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德拉并没有局限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而是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的存在是非本真的,并且人深深地陷入在本真与非本真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体现的途径则是身体反映。  相似文献   

2.
世界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对前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世界”概念进行述评。海德格尔在对以往哲学关于存在、关于世界的理解的解构中,区分了自然的世界概念和生存的世界概念,从存在论而非存在者的角度揭示出此在世界中存在之世界本身。这种看待世界及自我的新视角有益于人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省,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自我以及世界。  相似文献   

3.
匈牙利思想家兼革命家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达了自己对“什么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其中,他提出了“总体辩证法”的思想,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卢卡奇受黑格尔影响较大,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表述了“真理是总体”的思想,辩证法是力图把握世界总体而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卢卡奇从《资本论》中读出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既然无产阶级处于自身被异化的处境,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在实践上打破现存的物化结构,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不依赖于物的关系。那么无产阶级就要确认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自己的总体目标,以达到阶级意识的觉醒。为此,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就要掌握具有“总体性”实质的辩证法精神,辩证法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实践方法,不是抽象的描述事物运动状态的”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卢卡奇表达了自己对辩证法的理解,认为辩证法即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自然界也应归入社会历史范畴,从而不应忽视入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但是卢卡奇只是从“总体性”一个角度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在实践中也容易造成变革现实的消极被动性,并且“总体性”并不能代表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流俗时间源头的时间内状态的领悟,着重论及:1.人只能在世界中存在、在此存在,这就是人生存在世的本质,海德格尔因此把人称作“此在”;2.通达此在本真存在,离不开对本真的时间的把握;3.以人们对“死亡”的闭目塞听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经历时间”与“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的区别;4.从整体上把握本真时间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问题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空间”。  相似文献   

6.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众多的存在者当中占有特殊的优先地位,成为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出发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本真性生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作为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是此在对自己存在的领悟并在领悟基础上的解释。海德格尔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使哲学摆脱传统认识论的羁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但他忽视了非“此在”的存在者,在先天的层面上缺乏对“共在”结构的深入反思,其哲学具有精英主义倾向,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本体论思路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思想,在"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为特点的形式显示的方法指引下,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到存在的历史再到语言的沉默,一步步地追问出本真意义上的存在自身来.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完成了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至此,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在伽达默尔的理解本体论中,理解的“历史性”是一项基本的内容。它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把理解的文本推向了和人相关的整个世界和历史。理解的任务是要在“现有”“既往”和“将来”的视域融合的基础上,解释和创造出生活的世界和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以电影《活着》和《生之欲》为例,从“非本真生存”、“非本真向死而在”、“本真生存”和“本真向死而在”三个方面对张艺谋和黑泽明的电影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在生存论和死亡观上相同和相异的方面,进而指出两位电影艺术家在哲学观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时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①任何文学和艺术产品,当然都不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艺术并非照搬生活,它是艺术家主观心灵对现实积极加工的结果。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在精神自由上的提倡影响到艺术理论远超过儒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作为思考和探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实质是一种实践人学。和旧哲学不同之处在于:其运思路向是生存论的,而不是知识论的。哲学生存论与传统知识论的简单区别就是:我们的对象世界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还是我们的实践之参与构成的。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看来: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相对于人的实践历史地生存着的。哲学生存论转向虽然是由胡塞尔、海德格尔等20世纪西方大哲提出来的,但早在马克思那里就有萌芽。马克思天才般的哲学变革比胡塞尔、海德格尔早了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区别于以往的一切诠释学,它不是去发展一种关于理解的方法和程序,而是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和时间性范畴出发,去探究理解以发生的条件,阐释了“既往、现在和将来”在“现在”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说明了理解是对生活世界或历史意义的相对把握;它还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学理论,论证了理解是以语言为普遍媒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难解,固然是由于其文字本身的“悬解”和“吊诡”,也多少反映了’传统学术本身的乏力。笔者认为,庄子思想的终极依托是境界形态的本体论,而不是宇宙生成意义上的本源论。庄子认为,世界本真-“道”是遍在而恒定的,俗世的差别和是非缘于人的理智的表象和赋予。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理智不断开显、从“无分别”境界-“分别物我”境界-“分别外物”境界-“分别是非”境界不断沉沦的历史。从不辨是非-齐同万物-泯-物我-最后回归“道”则是庄子给人类指点的修养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6.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提出,使人们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的运用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具体情况的改变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王爱云 《世界知识》2013,(14):53-55
自从中国与世界有了交流与碰撞,世界对中国的观察分析就未停止过。世易时移,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世界“观察中国”的角度、深度和维度也在变。“域外中国观察”系列将选取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人士“观察中国”的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展示它们对当今中国的理解和诠释。当然.著作中的某些视角和观点可能会有偏差甚至谬误,但毕竟这些观点影响着众多域外读者对中国的认知,甚至会造成他们对中国的某种误读。为了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我们不妨从了解“域外中国观察”开始。——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9.
启蒙和“三个代表”并行不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要通过塑造新人形象确立体现和代表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学的性质和功能应当有利于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学要通过新人形象表达对人的关怀,探求现实的本真,进而产生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理性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结果,那么单一理性,以及机械化的方法是无法通达人生的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现实的理想关怀能否借用自然科学中的一系列方法来阐释。这些借来的方法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归纳整合。对于通达“此在”(人)的存在者的存在状态是不完备的。这里,我们通过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的存在主义的解释学中的前理论、前科学来阐述一下社会科学的无方法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