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75系列柴油机喷油嘴匹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针对75系列柴油机排烟严重的问题,通过改变喷油嘴及相关调整参数,利用多因素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安排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在375型柴油机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优化匹配调整后,最大扭矩点烟度下降24.2%,标定工况时烟度下降53.8%。  相似文献   

2.
在喷油泵试验台上 ,利用自制的频闪喷雾摄像系统拍摄了喷油嘴的喷雾图像 ,以判断喷孔处是否存在毛刺及毛刺现象对燃油喷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用自制的频闪喷雾摄像系统拍摄的喷油嘴喷雾图像可以有效地判断出喷孔处是否存在毛刺 ;当喷孔处有毛刺时 ,不仅使喷孔流量减小 ,更重要的是引起各喷孔的喷雾形状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油束中燃油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柴油机喷油嘴渗漏检测方法。通过喷油嘴图像的采集 ,图像的计算机处理 ,获取渗漏油迹信息 ,计算油迹面积 ,达到对喷油嘴渗漏现象的检测。实验证明 ,该检测方法能快捷观察到喷油嘴有无渗漏 ,且可对喷油嘴渗漏量进行精确检测。  相似文献   

4.
喷油嘴流量系数对燃油喷雾及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探讨了喷油嘴流量系数变化对燃油喷雾和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油嘴流量系数增大可使喷雾射程增长,并对ZH1105柴油机在低速大负荷工况与标定工况时的燃油消耗率和烟度有明显不同的影响。通过对燃油喷雾特性的研究,分析了喷油嘴流量系数变化影响柴油机性能的原因,为提高喷油嘴与柴油机匹配技术提供了有益的试验根据。  相似文献   

5.
轴针式喷油嘴单缸直喷柴油机燃烧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实测示功图基础,从动力性,经济性,燃料噪声三方面,对采用轴革多喷油嘴的E197柴油机燃烧过程进行综合研究和优化,该方法以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小缸径直喷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6.
直喷式柴油机以其经济性和动力性良好,冷起动性能优良等特点,已大量用于各种汽车和部分轿车上。测取直喷式柴油机的示功图是研究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常用方法。直喷燃烧系统的改进和研制有助于柴油机油气混合过程的合理组织和燃烧过程的优化,也有助于提高柴油机的综合性能。隔热直喷燃烧系统燃烧组织合理,实现以空间混合为主的单油束燃烧模式。但国内外未对采用这种燃烧系统柴油机不同循环间的燃烧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  相似文献   

