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硫酸氢钾催化合成丙酸苄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硫酸氢钾催化苯甲醇与丙酸的酯化反应合成了丙酸苄酯.研究结果表明:硫酸氢钾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催化剂用量、苯甲醇与丙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带水剂环已烷用量对丙酸苄酯收率的影响、在典型反应条件下,丙酸苄酯的收率可以达到79.3%.该催化剂易于回收且可重复使用,具有良好的活性及稳定性,是合成丙酸苄酯的理想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以硅胶负载硅钨酸(H4SiW12O40/硅胶)为催化剂,以丙酸和正戊醇为原料合成了丙酸正戊酯。研究了该催化酯化反应中丙酸和正戊醇用量之比、催化剂用量变化、带水剂(环己烷)用量、回流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丙酸正戊酯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确定的最优条件下,丙酸正戊酯的收率可达84.2%.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丙酸发酵效率,进行了固定化费氏丙酸菌发酵丙酸的研究.采取吸附-包埋结合法,先以麸皮进行吸附,再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进行包埋制备固定化细胞.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固定化细胞的工艺条件:菌液与麸皮比例为5,m L∶0.6,g,吸附时间为15,min,包埋剂选用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混合物,质量比为3∶3,此条件下的包埋效率达到96.86%.初步研究了碳源及其质量浓度对固定化细胞生产丙酸的影响,确定了以乳酸钠为碳源,质量浓度为40,g/L,丙酸产量可达13.75,g/L.  相似文献   

4.
高产5-氨基乙酰丙酸光合细菌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不同生态环境中分离培养出20株光合细菌,进行5-氨基乙酰丙酸(5-ALA)的产量检测,筛选出一株分离自广州市云溪公园池塘底泥的菌株R5,其5-ALA产量最高,达4.92 mg/L.为了确定菌株R5的分类学地位,对该菌株的形态学、碳源利用情况等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该菌株符合红假单胞菌属的生物学特征;以菌株R5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16S rDNA基因,对PCR产物进行了序列测定,将所测得的核酸序列与相关细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R5与沼泽红假单胞菌株KUGB306(Rhodop-seudom onas palustrisKUGB306)形成一个类群,序列同源性为99%.故最后确定该高产5-ALA的菌株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 onas).  相似文献   

5.
离子交换法吸附分离发酵液中的丙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9种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费氏丙酸杆菌发酵液中丙酸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ZGA330对含有12.6g/L丙酸的发酵液丙酸的静态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44.9mg/g;动态吸附过程中对发酵液中主要营养成分糖、氨基酸吸附很少,而对丙酸吸附量高达205.5mg/g。成功地通过树脂吸附将发酵系统中的丙酸分离出去,实现了维生素B12的高密度发酵,维生素B12的产量由9.1mg/L提高到13.1mg/L,增加了0.44倍。研究结果为丙酸的发酵与吸附分离耦合过程研究提供了基础,丙酸吸附分离后的发酵液继续进行维生素B12发酵生产可以解除丙酸的抑制作用,提高了维生素B12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丙酸酯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丙酸酐作为酯化剂,通过改变丙酸酐对玉米淀粉的投料比,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度(DS)的丙酸酯淀粉,以研究淀粉丙酸酯化变性程度与浆渡黏附性能和浆膜性能的关系,并通过与醋酸酯化变性的对比,来评价淀粉丙酸酯化淀粉的上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淀粉丙酸酯化变性能够显著改善淀粉对涤纶纤维的黏附性能,提高淀粉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和耐屈曲次数,降低浆膜的磨耗;随着取代度的增加,丙酸酯淀粉时涤纶纤维的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当取代度为0.019时,黏附力达到最大;相近取代度下,丙酸酯淀粉的浆膜性能及对涤纶纤维的黏附性能均优于醋酸酯淀粉.作为浆料使用的丙酸酯淀粉,其变性程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使用的农药存在高毒,高残留的问题,开发了一种低毒,高效的一种新型农药四氟丙酸钠.根据合成工艺的路线选择,四氟乙烯与氰化钠在水和水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反应体系中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继而在碱性介质中水解生成四氟丙酸钠的合成工艺影响的诸多因素,寻找最佳工艺控制方案.合成控制的四氟丙酸钠方案与其它同类方案相比有着简单易行,控制技术优越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由三氯锗丙酸(Ⅰ)与碘化钠反应合成了三碘锗丙酸(Ⅱ),并在硫酸铁催化下,由Ⅰ,Ⅱ分别与甲醇、乙醇、异丙醇反应得到了相应的三氯锗丙酸酯(Ⅲ_(a~c))和三碘锗丙酸酯(Ⅳ_(a~c);Ⅲ_(a~c)与碘化钠反应得到了三碘锗丙酸酯Ⅳ_(a~c)。  相似文献   

