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历史系邀请,英国知名科学史学者罗布·艾利夫(Rob Iliffe)教授于2017年9月10日至23日来华讲学。艾利夫现为牛津大学科学史讲席教授,兼任牛津大学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中心(OCHSMT)主任,《科学年鉴》(Annals of Science)杂志共同主编(2006-)等职。艾利夫教授是目前国际科学史界顶级的牛顿研究专家,长期主持"牛顿项目"(The Newton Project),(1)且有多部著作问世。  相似文献   

2.
<正>应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邀请,英国知名科学史学者Rob Iliffe教授和美籍科学史学者Sarah Dry博士一行于2015年4月18日至5月8日来华访问讲学。Rob Iliffe 1990年获剑桥大学科学史博士学位,自2007年起任萨塞克斯大学科学史教授和思想史教授(2012~201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Searle讲席教授),兼任Annals of  相似文献   

3.
国际数学史学会现任(1985—1989)执行主席、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史教授道本周(J.W.Dauben)于今年4月5日至6月12日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道本周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数学史家和科学史活动的组织者。著有《G.康托》、《古今数学文献选》等书,这次中国之行是他对亚、欧数国进行工作访问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华期间,道本周教授先后与北京、呼和浩特、  相似文献   

4.
通过跟范发迪教授的访谈,探讨了他在科学史研究方面的一些独特经历.范发迪教授围绕着他的代表作《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一书,向我们介绍了他进入科学史研究的契机、博物学的选题、相关研究方法等问题,并对未来的科学史研究作了一些展望,最后介绍了他近期所做的一些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卡约里(F.Cajori)是美国数学家和科学史家。1859年生于瑞士,1875年迁居美国,从1887年起,他先后任图伦内(Tulane)大学应用数学教授(1887—88),科罗拉多学院物理学教授(1889—98)、数学教授(1898—1918)、工程系主任(1903—18)、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史教授(1918—30)。他是美国数学学会、科学促进协会、科学史学会会员,美国文理学院研究员,国际科学史学会会员。1924—25年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付会长,1929年任国际科学史学会付会长。1930年去世。  相似文献   

6.
科恩作为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他的语境论科学编史学由科学史学科的语境性(contextuality)、科学史研究的主客观语境条件、科学史研究的语境方法构成,这是非常独特和深刻的.他的语境论科学编史学对当前科学史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席文教授的一封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1986年第6期发表了叶哓青的“科学史研究中的文化观-——评N.席文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一文”今年1月23日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席文教授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目前正在我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他看到叶晓青的文章以后,给本刊编者寄来了一封用中文写的信,阐述了他的观点。今全文发表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以来,牛顿研究在欧美国家的科学史领域中仍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光是已出版的各种牛顿传记就有十余部之多。但真正由科学史专家在数十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学术性传记著作,当推198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永不停息——伊萨克·牛顿传》(Never at Rest: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Cambridge U.P.,NewYork,1981)。作者威斯特弗(R.S.Westfall)是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科学史教授,是研究十七世纪西方科学史的专家,他足足花费了二十年时间才完  相似文献   

