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菊科的大丽花,北京叫西番莲,而在西番莲科中有一种植物也叫西番莲,大丽花是草本植物,其中文名译自英文dahlia,西番莲为藤本植物,这两种植物没有亲缘关系,这是异物同名。同样是大丽花,也叫天竺牡丹,在广东则有三种叫法:大理菊、苕菊、洋芍药;而西番莲也叫转心莲、西洋鞠,在云南叫洋酸茄花,在广西叫时叶草,这是同物异名。植物中文名的混乱,在工作和生活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与困惑。植物拉丁学名的命名要好得多,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即种的名称是一个属名后面加单个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的双名组合。例如大丽花的学名为Dahlia pinnata Cav.,它是1791年由植物学家Antonio Jose Cavanilles(卡瓦尼列斯)定名的;西番莲的学名为Passiflora coerulea Linn.,它是1753年由林奈(Carolus Linnaeus)定名的。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定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有时还要注明定名的年代。双名法的确立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时,便是“同物异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提出的学名,摒弃较后的异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属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植物的命名依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其实它是世界各国植物学工作者在处理植物名称时所要遵守的规则,其本身并无任何法律的意义,“法规”(code)一词乃是我国学者的习惯用法而已。《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1版产生于190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第2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专门从事法规的修订工作,每一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之后出版的新版法规,均毫无例外地取代以前的各版法规,成为当前有效版本的法规。植物中文名命名目前没有正式法规(或叫规则)。共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已全部出版,这对统一植物名称是十分有意义的,但《中国植物志》对植物中文名只要求“选择其一个为正名”,其余名称为“别名”,由于受作者地域性限制或个人的偏爱,在名称取舍上有很多个人主观成分,而各省(自治区)出版的地方植物志,在名称上也不尽与《中国植物志》一致,因此,制订植物中文名命名法规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有专门研究植物命名法规的,并且为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的委员。近年研究法规后继乏人,在修改法规的国际会议上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其实,我国对植物命名的研究是有基础的,早在1954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种子植物名词》对中文名有18条审定原则,《中国植物志》以及一些专业刊物对此也有一些规定。植物种类繁多,欲求审订完备,决非短时间内所能完全实现,但是首先必须对这一工作的意义,确定共同的认识,使植物名称涵义精确,切合实用,不拘于旧习。《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指导思想是:“植物学需要一个被各国植物学家所使用的、精确而简单的命名系统,一方面处理用于表明分类群或分类单位等级的术语,另一方面处理应用于植物各个分类群的学名(scientific name)。给予某一分类群一个名称的目的不是为了指示其特征或历史,而是为了提供一个称呼分类群和表明它的分类等级的方法。本法规旨在提供一个命名分类群的稳定的方法,以期避免使用那些可引起误会、含糊不清或含混抑或使科学陷入混乱的名称,并将这些名称废弃。本法规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产生无用的名称。”这些宗旨也适用于植物中文名的命名。动物和微生物也有国际命名法规,它们的中文名命名也应有类似的法规。  相似文献   

3.
古植物学研究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这些植物以化石标本或者植物遗存的形式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古植物学属于连接地质学和植物学的交叉学科,其名词既具有地学色彩,又具有生物学内涵。本文分析了古植物学名词的构成、来源,以及与相关学科名词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09,(14):45-46
屯兵艺术与布依文化的生动结合在安顺一带,只要有屯堡村寨就有地戏,地戏已成为屯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据介绍,地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希望驱邪酬神,消灾纳福。“傩戏”则是蜕生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所谓地戏老百姓称为“跳神”,也叫“屯堡地戏”,属于军傩,  相似文献   