9.
以硫酸钛为催化剂催化丙酸与正丙醇的酯化反应合成了丙酸丙酯,研究了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带水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丙酸丙酯的收率为96.5%。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α-苯乙醇与丙酸用共沸酯化的方法合成了丙酸苏合香酯.测定了它的理化常数和性能,用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确证了它的结构,并探讨了影响反应产率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使醋酸产品中丙酸含量的测定更加准确,分析过程采用气相色谱仪配置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内标法测定丙酸含量。现该方法已成功推广到醋酸成品检验的实际生产中,并获得了同行业实验室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一株胶原酶产生菌的筛选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所采集土样、水样中分离筛选到呈革兰氏染色阳性,柱状产芽孢编号为LY-t1的菌株.通过对此菌进行牛皮消化实验,并以Ⅰ型胶原为底物,测定该菌发酵培养液中胶原酶活性,确认此菌具有胶原酶活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Bacillus megaterium具有98%相似性.最后,用PHYLIP程序将该菌株与报道的相关胶原酶产生菌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13.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丙酸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硫酸氢钠能代替硫酸用作酯化作用的催化剂。讨论了用一水硫酸氢钠为催化剂 ,丙酸和不同醇的酯化作用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表明 :该酯化作用中硫酸氢钠活性良好 ,反应温和 ,无腐蚀和无废酸排放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优良的产细菌素乳酸菌,用含0.5%碳酸钙的MRS固体培养基从19份牦牛粪便样本中分离出91株乳酸菌,进一步采用牛津杯法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结合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批乳酸菌.结果表明: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抑菌因素后,从91株乳酸菌中筛选到9株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葡球菌ATCC25923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菌株,该9株菌株对蛋白酶敏感,初步认定为产细菌素乳酸菌;经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9株菌分别为海氏肠球菌,屎肠球菌,蒙氏肠球菌株和植物乳杆菌,其对常见抗生素不耐药,可作为益生菌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5.
从某啤酒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了一株微生物菌株Z-1,分析了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及形态特征,测定了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该菌株的曝气池污水氮、磷含量.结果表明:该微生物为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生长较快,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弱,对废水中N、P去除较多,为筛选活性污泥法处理啤酒废水的高效菌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硫酸铁催化下由β-芳甲酰丙酸与醇反应合成了21个β-芳甲酰丙酸酯,其中有16个化合物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7.
用玻璃球负载纳米级SO2-4/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丙酸苄酯,对丙酸苄酯的合成条件和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丙酸的转化率为97.5%.实验还表明,该催化剂对丙酸和苄醇的酯化反应在重复使用5次后,反应3.0 h时丙酸的转化率变为90.3%,催化产物的气相色谱说明该催化剂选择性好,无副产物生成,是合成丙酸苄酯的良好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氯化亚锡催化合成丙酸正丁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氯化亚锡为催化剂合成丙酸正丁酯的反应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利用氯化亚锡催化合成了丙酸正丁酯,丙酸转化率在98%以上.并且工艺简便,酯化时间短,产品易分离,腐蚀轻,污染少.  相似文献   

19.
甲烷氧化菌是一类能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同化和异化代谢的细菌。本研究从污泥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甲烷氧化菌MO-01,根据该菌株的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证实该菌株与Methylobacterium zatmanii菌株有99%的同源性,属于Methylobacterium属。甲烷氧化菌MO-01的实验室培养条件筛选、研究表明,该菌株以甲烷为碳源,最佳培养温度是37℃,最适PH值为7.0,铜离子浓度为30 umol/L。本研究为今后甲烷氧化菌的放大发酵培养和动物源性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采用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了丙酸丁酯.当反应时间为1.5 h,酸醇摩尔比为1∶1.3,催化剂用量1.0 g,酯的产率可达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