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喷油特性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的关系方程的分析,提出了设计喷油咀应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突出地讨论了系统中喷油咀中的燃油容积V_f对喷油过程的影响。根据这种分析,设计了一种V_f较小的喷油咀,并与V_f较大的喷油咀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证明,V_f的减小对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有明显的降低。在被试验的两种喷油咀中,V_f较小的喷油咀与V_f较大的喷油咀相比较,其燃油消耗率在额定工况时下降了7克/马力小时。  相似文献   

2.
在金属学热处理领域内,国内外提高喷油咀偶件使用寿命的途径,是提高使用温度下的硬度及尺寸稳定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喷油咀偶件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喷油咀偶件失效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提高喷油咀偶件使用寿命及喷油功效的新途径:适当降低偶件的硬度;选用不同材料和硬度的匹配;以强韧化处理获得最佳复合组织。按这一新途径研制的ZS4S1型喷油咀,具有高的抗穴蚀、抗多冲疲劳剥蚀及磨损能力,从而在高速柴油机上的台架使用寿命超过了8300小时,仍在继续正常运转中,并使偶件具有雾化好和节油功效。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价值工程贯穿于喷油咀偶件研究的全过程,将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比较分析了有关研究的经济价值,从而科学地提高了新研制喷油咀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柴油机喷油咀针阀体和奶粉喷头的气蚀磨痕的宏观及微观分析,提出了各自的气蚀机理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的高浓度碳氮共渗工艺,提高195型柴油机上GCr15钢制喷油咀的寿命.试验表明:与郑州油泵油咀厂现行热处理工艺——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时效相比,两种碳氮共渗工艺处理的油咀的抗回火稳定性和耐磨性都大大提高;尤其是文中提出的第二种工艺,显微组织为一定数量颗粒状碳化物分布在较稳定的基体上,耐磨性和抗回火性能更好;采用碳氮共渗-直接淬火-240℃~260℃回火,可取消冷处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柴油机的燃油喷射装置中的关键部件——喷油咀(材料为18Cr_2—2Ni_4WA)的断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断口的宏观和微观分析,认定断裂性质为腐蚀疲劳断裂。断裂原因是由于在渗碳后冷却过程中生成网状碳化物或断续网状碳化物、表面划痕和过渡圆角寻导致疲劳强度下降。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喷油助燃再生方式为例,基于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过滤体孔道热再生模型,对喷油助燃再生装置在不同工作参数下即喷油压力、喷油率、补气量等单因素变化时对再生过程过滤体排气背压、孔道内微粒层厚度及壁面峰值温度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器的工作参数喷油压力、喷油率、补气量等对再生过程有显著影响.随着喷油压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测量柴油机喷油咀针阀开启运动规律,设计制造了本仪器。本仪器包含如下各部分,传感器、振荡器、测量线路和电源稳压器。传感器是一差动变压器。振荡器发生频率为180 KC正弦波电流,向传感器供电。测量线路将传感器输出的调幅波检波,进行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成为足够大的电讯号供示波器显示。稳压器使本仪器在190-240V之间的电网波动下能正常工作。木仪器经过正式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改善大功率柴油机的燃烧与排放性能为目标,提出一种柔性可调的靴形喷油规律。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包括共轨腔、增压泵和喷油器的超高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可调靴形喷油规律曲线的实现方法。分析靴形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超高压共轨系统中增压泵的电磁阀开闭时刻可以实现靴形喷油规律的柔性可调;靴形喷油规律在燃烧排放性能比传统矩形喷油规律表现出更大的潜力和优越性;适当增大靴形喷油规律的喷油提前角有助于改善燃烧;靴形喷油规律匹配较大的预喷油量和预喷提前角可以提高燃油与缸内空气的混合程度,具有较好的排放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在定容弹内对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的喷油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环境压力、喷油压力、喷油脉宽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喷雾发展的影响.此外,重点研究了环境压力和喷油压力对喷雾贯穿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压力增大,喷雾贯穿距减小;随着喷油压力增大,喷雾贯穿距增大;随着喷雾发展,环境气体围绕喷雾向相反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某上、下两层分布8孔喷油器喷嘴内部流动三维模型,通过基于动量法的各孔喷油规律测试系统同时计算和分析了各个喷油孔的喷油规律和循环喷油量,并对此三维计算模型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相同工况下,数值模拟所得各喷孔喷油速率曲线与试验实际测量曲线变化趋势较一致,对喷油器各孔循环喷油量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其相...  相似文献   