5.
卢梭的植物学之路与三位女性有着密切联系:华伦夫人让他首次接触了植物学;波特兰公爵夫人为卢梭学习植物学提供了帮助和指导;德莱赛尔夫人则使卢梭成为温情的导师,写给她的《植物学通信》成为广受欢迎的植物学入门指导书。卢梭认可女性在植物学上的才能,支持她们学习和研究植物学,他和波特兰公爵夫人的关系也一改科学中男性占主导的模式。卢梭倡导适合女性的植物学研究,重视实践和修养,反对学究式的学习,将道德培养融入其中,让女性的植物学教育得到社会认可。卢梭的植物学写作方式被女性植物学传播者们竞相模仿,他推崇的女性植物学促进了植物学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6.
徽州满顶床     
冬婷 《科学大观园》2009,(22):29-29
素有“文物之海、文化之邦”的安徽省古徽州的古典家具,其可贵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做工精细美观。徽州的古典家具向来深受广大收藏界人士的青睐与喜欢。在所有徽州古典家具中,尤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徽州满顶床”最为讲究、耐赏。据悉:诸多遐迩闻名的徽州历史名流,如:《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胡适等,都是在“徽州满顶床”上出生、长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兰花,指兰科兰属植物中地生兰,即常见栽培的春兰、春剑、寒兰、建兰、墨兰、蕙兰、莲瓣兰等,其姿态秀美,芳香馥郁,被古人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也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我国为兰花资源大国,兰花文化十分发达,但中国兰的产业化生产却起步很晚,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药国际交流增加,中草药药名能否精准表达不仅关系到国际科研工作者能否进行正确的科技交流,而且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问题。文章调查了科技期刊英文交流中有关中草药药名的使用情况,系统归纳出目前存在的6大常见乱象,即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名称相近、基原植物交叉且名称重叠、药材英译混乱、药味写法不一致,举例分析其表述缺陷并说明英文如何精准表达。最后,提出英文科技交流只有综合使用中草药的法定药材名、植物学名、拼音和异名,结合英文使用习惯,才能提高药名的精准表达,提高英文论文的国际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干岩玉界中。”这里是素有“文化之邦”美誉的名城——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景色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的慕名前往,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我国首位肛肠科留德医学博士,他就是现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崔悛辉教授。  相似文献   

10.
关于shoot的植物学译名 ,应当从一般词义、植物学词义和译名内涵等方面来考虑。1 一般词义。shoot有“嫩枝”、“嫩芽、幼叶或植物上其他的新生长物”之意。这可从相当多的英语词典中得到佐证。2 植物学词义。在植物学论著中 ,shoot首先是指“枝条”。笔者推测“枝条”的含义可能是由“嫩枝”的含义引申而来。在不与root连用或比较使用时 ,shoot的译名一般应为“枝条”。“枝条”又常简译为“枝”。比如Kozlows ki等人[1] 根据产生枝条的芽的位置或起源特点 ,把木本植物的枝条分为顶枝 (termina…  相似文献   

11.
“非典型肺炎”(简称“肺炎”)是一个特定时期内性质比较特殊的用名。现在看来,不是很恰当。但当时是在时间紧迫、情况危急的条件下提出来的。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就诊,但必须给出一个名称来。“非典”是一个暂定名。现在应该将它规范。我赞成叫“萨斯病”,“萨斯”即英文SARS的音译。如同现在叫艾滋病一样。如果只叫“萨斯”,我认为不好,因为从字面上看不出它是一种病,或者大家会认为是一种商品。“萨斯病”经过名词委给定下来后,可以向社会上公布,新的名词定下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名词就会慢慢地被淡忘,自然消失。将来等病原彻底搞清楚了,再给“萨斯病”定一个学名。“萨斯”是英文缩略语的音译,就跟“艾滋病”一样,“艾滋病”只是英文缩略语的音译,而不是学名。(根据录音整理,2003年5月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表示大数的名词。《诗经》“丰年”篇有“万亿及秭”之说,“亿”“秭”就是两个大数名。毛苌注进一步解释:“数万至万日亿,数亿至万日秭。”就是说:“亿”等于一万万,跟今天最常用的大数“亿”一样;“秭”等于一万亿,应该是由亿逐次(十)进位而得。  相似文献   

