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筛选白蜡(Fraxinus sp.)花粉最适离体培养基,能够为后续的授粉受精和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收集绒毛白蜡‘金箭’(F. velutina ‘Jinjian’)和美国红梣‘鲁蜡5号’(F. pennsylvanica ‘Lula 5’)的花粉,比较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花粉的萌发情况,选用适宜的离体培养法观察培养时间对花粉萌发情况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筛选最佳离体萌发培养基。【结果】①固体培养基上‘金箭’的花粉萌发率均显著高于液体培养基,02和03号固体培养基上‘鲁蜡5号’的花粉萌发率显著高于液体培养基。②培养2.5 h左右的花粉适宜进行生活力的观测。③正交试验表明:‘金箭’花粉的最适萌发培养基为150 g/L蔗糖+20 mg/L硼酸+30 mg/L氯化钙,‘鲁蜡5号’花粉的最适萌发培养基为150 g/L蔗糖+40 mg/L硼酸+30 mg/L氯化钙。【结论】采用150 g/L蔗糖+20 mg/L硼酸+30 mg/L氯化钙的固体培养基培养2.5 h后适宜统计两种白蜡花粉的萌发情况,但不同种的花粉萌发率与花粉管长度的相关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12个主栽牡丹品种的花粉为试材,采用固体培养基研究了蔗糖、硼酸、赤霉素(GA3)、聚乙二醇(PEG-6000)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以确定适合牡丹花粉萌发的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各组分质量浓度对花粉萌发影响较显著。较适合牡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适宜质量浓度范围是:蔗糖质量浓度为150 g/L左右;硼酸质量浓度为60~80 mg/L;GA3质量浓度为25~50 mg/L,不同品种适宜的质量浓度有一定差异;PEG-6000质量浓度为150~200 g/L。  相似文献   

3.
以"粉玉奴"、"紫莲望月"等5个芍药品种的花粉为试材,分别贮藏于室温,4℃和-20℃条件下,定期测定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芍药花粉室温下安全贮藏期(T50)为3.4 d;4℃下花粉安全贮藏期为53 d;-20℃下花粉安全贮藏期为83 d,且品种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一品红7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组分、pH值、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对一品红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品红花粉较适宜离体萌发培养基为ME3+15% PEG 4000+10%蔗糖(pH=6.0);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PEG 4000、蔗糖、ME3均可显著促进一品红花粉萌发,其中以添加PEG 4000萌发率最高,蔗糖次之;ME3还可提高花粉管质量,花粉管长度适中、较直且粗.花粉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固体和液体培养以及黑暗和光照条件对一品红花粉萌发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7个一品红品种花粉离体萌发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沙棘“实优一号”品种的种子作为外植体,经过前期的消毒处理后分别接种在MS、1/2 MS、1/4 MS培养基中,在11 ℃培养10 d后移入25 ℃中培养,接种培养30 d后观察统计种子在不同基本培养基中的萌发率、萌发时间以及胚根生长状况,从而确定沙棘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类型。结果显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1/2 MS培养基中的沙棘种子在培养7 d后最先萌发,培养30 d后其萌发率最高(16.67 %),胚根分化出2~4个分支且生长状况最佳;1/4 MS培养基次之;MS培养基最差。因此,1/2 MS培养基为沙棘“实优一号”品种种子萌发的最佳基础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通过哈密瓜花粉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对哈密瓜品种金皇后的离体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硼酸的不同浓度对哈密瓜花粉离体萌发具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硼酸浓度为20mg/L;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哈密瓜花粉的萌发率不同,25℃时哈密瓜花粉的萌发率达到了最大值,花粉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粉管的长度也相应的增加;另外,不同的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花粉的萌发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花粉,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花粉较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7.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是花粉离休培养的重要环节.10种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以Ca(NO_3)_20.03%,MsSO_40.02%,KNO_30.01%,硼酸0.01%,蔗糖15%,琼脂1%的配方更为适宜,可使玉米花粉的萌发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8.
花粉寿命通常较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个小时,这样就影响采集花粉和授精的机械化过程,降低劳动生产率.实验通过对野燕麦花粉的贮藏条件和萌发进行研究,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木兰科的鹅掌楸、凹叶厚朴、乐东拟单性木兰和无患子科的伞花木等4种珍稀植物花粉的萌发率,在天然条件下,均在80%以上;在室内瓶插保存条件下,当天开裂的同一花药室或同批开裂的不同花药室之花粉,其萌发率随天数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其中伞花木的下降较为缓慢是花粉彩自花序(一级分枝)的不同花。  相似文献   

