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众所周知,速度方程的确定是反应动力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的关键是确定反应级数。在确定反应级数的诸方法中,试差法长期被认为是笨拙而粗糙的方法。一些中外作者过去对试差法的评价为“方法繁杂,……不同级数往往难以区分。试差法一般适用于整数级”。“由于难于判断哪种关系图最接近于直线,因此使用试差法有很大的危险性,常常会得到错误的级数……”。然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试差法面目一新。由于计算机运算快速可靠,且避去了人工作图、二次作图,目测渎图等过程,故它比微分法,半衰期法、坡威(Powell)作图法等快速准确。微机辅助试差法将优于确定反应级数的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反应物的分数寿期、初始浓度与半衰期、浓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应速率常数k的单位介绍了确定简单级数的快速方法。从分数寿期法、半衰期法、作图法、浓度一时间比法介绍了确定任意反应级数的经验规律。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拱坝的应力计算一直是一上困难的问题。设计工作者要求一个比较简单而又相当准确的计算方法。试载法的计算程序过于复杂,纯拱法和拱冠梁法又过于粗略不够准确,而利用壳体理论的计算方法还不够成熟,有待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在拱冠梁法的基础上,改进计算程序,并考虑更多因素,使它在计算方面比较简单,同时在理论上较为完善。 计算方法采用文献〔1〕提出的“转换参数法”,可以简化计算。特别是在研究方案比较的阶段,由干坝身底部的厚度改变时,计算工作只需要作局部修正,而不必全都重复进行。 根据试载法〔2〕和若干作者的研究〔3〕〔4…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察正项级数的子级数得出比值型判别法的一种推广形式。例1由级数场华下奈二2‘一几收敛及正项级数的性质(见〔1〕2555题)知级数=习2(一‘)”一“ n=11 1 11二二 一十二下 ,二 ,,· 艺‘2艺啥2。(l) U习曰收敛,但由于1 imUn 1n~卜O〕“ 1二一<1:增黑·(‘一粉)=一万·(‘=2>1 U.二1\ 声..‘,一—J=co Un/而无法应用达朗贝尔判别法及拉贝判别法(见〔2〕)这些比值型的判别法判别级数(1)的敛散性. 比值型判别法对于形如(1)的这类级数失效的这一缺陷是由于这类判别法仅局限于考察级数的前后项之比旦竺竺而引起的。通过下面的推广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模糊数学引入安全寿命的估计.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把数值方法和作图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度较高的安全寿命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反应级数是一极其重要的动力参数 ,它对建立反应的速率方程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确定反应级数最常用方法之一的微分法。由于对反应物浓度的处理方法不同 ,所测定的反应级数含义也不相同。恰当、灵活地使用这两种方法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和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Drucker的基本方法川,研究了充均匀内压截头圆锥壳的极限承载能力问题,在单矩弱作用极限条件下,获得了问题的完全解,所得极限载荷不大于用能量法〔2〕分析的结果,并与现有的实验数据〔3〕相符合。本文借助于计算机,通过直接解代数方程来确定负铰圆坐标参数ry,从而指出了参考文献〔3〕中近似计算式的局限性。另外本文还使用一种下限极限曲面〔4〕,求得了截头圆锥壳的实际极限内压力的下限。  相似文献   

8.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难度大、专业性强,为适应新工科培养的需求,"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深入与拓展以及融入创新思维日显重要.以动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为例,在传统积分法和微分法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Excel做图、相关系数分析,讨论反应级数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反应级数的计算以及确定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课程改革中其他教学内容的深入探讨、创新整合及适应时代需求奠定先行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工作〔1〕的基础上,求得圆柱壳开椭圆孔的基本解。本文同样不做小孔的假设,且不受椭圆孔的偏心率限制,原则上适用于任意椭圆度的开孔问题。本文的解以ξ0(相当于圆孔问题〔1〕的kρ0)和扁率ε2为主要参数,和文章〔1〕一样,它被表成为富得■级数的形式,级数每项的系数又是特殊函教的级数。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复盐硫酸锰铵(NH4)2Mn(SO4)2·nH2O,利用热重分析法(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微商热重法(DTG)研究了它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确定了其结晶水的数目为7个,并通过Kay-West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反应级数(n)和频率因子(A)等动力学参数,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具有良好的动力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定义了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期段、期段曲线和期段组合曲线,并以Gompertz曲线为模式,提出了一种划分期段与预测的算法——双对数算法。文中给出了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表明了本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 及在的指导下,用F.N.,Bailey 的向量函数方法对调节系统的平凡解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王慕秋研究了更一般的非线性调节系统,使文所讨论的系统成为文的一个特殊情形,并且在对特殊例子的使用中得到更好的结果。本文是在文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类非线性时变自动调节系统的稳定性.讨论时变自动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13.
