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习俗,造成了汉语中的有些单词,词组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一对应的词或词组,在汉英翻译中就产生了不可译现象。汉英翻译中不可译的类型主要有绝对不可译和相对不可译两种。  相似文献   

3.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不同语言所蕴含的语言特征差别及文化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此而来的障碍,即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本文将以《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1999:243)为基础,以笔者翻译的《小约翰的大不列颠》(Richard Littlejohn,2007)部分章节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可译性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翻译史上,有关诗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双方各持异词,都有各自的道理。文章认为,"诗言志",这是诗的主要方面,所以诗是可译的。  相似文献   

7.
李明  董瑞虎 《科技信息》2010,(8):I0174-I0174,I0176
由于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语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诗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即译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然后提出要解决不可译性,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棵奇葩,它容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文学语言高度的凝练。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诗歌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冲撞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冲撞现象,指出诗歌翻译中不可译成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连接两种文化的纽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语言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在翻译时不致错译,而有些语言因其特殊的表达,甚至是无法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0.
吕杰 《科技信息》2008,(31):145-145
双关翻译不仅仅是意义上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这种修辞格原来的用词和立意往往在双语交换过程中消失。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文体中的双关翻译,举例论证双关双关语本身是不可译的这一事实,指出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应受到广泛重视,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卡特福德理论,不可译性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囧字的象形特征决定了其翻译具有语言形式上的不可译性;同时囧字具有网络情感符功能,所代表的网络文化及所形成的囧文化使其具有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2013,(1):97-104,13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简称《心经》),被认为是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汉藏《心经》译文比较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心经》译文比较,对探究汉藏佛教的语言、词汇、译风,追溯汉藏间佛教界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挖掘汉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和历史融合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经翻译年代、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比较,即显示了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医术语多抽象概括而缺少分析描述,抽象概括性、多义性和隐喻性三个重要特点是导致中医术语语言不可译性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术语的文学性、审美性、思辨性导致其文化的可译性很难掌握。语言的不可译性要比文化的不可译性更具有灵活性。中医术语的文化不可译和语言不可译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经常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醉语翻译理论的研究已经存在了超过2000年,本文重点概括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们称俗语为语言之花,是语言中数量多、使用面广,且已定型的语类和句类组成的一种熟语。它在人们的El常口头交流和文献资料中,发挥着其它语类和句类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依据俗语的特性,在不同文化氛围和语境下,对藏汉俗语的翻译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翻译更是包涵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传统翻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认知语言学自问世起就影响了西方的各个学科,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观也提出了新的看法。针对那些不足之处,传统翻译在认知翻译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藏文大藏经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藏文大藏经在其翻译与传播过程中对藏文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促使藏文目录学从形成到完善最终走向成熟。文章把藏文大藏经翻译与传播过程对藏文目录学发展的影响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它对藏文目录学发展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在模拟对象和语义特征方面具有共性,在拟声理据和句法功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拟声词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性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抽象法等,以使译文美感度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