13.
宋明以来,许多植物被冠以“火草”之名,它们有引火和纺织两种用途。伴随着国家治理活动、植物科学命名工作、新引火技术的出现等因素影响,“火草”用于引火的观念被淡化,用于纺织的观念被强化,呈现从引火到纺织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同力量对纺织火草赋义的结果:明代云南官员用汉名“火草”,19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用拉丁名让它具名;清代和当下的国家治理活动用“火草”让它闻名,强调了西南少数民族火草纺织技术的历史;当代中国植物学家解决了俗名“火草”植物的同名异物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在保持本民族名的同时接纳了汉名“火草”。宋明以来“火草”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植物命名的科学传统、地方传统和历史传统的碰撞与调整,是纺织火草、火草纺织技术和使用人群被外界认识的历史。目前纺织火草的中文名存在不同观点,但在科学化浪潮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火草”这个名称无形中扮演了普通名的角色,成为学名和民族名的桥梁,被更多人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文字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探讨比较“Romanization”一词“罗马化”与“拉丁化”两种译名的合理性。并认为:对于多义术语“Romanization”,在翻译成汉语术语时应当做分化工作,“罗马化”的译名主要应用范畴在于法律、艺术等方面,而语言文化范畴内的“Romanization”译为“拉丁化”则较符合国际惯例和大众逻辑。  相似文献   

15.
六道、首种、六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道”、“首种”、“六种”是古农书中的几个词汇、迄今尚无确诂。前人多以为,“六道”是指田地中一年可以接连种植的六期作物,尽管具体是哪六期不详,而“首种”则是其中最早种植的作物,“六种”可能即“六道”。该文作者从农业史,特别是粮食作物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六道”,即六谷,是指六种主要的农作物,即禾、黍、稻、麻、菽、麦;“首种”原本是指主要作物中最重要的作物,但由于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春秋、战国以前的首种指的是稷(粟),而秦汉以后,首种则指的是麦;而“六种”,即陆种,出现于南方农业生产中,与水种之稻相对,指的是旱地作物。  相似文献   

16.
百合在植物学上属于百合科中的百合属,共80余种。它的地下鳞茎由许多肉质鳞片抱合而成,有百片合成之意,故得此名。目前,百合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以我国为最多,日本次之)、欧洲、北美洲等北温带地区,原产我国的有39种之多。根据百合花朵和叶片的形态又可将其分为4组,即百合组、钟花组、卷瓣组和轮叶组。在我国,百合被视为传统吉祥花卉,古代称红百合为“山丹”,又称黄百合为“火王”。百合在中国虽栽培历史悠久,起于公元4世纪,但作为文字流传下来的却不算多,文化色彩不算浓郁。我国对百合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我国古代医药家张仲景在《…  相似文献   

17.
付丽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9):101-103,F0004
本文立足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批判视角探析网络媒介功能。认为技术与文化意义上的网络媒介功能,本质上是一种“单向度”的对网络主体的感官征服。“人性化”界面,以其多感官的表象模式,对网络主体感官进行技术同化和改造,实现对主体感知世界方式、效果的影响与控制。超文本的“多维空间”威胁着网络主体的意义容纳能力;非线性、自由联想的感知方式,使主体在“超空间”中迷失。网络主体在虚拟现实中沉浸,则意味着主体经验越来越成为人工的产物与技术的附庸。媒介即讯息,网络媒介技术对主体精神的感知方式、存在方式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其“单向度”的功能局限,值得我们深入地反思和清醒地对待。  相似文献   

18.
1-希望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名词书后除了有汉语拼音的中文索引外,再加一个按汉字笔画编排的中文索引(像以前出版的英中植物学名词汇编所附的索引那样很好用)。2-尽快按名词书所收的词条,写出一本对名词有解释的书来对读者更有用(即“植物名词辞典”)。3-以前出的名词书(16开大本)还有些名词未收入,应补充。4-有些植物形态名词中国的植物学书(含教科书)中有,而且专门使用,可是查不到英文相应的词,不知是何原因?是中国人造的词还是未查到外国的相应词?例1:十字花科的果实为角果。此词英文中没有,只有“长角果”(s…  相似文献   

19.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如今已经90多岁了,要知道他从1964年就被判处终身监禁,监狱恶劣的环境、猪狗不如的食物、非人的折磨、与人隔绝的关压,都没有摧毁他的生命。这源于他有一套独特的“秘方”。  相似文献   

20.
美丽的翡翠     
董晋琨 《科学大观园》2011,(22):2-F0002
翡翠英文名称Jadeite,源于西班牙语,意为“佩戴在腰部的宝石”。16世纪时,人们认为翡翠是一种能治腰痛和‘肾痛的宅石。其实,翡翠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集合体,真正的学名叫“硬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