N阶矩阵A称为完全正的,如果A能分解成A=b1bt1+…+bmbtm,其中bj(j=1,2,…,m)为n维非负向量。满足此式的最小的正整数m称为A的分解指数。本文证明了一个秩≤2的非负半正定矩阵一定为完全正,并给出了一个秩为3的非负半正定矩阵为完全正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与时间相关的基本解,把扩散方程转化为边界积分方程,在时间推进的过程中,使用一种新的推进方法,该法无需计算低时间层的内点值,便直接得到希望的时刻的解,由于避免计算低层的内点值,从而计算量大为减少。数值例子显示该算法具有精度高、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三重正交拉丁立方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适用于n=t3阶正交拉丁方构造的方法.并利用其方法构造n=8,27,64,125,343,512,…等阶的正交拉丁方.阐明了n=t3阶正交拉丁方构造的特点,介绍了n=t3阶正交拉丁方的构造方法及n=8,27阶欧拉方和幻方的构造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设G是一个图,对于任意U()V(G),令N(U)=Uu∈UN(u),d(U)=|N(U)|.我们给出了两个结果:设s和t是正整数,G是(2s 2t 1)-连通图,且阶为n;若对于任两个强不交独立集ST,|S|=s,|T|=t,有d(S) d(T)≥n 1,则G是哈密尔顿连通的或1-哈密尔顿.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二阶常微分方程u″(t)+k2u(t)=f(t,u(t))正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 其中非线性项f(t,u)可以在t=0, t=2π及u=0处奇异. 通过构造适当的控制函数并利用锥上的不动点定理证明了这个常微分方程n个正周期解的存在性,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下一类拟线性分数阶高阶脉冲微分方程边值问题{Dq0+y(t)=A(t,y)y(t)+f(t,y(t),Φy(t),Ψy(t)),■t∈[0,1],q∈(n-1,n],y(i)(0)=0,Δy(i)|t=tk=0,1≤i≤n-2,k=1,2,…,p,Δy|t=tk=Ik(y(t k)),Δy(n-1)|t=tk=Jk(y(tk)),k=1,2,…,p,y(0)=y0+g(y),y(n-1)(1)=y1+∑m-2j=1bjy(n-1)(ξj)解的存在性。通过定义一个压缩映射并利用Banach不动点定理和Krasnoselskii's不动点定理,得到了边值问题存在唯一解和至少存在一个解的充分条件,最后分别给出一个例子来验证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讨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的鱼体化学成分和能量密度随饥饿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2010年1月采集初始体质量为(3.61±0.13)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40尾,以饥饿处理0 d为对照,将饥饿处理8、15、22和45 d分为4个组,分别测定所有材料的鱼体化学成分,估算了能量密度。结果表明,随饥饿时间(t)天数的延长,尼罗罗非鱼幼鱼的蛋白质含量(PRO)、脂肪含量(FAT)和能量密度(E)降低,可以分别描述为方程PRO=14.727e-0.006 5 t(r2=0.707,n=37,p<0.05)、FAT=2.295 5e-0.036 6 t(r2=0.552,n=37,p<0.05)和E=4.478 1e-0.011 3 t(r2=0.694,n=37,p<0.05);随饥饿时间(t)天数的延长,含水量(WAT)和灰分含量(ASH)升高,可以分别描述为方程WAT=76.1969 e0.001 3 t(r2=0.566,n=37,p<0.05)和ASH=4.467 8 e0.008 3 t(r2=0.729,n=37,p<0.01);PRO、FAT和E均分别与WAT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可以分别描述为方程PRO=61.969 9-0.625 1WAT(r2=0.740,n=37,p<0.05)、FAT=47.908 8-0.593 8 WAT(r2=0.899,n=37,p<0.05)和E=33.548 9-0.382 1 WAT(r2=0.955,n=37,p<0.05)。研究认为该种鱼在饥饿初期大量消耗脂肪,并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净耗量逐渐减少,同时在整个饥饿过程消耗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