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珠算"申遗"成功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30项被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8年,珠算就被列入了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月,"中国珠算"申报加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并未成功。此后,中国珠算协会数次修改申报材料,历经多年努力,终获成功。  相似文献   

2.
福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日渐紧迫和艰巨.对此,在分析福建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提出用标准化保护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阐述这一方法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运用"围栏式"非遗标准化模型论证了标准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方法研究,构建了"点三角"模型和"圈—轴"模型.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国保"、"国遗"的数量、地区城乡分布、所处时代朝代、类别、宗教、民族、与台湾的关系、特点,其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建设现状以及珍贵文化遗产和旅游的关系等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福建"国保"、"国遗"的作用,以建设海峡西岸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若干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通俗"唱法,简称民通唱法,是近些年来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探索成果。较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分别从当今多元文化背景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两个层面分析"民通唱法"形成产生的文化原因及社会原因,对"民通"文化现象进行解读,进而对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新唱法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做法需要探讨,值得商榷。"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现状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深刻反思和冷静思考。产业化发展、旅游开发发展等保护模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但走教育传承之路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长久发展、良性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6.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4):F0003-F0003
<正>5月31日,"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在我校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50多所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Q论坛聚焦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文化共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制度化与社会化、鼓浪屿双遗保护等议题,并就两岸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形成民族特色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保护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为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特色发展并使其发展“反哺”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8.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如进行科学的转化和合理的开发,可以解决新疆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部分现实需求.通过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族、区域三个指标的数据梳理,可以直观地看出目前新疆非遗资源的存量和特点,进而分析出新疆非遗资源的优势所在,以及对应的优势转化与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估是非遗项目级别认定和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诸多制度、规范、标准并不完善,各地在非遗项目遴选和申报时缺乏完善的非遗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难以有效地保障非遗项目评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建构一套适宜的"申遗"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对非遗项目的类别及构成、濒危状况、保护状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从非遗的品质评估、价值评估、濒危度评估、保护评估四个维度构建了非遗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价结论分析各类非遗资源的申遗价值与重要级别,划分出不同性质非遗资源差异化保护的形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项目申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山西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临汾市资源及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临汾市"非遗"保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1].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形态,被称为代表我国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基因.针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主要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在青海非遗保护中的具体应用,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以及青海非遗保护中采用的主要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了资源数字化采集的标准,构造了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了系统的技术路线,描述了应用系统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本目的是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资源,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2003年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包含"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内涵的非物质文化"更新"理念是处理当前"非遗"问题的新理论方法。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从2006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以五邑地区为例,探讨地方"非遗"与当地高职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融通发展教学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教学实践后发现:五邑地区的"非遗"传承方式单一,当地高职院校的"非遗促教改"缺乏实效性;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组建校内项目工作室、建立校外"非遗"实践基地、成立校外"非遗"项目工作坊等途径,革新产品设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地域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科学融合,不仅有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能打造专业特色,促进当地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融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选取云南省有代表性的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样本,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区位熵等方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可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9种类型;(2)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市(州)行政中心为核心密集区向周边市县圈层状递减的规律特征;(3)九大类型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及传统医药类布局集中程度较高,其余类型空间布局较为均衡;(4)河流、经济与人口、民族分布以及政府对"非遗"的传承管理等因素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学术动态     
"文物研究与保护实验室技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7月15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组织的"文物研究与保护实验室技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召开。来自湖北省鄂州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省历史博物馆、省文化遗  相似文献   

17.
当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逐渐成为对非遗进行数字治理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方式。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通过对广东、浙江、山西、福建4省非遗数字化保护整体情况、典型案例的总结分析,得出可供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应当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非遗新路径,从而促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9月21日~23日,由大连民族学院、辽宁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满学高峰论坛”,在大连民族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云南、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及日本的80多位满学、民族学、人类学名专家及学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了满学研究领域中诸多的重要问题。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杰、辽宁省民委副主任赵佐贤、大连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黎树斌、院长蔡明德、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张政出席大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9.
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丰富,将其进行创新设计是保护和传承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具设计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皖西非遗的种类和现状,结合设计案例,探讨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中可借鉴的六种方法,然后采用以上方法,通过分析、提炼、再设计、深化设计四个过程阶段,设计出既简洁耐用又有销量的皖西非遗家具作品,达到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目标;最后,从材料、造型、功能结构方面,探索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保护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