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黄石境内四大主要通江湖泊大冶湖、网湖、海口湖、朱婆湖周边渔民及居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了4个不同湖泊水质变化及其原因以及渔民的养殖收益变化,调查了不同湖泊渔民和居民对新的水产品种选择取向以及养殖品种和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目标湖区水产品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减少,大部分渔民乐意引入新的水产品种,渔民们的养殖收益随着水质变差减少了,开展"灌江纳苗"工作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效果.经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蓝藻暴发减弱,湖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泛基本消失.实践证明,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控源治污、打捞蓝藻、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认为对于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污染治理,控源是基本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生态清淤是有效措施,促进河湖良性互动是必要途径,正确把握湖泊的生命规律是重要课题;由于太湖污染的长期积累,太湖已形成的“藻型生境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加之现有的入湖污染仍远超湖体允许的纳污能力,一旦温度、水流、光照等外部条件适宜,太湖蓝藻生态危害仍然可能大规模暴发,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3.
太湖限制排污总量及其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导流域污染源治理和改善湖泊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基于特定水文条件计算得到的总量控制成果,尽管应用偏安全,却无法反映自然水文过程的动态变化,也不适应污染源全面控制的需要,因此进行湖泊限制排污总量动态变化分析并提出环湖分区入湖水质浓度控制要求,既适应了湖泊自然变化特征,又可以满足流域污染源全面控制与入湖污染负荷定量化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文分析了湖泊纳污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提出选择典型水文年和将湖泊与环湖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是进行湖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的关键,并以枯水年作为代表水文年,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进行了近期太湖纳污能力动态变化模拟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并基于近期太湖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成果,提出环太湖分区逐月入湖水质浓度的平均值在经过简单的技术修正后,可作为近期太湖各分区入湖河道的水质控制浓度要求,为太湖流域近期水环境定量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根据西湖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富营养化问题.针对以湖体为研究对象的湖泊污染物总量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定量的分析方法.为湖水污染防治和湖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湖泊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支持,达到可持续保护水环境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上已将湖泊水环境研究的重心转向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即从流域尺度对湖泊进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实现湖泊流域内社会经济协调与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对东昌湖流域生态补水管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昌湖流域生态补水管理概念模式、东昌湖流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东昌湖水质水量保障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它涵盖了流域管理、水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湖泊流域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与协同关系, 提出水环境–经济系统耦合模拟方法, 并在异龙湖流域开展应用研究。基于情景分析结果, 得出如下结论: 1) 在经济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流域水污染控制, 可将异龙湖的入湖营养物负荷削减到IV类水质目标对应的水环境容量水平; 2) 实施工业搬迁或严格的规模限制对流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城镇化极为不利, 对异龙湖水环境的保护作用并不显著; 3) 规划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应是改变高水高肥的农业种植模式,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推行污水回用, 同时减少污水向外流域的转移; 4) 依据模拟结果, 给出的优化方案在规划期末可减少45%的外调水, 陆源TN和TP年入湖负荷分别降低 26.6%和18.5%, 湖泊TN和TP污染负荷分别降低20.7%和17.5%, GDP损失仅7%。  相似文献   

7.
东平湖位于淮海经济区北部,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调蓄湖,其水环境状况对于调水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硅藻是指示湖泊水环境的敏感指标,在湖泊水质监测中有着广泛应用.为了解东平湖的水环境状况,2011年分季节对东平湖硅藻样品和水样进行了采集分析.研究表明:东平湖硅藻有16属43种,主要以部分附生和浮游种为主;优势属种有Achnanthes minutissima,Aulacoseira ambigua,Aulacoseira granulata,Fragilaria capucina v.vaucheriea,Synedra tenera,Synedra ulna v.acus等.冗余分析(RDA)结果共解释物种数据累计方差的28.1%;Monte Carlo检验表明,东平湖水体中COD,pH值、总P和深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F=2.04~2.85,p0.05).总体来看,目前东平湖整体水质处于中营养及中营养向富营养方向转化之中,今后要特别注意湖区人类活动增强后对湖泊的污染,以确保南水北调输水水质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郑轶雄 《太原科技》2006,(8):82-82,85
针对城市河道水质污染现状,分析水质污染原因,提出整治对策,对城市河道水质治理和水环境改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剑湖是常州运南水系中运河入太湖河道的一部分,水利上一直作为泄洪区,调节区域水文.分析了宋剑湖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状况加剧、入湖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湿地生态功能弱化,生物资源量衰减迅速以及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状,提出健全水系、污水治理、引水活水与生态修复等进行水环境治理、改善生态功能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洞庭湖水体污染来源及其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在对2020年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以2014年为基准年,对洞庭湖入湖河流及周边等污染来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洞庭湖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入湖河流总体水质为优,湖体和出湖口断面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全湖属中度富营养水平.与2014、2017年相比较,入湖河流、湖体总体水质为优和轻度污染的状况没有变化,西、南洞庭湖区域中营养水平亦未变化.(2)2014年输入洞庭湖TN、TP、COD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56.45×104 t、26.97×103 t、280.01×104 t,以入湖河流污染物通量为主,占入湖总负荷的88.4%、78.7%、86.5%,其中TN通量以沅江、湘江、松滋为主,分别占入湖总通量的73.3%、74.4%、81.2%.(3)入湖河流污染物通量是洞庭湖污染物输入的主要来源,对洞庭湖水质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大气降水、航道航运污染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1.
环洪泽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泽湖是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同时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湖泊。然而,目前洪泽湖水质总体状况仍呈下降趋势,其中面源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对环洪泽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来源与诱因以及控制技术等进行系统评述,分析认为: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是该区域第一大面源污染来源; 围网养殖区无序规划及大量外源性饵料的投加,使得水产养殖的污染排放呈现增加趋势; 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农村污水及废弃物的随意丢弃等造成的污染总量也仍然很大。环洪泽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为:①发展生态农业,科学施肥和施药; ②开展围网养殖的综合整治,改善养殖模式; ③加强污水管控,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④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农田、林地、湿地协同控污。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对南四湖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四湖是山东省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调蓄湖泊.随着该地区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南四湖也出现了诸多环境与生态问题.针对南四湖地区存在的湖泊淤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分析了现状南四湖水体水环境质量,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预测评估.结果表明,调水将使湖区水环境质量有质的提高,退化的生态系统将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园湖水COD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两年来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园三个湖的湖水COD值.收集所有监测数据,并对三个湖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映日湖水质最好.其次是映红湖.最差是柳明湖。虽然三个湖都基本达到一般景观水域要求,但都有污染加重的趋势,据此,提出了保护湖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Many lakes of China a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pecially freshwater lakes, and their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water system and anthropic activity. In the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intensi…  相似文献   