9.
夏佩尔的科学哲学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佩尔(Dudly Shapers,1928年5月27日—)是美国威克岛Forest大学哲学教授,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会”成员。在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任教。1966年—1975年,他曾担任全美科学基金会主持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规划”特别顾问;1970—1972年担任“科学概念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杰拉尔德·霍耳顿(Gerald Holton)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和科学史教授,早年从师于操作主义大师布里奇曼,后又在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弗兰克门下受业多年。霍耳顿教授在科学史研究方面卓有成绩,是国际上知名的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霍耳顿在科学哲学上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旨”(themata或themes)这一概念,借助于这一概念,他把科学认识的哲学研究与历史学、心理学的探讨结合起来,本文将对有关问题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1.
应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邀请,奥地利教授哥切尔(Johann Gotschl)于1991年6月18日至29日,在京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讲学和访问。哥切尔教授于197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哲学和科学理论教授、玻尔兹曼科学研究所所长、德国柏林科学院和洪堡大学客座教授,以及美国卡罗里达州大学客座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自然哲学,并广泛涉列科学哲学、科学学、科技政策等许多领域。他近年来的重要著述有:《技术和人的形象》、《技术和人性》、《在和平问题研究中的哲学观点和科学分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李迪先生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迪教授(1927.10.6—2006.10.30)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他从研究数学史开始,逐渐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科技史的众多方向上,对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和科学仪器史研究贡献显著,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在物理学史、地学史、医学史、机械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学通史等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李迪先生以博学著称于科学史界,不仅长于发掘古代科技史料,而且也善于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史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3.
正波士顿大学哲学和物理学荣休教授、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中心的创建者罗伯特·科恩(Robert S.Cohen)于2017年6月19日上午在马萨诸塞州沃特敦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科恩教授,1923年2月18日生于纽约,1943年在卫斯理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48年在耶鲁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耶鲁期间他旁听过许多哲学课程,曾经随卡西尔(Ernst Cassirer)学习康德哲学。1949年至1957年,在卫斯理大学任哲学和物理学的助理教授。1957年转至波士顿大学任物理学副教授,1959年升任哲学和物理学教授,1959年至1973年任物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学者劳埃德(Geoffrey Lloyd)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上进行了系列讲演,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科学史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他的“新科学史观”。本文试图解读他的这一新史观,进而阐发对思考“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及“李约瑟难题”等相关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Jens H?yrup是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哲学和科学研究部的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古巴比伦数学、古希腊数学、中世纪伊斯兰数学、巴洛克科学,以及数学与科学哲学。作为国际著名科学史家,他曾主持根特大学乔治·萨顿纪念讲席(George Sarton Memorial Chair,Ghent University,2008~2009)、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7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2015年荣获国际数学史学会杰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中山茂教授(1928.06.22~2014.05.10)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史家,他不仅研究中国科学史,更为中国科学史走向世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中山茂接受了东西两种不同的教育,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日本的科学技术史、二战后的科学社会史、大学史等方面都有很多著述。著文追述,一方面,通过中山茂的思想与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东西方科学交流与碰撞的历史过程及其特有的方式;另一方面,中山茂在近代日本科学的社会史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于中国科学史未来的研究走向会产生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介绍何丙郁教授在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间游走的经历,指出有三次关键的选择对其学术生涯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对他的文化观和历史观进行了精炼的评论,由此说明他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历史上的科学,以及中国古代科学等重大编史学题材上的观点。最后,作者通过亲身经历,揭示了何丙郁教授——以研究者、组织者、筹资者和宣传者的多重身份活跃于世界各地,对中国科学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他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同行尊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科学史是人类精神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学问领域有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很久以来,科学史研究很少对科学史概念的意义加以确定,且从不曾将科学史概念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深入的探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史研究,差不多是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一起产生的。最早出现的是所谓各门类的科学史著述,其中有以D.勒克莱尔(D.Leclerc,1652—1728)的《医学史》(H.La Medecine,1969),J.E.蒙特克拉(J.E.Montucla,1725—1799)的《数学史》(H.of Mathématiques,1758),J.S.巴伊(J.S.Bailly,1736—1793)的《古代天文学史》(H.de L'astronomie ancienne)和《近代天文学史》(H.de L'astronomie moderne,  相似文献   

19.
继1982年8月比利时鲁文大学召开第一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见本刊1982年第6期报道)之后,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何丙郁教授于1983年12月14日至17日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比利时等九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三十三名学者。会议于14日下午五时开幕,在香港大学副校长黄丽松致开幕词之后,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做题为《中国科技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公开演讲。他以许多亲身经历的事例,说明搞科技史的人必须随时注意考古发掘的新资料作为自己的营养,而考古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哲学界的挚友良师──罗伯特·柯恩教授专访记顾速罗伯特柯恩(RobertS.Cohen)的名字是国内科学哲学界十分熟悉的。作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哲学和物理学教授,他曾长期担任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中心主任,主持闻名遐迩的“波士顿科学哲学讲座”,并主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