乌塘鳢消化道中的Som、5-HT、PP、VIP、SP和CT等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Som细胞在贲门胃、中肠分布较多,食道与幽门胃较少.5-HT细胞在食道较为丰富,胃中次之,前肠较少.PP细胞仅分布于肠道,后肠居多,前肠、中肠较少.VIP细胞分布于食道及贲门胃,食道处较少.SP细胞在后肠较为丰富,前肠分布较少.CT细胞集中在胃部,前肠偶见,其余部位未发现.不同种类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其可能的内分泌方式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梭鱼消化道的组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主要论述梭鱼的食道,贲门胃,胃体,胃盲囊,幽门胃,幽门盲囊及肠的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幼全中肠腺发育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蚤状幼体I期(Z1)到仔蟹共六期疣梭子蟹幼体固定,作横切,纵切和平切的连续切片,观察中肠腺的解部学及组织学特征,并研究其细胞的超微结构,三疣梭子蟹的中肠腺起目前,中肠交界处,分左右两部分,每部分三叶,由总管与幽门胃和中肠相通,中肠腺管的长度和数量随幼体发育而增加,管壁的上皮细胞在各期幼体可分为四种类型,E-细胞(胚细胞),F-细胞(纤维细胞),R-细胞(吸收细胞)和B-细胞(分泌细胞),它们在中肠腺管中的分布位置和功能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体及组织学方法观察了产自广东省云浮市野生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的胃和肠道。棕果蝠的胃具有食果蝙蝠的特征,即具有管状的胃底盲囊以及发达的贲门前庭和幽门部。本研究将棕果蝠的胃划分为4个部分:即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幽门部又进一步分为降段和升段。在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的降段黏膜全部为胃底腺被覆,而在幽门部的升段分布有幽门腺。在幽门括约肌周边没有十二指肠腺分布。棕果蝠肠管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空-回肠。十二指肠较发达,总长约10 cm,可分为前水平部、前曲、降部、后曲和升部。肠绒毛为纵向平行的嵴状或板状,个别例为叶片状。未见十二指肠腺。空-回肠较长,约36~48 cm,其黏膜形成纵向嵴状或板状。大肠较发达,总长约14 cm,包括前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不含盲肠和阑尾。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胃活组织检查标本的正常形态幽门腺占据胃的下1/3的近似三角形区。在大弯侧,它们仅出现在幽门区邻近的部位,但在小弯侧,其上限——虽通常在角切迹区,但有较多的变动,罕见有扩展到食道者。贲门腺发现于贲门-食道连接区远侧大约1公分的距离。其余的粘膜呈胃体腺型。这三个区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徙峭的,但常常被一狭窄的过渡带所占  相似文献   

14.
中国鲎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鲎的消化道可分为口,食道、胃,幽门、前肠、后肠、直肠和肛门等,肝是主要消化腺,一对肝管开口于前肠。鲎是底栖肉食性动物、其胃壁具有厚的角质层,小刺和齿的特殊结构。消化道由桨膜,肌肉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等四层组成。鲎胃的肌肉排列和头足类的相似,而肠管的则酷似硬骨鱼类的,这与其进化位置相一致。组织化学特点是PAS反应特别在各器管的肌肉组织为强反应,这点与高等动物是相似的。蛋白质是以汞溴酚兰反应,茚三酮—Schiff反应在各组织内含量都多。在所有角质层的外缘、小刺等是以半脱氨基酸SH基反应最强,这与产生角质有关。从口至幽门粘膜上皮与肠的纤毛带对脂类反应着色最深,说明含脂量最多。  相似文献   

15.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牙锥形,为颌齿,舌三角形,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销膨大,弯曲呈J型,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为体长的1/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幽门垂4个,无括约肌,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相似文献   

16.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详细观察了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黄石爬鮡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1)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共5部分组成,肠道系数(肠道长度与鱼体全长的比值)为0.52±0.05,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棒状细胞及味蕾;胃呈“V”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胃腺在贲门部及盲囊部丰富,幽门部缺失;肠由前肠、中肠、后肠等3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向后粘膜皱褶数量依次减少,粘膜皱褶及粘膜上皮柱状细胞高度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肌肉层逐渐增厚。2)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两叶,胰腺弥散分布于肝脏和肠系膜上,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黄石爬鮡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简介例1 女60 岁因恶心频繁呕吐而入住当地医院给予对症处理4 天后突发腹胀尢以左上腹为甚难以放置胃减压管而转入我院查体BP12/8kPa P100/分钟R23/分钟腹膨隆胃型明显无蠕动波全腹轻压痛肠鸣音消失入院后放置胃减压管仍无法进入胃管注入钡剂见胃管至贲门下端返折肌注654 2 解除贲门痉挛用铁蕊胃管胃镜也无法进入透视见食道胃大量滞留液提示食道下端幽门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极度扩张胃壁变薄腔内有大量液体潴留切开胃壁抽出胃肠内容物约5.5L 随之胃管下入胃内探查见食道下端贲门末见异常幽门通畅十二指肠扩张至屈氏韧带处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犁头鳅Lepturichthys funbriata Günther标本摄食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发现:犁头鳅口角须3对,吻须2对,同时上、下唇具有乳突;口裂微弧形,仅为头宽的0.36,口腔平滑无齿;无咽齿;食道短,食道之后无食道囊,直接连接在胃贲门部;胃属"U"型胃,壁较厚,有弹性;胃幽门处较细,与之后较粗的前肠形成明显对比,在连接处缢缩呈一结,无幽门盲囊;肠短,平均肠道系数为0.54±0.06;后肠较长,占整个肠长的0.53±0.08.肠长、后肠长等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肠道系数及后肠占肠长的比例不随体长增加而变化;肝脏分三叶,腹面一叶,较大,背面两叶,较小;胰脏呈线状,插入到最大那叶肝脏中.犁头鳅属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9.
锯缘青蟹消化系统5—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锯缘青蟹消化系统的5-HT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5-HT阳性细胞形态多样,多数为孵圆形,少数为柱形,多边形或具有较长的胞突,消化疲乏各段均有5-HT阳性细胞,中肠密度最高,食道次之次,贲门胃、幽门胃和后肠较低,5-HT阳性细胞多数位于固有膜和粘膜下层,少数散布于肌层,肝胰腺也具有5-HT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20.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