15.
 三仙湖湖区水质好坏及水量多寡关乎湖南南县及周边地区的战略饮用水安全。三仙湖流域水质与底质的调查结果表明:三仙湖湖体水中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0.18 mg/L,总氮平均质量浓度为1.26 mg/L,总体水质为V类,总磷超标严重,对比国内重要湖泊水质总氮均值依次表现为三仙湖 < 洞庭湖 < 鄱阳湖 < 太湖,总磷均值为鄱阳湖 < 洞庭湖 < 三仙湖 < 太湖。沉积物中总氮污染较重,总磷生态效应较总氮低,对比国内重要湖泊底质总氮均值表现为洞庭湖 < 三仙湖 < 鄱阳湖 < 太湖,总磷均值表现为三仙湖 < 鄱阳湖 < 洞庭湖 < 太湖。分析表明,目前存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湖内底泥淤积、内源污染释放风险较大、散养牲畜进入湖区放养现象突出、受精养塘等渔业污染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淀山湖主要进水和出水口水质进行年度定点监测; 同时, 布置田间试验, 研究不同施肥稻田田面水养分含量动态. 结果表明:淀山湖进出水口水体氨氮和总磷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0.47 和 0.13 mg/L, 基本处于 Ⅴ 类水质标准; 进水口水质略劣于出水口, 不同进水口的水质也有很大差异. 进一步研究发现, 淀山湖水质的年度变化与稻田田面水养分的动态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 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对淀山湖水环境具有显著影响. 在环湖地区, 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 是进一步改善淀山湖水环境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黄石地区通江湖泊为调查区域,综合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调研方法,对拟实施灌江纳苗的目标湖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分析探究。结果表明在目标湖区,当地居民对湖泊开发满意度低于20%,渔民收入明显偏低,51.6%的渔民月经济收入在1000和2000元之间,水质受工业污染尤为严重,而水质恶化又直接导致鱼资源和产量的下降;在受访企业中,技术人员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仅为5.1%;在上述结果分析及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合理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在目标湖区开展灌江纳苗十分必要,并需要建立灌江纳苗的长效机制,以谋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丁蕾  齐翠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3):5799-5811
为探究磷素对南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的影响以及定量分析湖泊外源磷污染源结构。于2015—2021年逐月采集南漪湖东湖心、南漪湖西湖心、狮子口3个代表性点位水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法分别分析了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溶解氧、高锰酸盐和氨氮的含量水平,对南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性评价以探究磷素与其他指标对水质污染影响的差异。以2017年为基准年,采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南漪湖流域21个乡镇的外源磷负荷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3种水质评价方法获得的水质评价结果基本相同,2015—2021年南漪湖水质总体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各个指标对南漪湖水质均有一定的影响,但TP是影响南漪湖水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TP判断的水质等级与最终测量的点位水质等级相似;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其中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污染负荷最大为328.912 1 t/a,其次为建设用地和农村生活污染负荷,占比分别为41.32%和15.32%。研究结果将为南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为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典型中小湖泊的污染防治提供参考和...  相似文献   

19.
以白洋淀淀区为研究案例,在水文、气象、水化学、水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多要素基础上,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形成水生态分区指标体系框架,通过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神经网络,并将案例区划分为核心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缓冲区、入淀河流缓冲区和生态屏障区4类水生态功能区域,面积分别为9763.81、9538.59、5953.15和5417.53 hm2,分别占白洋淀淀区面积的31.83%、31.10%、19.41%、17.66%.分区结果体现了一定的层次结构与空间特征差异,可为未来科学识别不同区域压力源、淀区精准修复以及差别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