7.
直喷式柴油机以其经济性和动力性良好,冷起动性能优良等特点,已大量用于各种汽车和部分轿车上测取直喷式柴油机的示功图是研究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常用方法直喷燃烧系统的改进和研制有助于柴油机油气混合过程的合理组织和燃烧过程的优化,也有助于提高柴油机的综合性能隔热直喷燃烧系统燃烧组织合理,实现以空间混合为主的单油束燃烧模式但国内外未对采用这种燃烧系统柴油机不同循环间的燃烧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隔热直喷燃烧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在实测示功图基础上,利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对采用轴针式喷油嘴的的隔热直喷燃烧系统的 E197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循环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计算了各参数的循环波动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轴针式喷油嘴的隔热直喷燃烧系统具有较好的燃烧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用数码摄像技术研究柴油机喷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由计算机控制触发时刻可调的脉冲光源进行照明 ,用数码相机在自制的实验装置上拍摄柴油机燃油喷雾图像 ,所拍摄图像的像素范围 16 0 0× 12 0 0。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的喷雾图像进行处理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针阀升程的增大 ,喷雾的贯穿距离增大 ,可以认为针阀升程越大油束速度衰减越慢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测量油嘴各喷孔流量设备的设计思路。该设备流量传感器原理为定容法,采用了油嘴快速装夹、燃油恒温装置、油道阻尼等装置措施。批量测试表明,该设备可同时测量喷油嘴各喷孔流量的不均匀性,从而可发现喷油嘴参数以往不易被发现的问题,得到了其他测试手段无法测取的一些结果,比只测总流量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为研究喷油嘴参数对各喷孔流量影响及生产厂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以某186FA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喷油嘴用不同加工方法的喷孔及流量变化对小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减小喷油嘴流量,同工况下柴油机的最大燃烧压力降低,燃烧始点提前,预混燃烧比重减小,扩散燃烧阶段燃烧速度加强。合理匹配喷油嘴的流量参数能有效降低柴油机的排放。喷油嘴喷孔用电火花打孔与用机械钻孔相比,能明显的改善柴油机排放性能。186FA柴油机用电火花打孔、流量为0.959 L/min的喷油嘴和原机机械钻孔的喷油嘴试验对比,整机HC、CO和PM排放分别下降了45.1%、27.7%和10.4%;NO_x上升11.3%;但HC+NOx仍下降2.4%(八工况排放试验循环)。用喷油嘴优化匹配后整机排放能达到中国非道路柴油机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要求。研究表明:柴油机在中、小负荷工况的燃油消耗率、HC、CO明显减少是整机排放降低的主要因素,其机理是喷油嘴流量系数大,喷孔燃油流道表面质量改善,提高了喷油压力和喷雾质量,每循环喷雾形状稳定,改善油气的混合和燃烧质量,说明喷油嘴喷孔参数和流量是影响非道路小型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吊钟型涡流室柴油机的起动扎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了起动工况下有、无起动扎对涡流室内流场及燃油喷雾过程的影响.起动扎的开设,对整个涡流室内的主涡流形态影响不大,而对燃油喷雾过程则起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涡流室柴油 机的冷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仿真软件GT-Suite建立了电控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且进行了简单对比分析。通过改变共轨式喷油器结构参数,即喷孔数量、进油节流孔直径以及针阀质量进行仿真计算。利用仿真结果分析,探讨喷油器结构参数对共轨喷油系统压力波动的影响,为共轨喷油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使用光学电子显微镜,拍摄了新喷油器和积碳喷油器的喷孔图像。图像表明:喷油器喷孔积碳后,喷孔出口有明显的不规则积碳,对喷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堵塞,改变了原有的喷孔结构;喷孔内部粗糙度有所增大,有少量不规则积碳存在于喷孔内部出口一侧。利用喷油泵试验台架,分别使用新喷油器和积碳喷油器进行了燃油喷射试验,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泵端压力和嘴端压力波形。试验结果表明:与新喷油器相比,喷孔积碳后喷油压力增大,压力峰值时间延后,针阀落座时间延后,喷油持续期增长,残余压力增大;嘴端压力波形由双峰曲线变成3峰曲线;喷油器开启压力增大,积碳对嘴端压力影响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4.
使用光学电子显微镜,对比分析了新喷油器和积碳喷油器的喷孔形貌。图像表明:喷油器喷孔积碳后,喷孔出口有明显的不规则积碳,喷孔圆度发生变化,喷孔结构改变;喷孔内部粗糙度增大,有少量不规则积碳。利用单缸柴油机试验台架,分别使用新喷油器和积碳喷油器进行了外特性燃烧试验,分析了燃烧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喷油器喷孔积碳后,柴油机功率、扭矩下降,小时油耗、燃油消耗率增大,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下降;由于积碳影响雾化质量,导致燃烧状况变差,缸内压力有所下降,同时造成滞燃期增长,预混合燃烧阶段放热量增多,压升率与放热率峰值明显增大,燃烧过程粗暴,排气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大功率车用柴油机燃用柴油和航空煤油的缸内燃烧模型。该模型利用喷雾试验结果对KH-RT破碎子模型进行了标定,同时耦合了燃油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计算结果表明:相比柴油,柴油机燃用航空煤油喷雾破碎过程中雾化质量提高;燃烧过程中缸内滞燃期缩短,放热率峰值下降,缸内机械负荷及热负荷均得到缓解;柴油机燃用航空煤油在标定工况点相比燃用柴油功率下降5.8%,油耗率相当。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电子调速器配机模拟试验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柴油机电子调速器配机模拟试验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系统的设计。采用数字计算机仿真技术,研制了一柴油机电子调速器配机模拟试验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较逼真地模拟电子调速器与柴油机配机的工作情况,并能方便地测取电子调速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工作过程模拟和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胜男  杨建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8):1605-16071612
给出了柴油机工作过程理论建模和工作参数优化的方法,基于BOOST软件,建立了6110ZL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计算模型,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了优化。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柴油机功率提高了4.7%,燃油消耗率节省了2.7%。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对8300C型柴油机喷油嘴改进的试验研究工作.试验表明,通过适当增加喷孔尺寸可以改善燃油喷射过程及燃烧过程,使耗油率下降3%,烟色也下降。文中还介绍了喷嘴流通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柴油机特性曲线进行仿真和对燃油消耗率进行预测,考虑到影响柴油机的各种因素,采用非线性的建模方法,并使用数据处理的分组方法(GMDH)对柴油机特性曲线进行建模仿真,同时对燃油消耗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柴油机特性曲线的仿真和燃油消耗预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