12.
齐齐哈尔第一机械厂广大职工在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路线斗争为纲,深入开展批林批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充分发挥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的作用,终于试验成功用渣油化铁,并相继投入生产。一、油炉的构造:油炉是在煤粉化铁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工作过程是从油罐中来的渣油,经过蒸汽加热保温,用喷油咀喷入前炉,借助由压缩空气机来的一次风(雾化风)使之雾化。再借助  相似文献   

13.
电控喷油器喷射量特性小喷油脉宽非线性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电控喷油器喷射量特性小喷油脉宽非线性段的特性形态,设计了高精度测量小喷油脉宽非线性段的实验装置,以高阻型喷油器为例,精确测量了该喷油器小喷油脉宽非线性段的喷射特性,并研究了驱动电压和供油油压对其特性的影响,最后对小喷油脉宽非线性段进行了数值拟合,为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作为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其喷油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为研究电控燃油喷射过程各因素对喷油量准确性的影响,本文设计搭建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试验平台,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分析了喷油脉宽、共轨压力、油箱温度、喷油频率、喷油次数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与喷油量的相关关系,得出显著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99%置信度下,喷油脉宽、轨压及喷油脉宽与轨压的交互作用对喷油量的影响高度显著,喷油脉宽对喷油量的影响比轨压明显;在80%置信度下,轨压与喷油频率的交互作用和油箱温度对指标有一定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完善试验台的设计,提高试验参数的准确性、稳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传统喷油系统和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喷油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喷油特性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独立的高压喷射,精确的喷油正时及柔性可控的喷油规律对柴油机排放性能有较大的改善作用并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各孔喷油规律对燃油在燃烧室的分布、雾化、可燃混合气形成、燃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柴油机排放性、经济性、动力性。基于自行搭建的动量法各孔喷油规律测试系统,以某大功率柴油机喷油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喷油压力、喷油脉宽和喷孔直径对喷油器各孔喷油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油脉宽的增加,相同压力下喷孔喷油速率和流量系数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喷油持续期增加。随着喷油压力的增加,喷油速率和流量系数随之增加,喷孔有效流通面积增大,空化效应更弱。但相比于喷油速率,流量系数变化较小。随着喷孔的直径增大时,喷油速率及其波动增大,喷油速率最大值对应时刻延迟,喷油持续期减小,喷孔的流量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现有的抽吸式热载体炉供热系统流程图,分析了该系统发生喷油事故的原因,提出了防止喷油事故发生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燃油喷射系统是柴油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油系统喷油定时对柴油机的性能、烟度、排放和噪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喷油定时对柴油机的油耗和排放的影响,分析如何选择喷油定时使柴油机获得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运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手段,对一款缸内直喷汽油机快速起动工况中的二次喷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早的初次喷油会在活塞表面形成大量的油膜,导致燃油蒸发量过少,使得缸内混合气过稀,无法满足点火要求;第一次喷油越迟,滞留在排气门坑处的浓混合气越多,导致未燃碳氢排放增加,常温初次喷油时刻应设定在270°CA(曲轴转角)~240°CA BTDC(上止点前)范围内;相较于第一次喷油,在压缩过程中的第二次喷油对壁面油膜的影响较小,早于90°CA BTDC的喷油会导致液滴与缸套发生较多的碰撞;根据仿真结果,常温冷机起动的第二次喷油时刻应当设定在90°CA BTDC之后.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生物柴油BD100及其混合燃料BD70、BD30的喷油特性,考察了喷射压力和混合比例对喷油速率、循环喷油量及其循环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料BD100、BD70和BD30的喷油始点一致,随着燃料中生物柴油比例的减少,喷油持续期明显延长,喷油终点延后。喷射压力升高,喷油初期喷油速率上升和喷油末期喷油速率下降变陡,针阀完全开启阶段的喷油速率升高,循环喷油量增加。燃料BD100的最大喷油量循环与最小喷油量循环差别主要由针阀完全开启阶段的喷油速率波动所致。燃料BD70和BD30的最大喷油量循环与最小喷油量循环差别主要由各循环的喷油持续期不同以及喷油持续期内的喷油速率波动所致,燃料BD30尤为明显。随着燃料中生物柴油比例的减少,燃料BD100、BD70和BD30的循环喷油量的变动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