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得到了浓缩器内气、液温度和速度及液滴浓度和累积蒸发量沿轴向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得到了浓缩器内气、液温度和速度及液滴浓度和累积蒸发量沿轴向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同轴撞击流浓缩器浓缩稀硫酸的理论模型,并用R-K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撞击流浓缩器可以强化传递过程,用它浓缩稀硫酸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蔗糖水溶液作为试验溶液,通过改变空气进口温度、液气质量流量之比、液滴加速管的长度等对撞击流浓缩器(ISC)的蒸发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SC的蒸发能力随空气进口温度的升高、液气比的减小而提高;在ISC中宜使用较短的加速管。  相似文献   

5.
采用FLUENT软件对百叶窗煤粉浓缩器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并与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两相流模型的合理性。对叶片缺级条件下的浓缩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叶片缺级对浓缩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浓缩器缺少末级叶片和次末级叶片时,浓缩器性能降低较大。在浓缩器的实际应用中,要避免浓缩器在缺少末级叶片或同时缺少末级叶片和次末级叶片的条件下运行。  相似文献   

6.
为研制低污染旋流煤粉燃烧器,研究了煤粉浓缩器中旋流煤粉燃烧时NO的排放情况.用相位多普勒测速仪对在浓缩器中加入或不加入物料时的冷态两相流动速度,湍动能以及颗粒浓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用生成NO的统一二阶矩代数模型、HCN释放的简化Solomon模型和煤粉燃烧的全双流体模型,就浓缩器对旋流煤粉燃烧器NO生成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湍流动能、煤粉浓度、温度和NO浓度分布.冷态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符合较好,两者都表明,煤粉浓缩器增大了回流区内煤粉浓度.热态模拟结果表明,煤粉浓缩器降低了NO生成.  相似文献   

7.
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采用近似模化法研究了环形浓缩器的浓淡分离效果与其结构位置的关系,以及浓缩器对燃烧器出口空气动力场和阻力的影响.所得结果对旋流燃烧器的设计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工程应用角出发,采用近似模化法研究了环形浓缩器的浓淡分离效果与其结构位置的关系,以及浓缩器对燃烧器出口空气动力场和阻力的影响,所得结果对旋流燃烧器的设计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体模拟软件,对乳化喷嘴在300 MPa下以水为介质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引流区、碰撞区、射流区的速度、剪切应力和湍动能分布规律图.模拟结果揭示了3个区域流体流动的基本特征;阐明了每个区域的主要细化机理.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模拟结果和理论分析具有一致性,为喷嘴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喷嘴对置式撞击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Realizable к-ε湍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喷嘴对置式撞击流的流场,得到了两者相吻合的结果。模拟结果再现了装置内的分区流动情况;通过对模拟数据分析,计算出了回流比沿装置轴向的分布,发现喷嘴顶部高度和喷口速度的大小对顶部空间的回流比分布影响明显;而喷嘴顶部高度和喷口速度对喷嘴以下空间的回流比分布影响甚小,大约距喷嘴2倍装置直径距离后喷嘴以下空间回流消失。  相似文献   

11.
撞击流吸收器吸收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清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在实验室内考察了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性能,并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鼓泡式吸收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率和体积传质系数明显高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和鼓泡式吸收器。对吸收器用于有固体产物生成的吸收过程进行的初步实验表明,撞击流吸收器对H2S的吸收率比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高,且在吸收过程中,无固体产物堵塞喷嘴现象出现。这一结果对进一步将撞击流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对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叶片表面区域的流场分布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了叶片表面附近区域两相速度和流动角的分布。采用磨损率的半经验公式对叶片的磨损进行了预报,并进行了叶片磨损的工业实验。结果表明:叶片磨损严重的区域发生在叶片的下部;后级叶片较前级叶片磨损速度快;同一级叶片上,叶片后端磨损严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煤粉浓度连中调组合叶片式浓缩器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同时实现高浓度和煤粉浓度连续可调的浓缩器优化结构及其尺寸,并研究了来流中颗粒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灵芝孢子的撞击过程.按照灵芝孢子的结构,建立了计算模型,得到结构在高速撞击时的应力分布.结果显示:高速射流引起撞击粉碎时,孢壁的破坏不仅和冲击速度有关,还和接触角有关.冲击速度越大,孢壁中产生应力值越大,越易破碎.当接触角分别为10°和80°时,孢壁破坏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撞击流的基本原理和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的结构,利用α-萘酚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之间的串联竞争偶合反应对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中微观混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螺旋桨转速、减小流量体积比可以提高微观混合效果;反应物初始浓度与分隔指数的关系验证了一定转数下微观混合时间只能达到一定的数值.  相似文献   

16.
撞击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直径300 mm、高500 mm的冷模装置上,以水为介质,KC l饱和溶液为示踪剂,测定了两喷嘴及四喷嘴撞击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探讨了流量以及喷嘴数量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相同时,增加对置喷嘴数量可明显改善反应器内混合效果;利用前短路Γ混合模型和组合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并对两种模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撞击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Fluent软件中的RNGk-e模型和DPM模型对铁颗粒运动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铁颗粒在撞击区和加速管内减幅振荡运动且运动场与气流场都关于撞击面呈对称分布;铁颗粒平均停留时间随空气进口速度的增大而增加,随铁颗粒直径和加速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少.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撞击流脱硫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在158GeV/c能量下,质子撞击固定铅靶的NA49实验组的结果,通过粒子中心度探测器,辨别出不同碰撞参量的粒子事件,分别给出了高能中心核碰撞,非中心核碰撞和最小无偏碰撞的实验结果,并分别给出了这三种碰撞的玻色-爱因斯坦关联半径的大小,并与相同能量铅-铅碰撞结果的比较,发现在高能核-核碰撞中存在很强的纵向集体流。  相似文献   

19.
不同湍流模型比较模拟撞击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构造了计算撞击流流场分布的数值简化模型,并用有限容积法对间距为H的两个对置平板喷嘴间的湍流作用区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采用了三种湍流模型:标准的k-ε模型、RNG k-ε模型(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 model)以及雷诺应力模型.数值模拟数据的有效性通过将模拟结果与由对环境温度下两对置喷嘴之间的撞击流试验的结果比较得到证实.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发现,由于考虑了平均流动中的旋转及旋流流动情况,RNG k-ε模型在撞击流区域获得的结果要好于用标准k-ε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获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撞击流技术与流体动力式喷水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撞击流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系统介绍了应用撞击流蒸发冷却空气的设备(流体动力式喷水室)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及应用情况;展望了撞击流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