10.
蚕豆花粉体外萌发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蚕豆花粉体外萌发的超微结构,绝大多数花粉具远近极双孔沟,沟中有一花粉孔.花粉外壁覆盖层呈特异的细皱网纹,外被嗜锇性物质.花粉孔口仅由花粉内壁构成.当花粉萌发时,精细胞胞质、核内可见成束微管,胞内偶见微丝样结构.生长的花粉管顶端含絮状物质小泡和顶端管外细胞壁纤维构成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芍药种子为试材,通过露地播种和低温(5℃)贮藏,研究芍药种子休眠萌发过程中内源IAA、ABA、GA1 3、ZR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露地播种条件下,种子下胚轴开始伸长时ABA含量迅速下降,GA1 3含量在上胚轴生长前最高,上胚轴生长后下降。IAA和ZR含量在胚芽生长时均呈上升趋势。芍药种子在5℃低温贮藏条件下不能萌发,低温贮藏过程ABA含量并未降低,GA1 3含量先升后降。冷藏芍药种子中IAA和ZR含量明显低于露地播种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牡丹和芍药的筒状花瓣及其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台阁花型的研究中发现牡丹 (PaeoniasuffruticosaAndr.)和芍药 (PaeonialactifloraPall.)的一种特殊的花瓣 .它具有筒状结构 ,外形类似于一些合瓣花类植物的花冠 ,但筒的基部更细 ,向上变粗 ,有的呈喇叭形 ,有的呈钟形 ,口部边缘变化较大 ,具形状和大小各异的裂片 ;筒内壁上有时具一顶部游离的芒状物 .基于筒状花瓣仅仅出现在部分台阁化程度较高的台阁型花的上部花中 ,而且在上部花中其过渡态花瓣背面的基部都出现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房衣瓣化物或房衣的残迹 ,以及筒状花瓣横切面特殊的形态和细胞组织特征 ,提出上部花筒状花瓣是由心皮和房衣组织原细胞共同分裂瓣化并联合发育形成的观点 .记述了筒状花瓣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讨论了筒状花瓣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相似文献   

13.
三种贮藏温度条件下牡丹花粉的储藏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凤丹白"等5个牡丹品种的花粉为试材,分别贮藏于室温、14℃和-20℃条件下,定期测定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牡丹花粉室温下安全贮藏期(T50)为5.90 d;4 ℃下花粉安全贮藏期为40.48 d;-20℃下花粉安全贮藏期为91.86 d,且品种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牡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遗传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牡丹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发现在其减数分裂中存在诸如单价体、四价体、多价体、同源染色体联会不分离,后期Ⅰ~Ⅱ染色体桥及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微核等一系列异常现象.统计了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从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分析了黄牡丹在野外结实率低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牡丹叶柄离体培养中褐化防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洛阳红'叶柄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基本培养基(MS、1 2MS、WPM)、抗氧化剂与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暗处理、母株预处理以及选材时期等对褐化防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以WPM为基本培养基时褐化现象最轻,1 2MS次之,MS褐化现象最为严重;三种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褐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其中以PVP最好,VC较次之,Na2S2O3最差;外植体采取前对母株进行遮光处理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对材料进行暗处理有利于抑制褐化;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BA、NAA)的浓度变化对褐化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几种不同楸树花粉萌发率的测定及花粉超低温保存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种不同楸树(楸树、滇楸、梓树、灰楸和黄金树)花粉萌发率的研究表明:花粉在恒温25℃培养6 h时萌发率较好,培养基为:10%蔗糖 0.01%硼酸 1%琼脂。在室温水培条件下,花粉在3 d内都保持较好的萌发率,第4天至第7天萌发率快速下降。花粉在液氮和-70℃条件下贮藏生活力较好,随贮藏时间延长生活力下降幅度也较小;常温贮藏时花粉萌发率最低,且生活力丧失快;而0℃和-20℃贮藏花粉生活力居中。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的解冻方式对花粉的萌发率影响较大,楸树各树种均以温水浴(35~38℃)下解冻5 min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形态特征观测和组织解剖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芍药(Paeonia lactijlora)台阁花花型中上方花的来源.发现台阁花上方花的各类器官中总是显现出心皮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印迹,上方花的各个器官都带有房衣的变态物,特别是“类子房结构”在牡丹上方花花萼片中的出现和筒状花瓣横切面上两段不同组织结构的存在以及上方花中心皮数目不断增多的特点,认为台阁花中上方花的花萼、花瓣和雄蕊等各类器官都是由心皮原基转化发育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在单因子的研究基础上,用响应面方法优化红曲霉突变株(Monascus anka mutant MYM2)的发酵培养基,来提高红曲色素中的黄色素色调。研究发现,葡萄糖、硝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对红曲黄色素色调影响很大,它们对色调的影响有最低浓度值,分别为1.42%,0.67% 和0.57%,其理论色调值为4.58。根据模型方程,重复五次实验,其色调的平均值为4.21,黄色素色价达到88.14(U/mL)。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