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融  刘冰泉 《科技信息》2011,(1):I0172-I0173
传统的隐喻观一直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功能,直到当代的认知语言学才将其视为一种认知功能。本文针对认知隐喻研究很少以唐宋词为语料这一现状,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及其相关的空间合成理论来分析探讨唐宋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为中文古诗词的情感研究开辟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隐喻在词汇语法层的表现是由其认知机制决定的,隐喻话语的意义建构离不开认知理论,而合成空间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确定语篇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合成空间理论对解释广告语篇中隐喻的前景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形象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以隐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时间的横向坐标运动和纵向坐标运动方面对英汉语言中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英汉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结合大量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空间维度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地位域和程度域。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Up和Down两个概念,以期揭示英语中Up和Down两个概念的拓展隐喻义,隐喻拓展方向及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长慧 《科技信息》2010,(11):157-157,18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能够帮助人类更好、更深入地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爱情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根据概念隐喻的理论,由于思维的共性导致人们在理解和体验爱情时,会使用共同的来源域。  相似文献   

8.
多模态隐喻研究目前多集中于政治漫画、宣传海报、企业商标等静态文本方面,但对于电影等动态文本的研究较少。文章以双域型网络为理论框架,从双边共享拓扑网络、不对称双边网络和双边非填充共享拓扑网络三方面,结合口头语言和图像符号等模态,分析奇幻电影《水形物语》中"爱"这一基本情感的多模态隐喻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电影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多以口头符号为始源域,图像符号为目标域,这与电影主要以人物台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特点相关;多模态隐喻在静态文本和动态文本中的表征形式不一样,在动态文本中的研究更加复杂,隐喻映射的类型更多,多模态隐喻的表征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社会关系,揭示电影主题;双域型网络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能够产生新的隐喻意义,为影片中多模态隐喻表征提供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10.
谢佳辉 《科技信息》2009,(31):267-267,274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隐喻理论框架中的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在朱自清作品《匆匆》中关于时间的隐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namely neuroeconomics,which uses the neuroscientific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neural systems supporting economically relevant behaviors. Tradi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s restricted to the level of describing decision behaviors,leav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behind them unknown. It also fails to predict many decision behav-iors in real life. The combination of neuroscience and economics makes it possible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mental and neural processes of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indings from the neuroeconomic literature on encoding of utility in the brain,showing that neuroeconomic re-search can test the validity of econom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d provide new explanations to eco-nomic phenomenon.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the emotion plays in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associated neural evidence,suggesting the possi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emotion upon decision making by measuring the neural activity of emotion-related brain regions.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neuroscientific studies on cooperation and trust in monetary games,pointing out that the trend of neuroeconomic research is to model the real lif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laboratory with solid ecological validity. Neuroeconomics provides not only neuro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conomic theories,such as the prospect theory,the regret theory and the game theory,but also foundations for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owerful economic models.  相似文献   

12.
概念整合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其相关理论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隐喻、语篇、词汇等的构成机制,而且也为理解古典诗歌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运用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中三种不同的心理空间映射类型,对数篇唐诗绝句进行分析,将其情感构建的认知机制动态地展现出来,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古典诗歌的解读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3.
Cognition and emotion have long been thought of as independent systems. However, recent research in the cognitive and neurobiological sciences has shown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is more interdependent than separate. Based on evidence from behavioral and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researchers have realiz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pose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this article, recent research from behavioral, neuroscientific and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is summarized, and how the interaction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might affect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discussed. It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affective computing.  相似文献   

14.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篇形式,阅读诗歌涉及认知因素。诗人通过赋予普通自然事物或身体感受以深层的含义来传达感情,读者则通过诗歌的语言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意象,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通过对认知理论基础的分析,运用认知文体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对李商隐《无题》进行剖析,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并尝试拓宽该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情绪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思维情绪可以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消极的情绪又可能起阻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不断从教材中挖掘新奇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验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回忆过去事件的认知评价、情绪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以171名在读大学生为对象, 采用高考这一共同发生的事件作为回忆内容, 控制情绪前测、生命意义感前测、性别和高考距今时间(年)的影响后,探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积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和消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 1) 积极情绪在积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中有显著中介作用; 2) 积极情绪在消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中有显著中介作用; 3) 消极情绪对生命意义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尝试了基于模糊逻辑来定义情感语义的语言值模型,通过收集用户情感数据,由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建立了情感空间,并基于语言值模型定义了情感语义向量及其语义相干的运算法则,并通过设计情感语义相干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符合情感认知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先将情感的分类、 性格、 外界刺激等因素进行数学矩阵的量化表示, 再通过构建适当的转换矩阵将性格与情感认知结构模型--认知鉴定情绪(OCC)模型相融合, 提出一种情感建模的新方法--Personality_OCC模型, 从而解决了结合人的性格研究人类情感的问题, 并通过汽车普适计算环境下虚拟驾驶员情感模拟验证了人的性格对于情感变化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情绪认知理论,尝试关注多个企业同时陷入不可辩解型的群发性危机情景下,未曝光企业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对消费者情绪及其品牌购买意愿影响的内在机制.实验选择真实的手机品牌作为刺激物,通过构建两个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1)在多品牌产品危机中,未曝光企业选择主动介入与赔偿型措施时,涉事企业可获得消费者更高的品牌购买意愿;(2)涉事企业选择被动介入以及服务型措施时,消费者的介入评价对其负面情绪的影响程度更高;(3)消费者的负面情绪与其品牌购买意愿负相关,且消费者愤怒情绪较无助情绪对其品牌购买意愿影响更大;(4)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对消费者的介入评价与品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认识活动)中也是如此。本文对情感在学习中的功能进行了解读,指出情感对于学习具有调控、激励。导向与同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