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图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血供的判断作用.方法:随机抽取65例肝脏肿瘤患者能谱CT成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且在TACE术后3周进行肝脏能谱CT检查.所有患者均获得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能谱图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对能谱图像进行碘基图像重建,再对栓塞术后瘤体进行碘浓度测量、比较.结果:在65例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患者中,5例(第1组)患者动脉期瘤体的IC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IC肝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的IC病灶与IC肝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与门脉期LNR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60例(第2组)患者动脉期瘤体的IC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IC肝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的IC病灶与IC肝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与门脉期LNR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血管减影检查(DSA)复查证实只有5例(第1组)患者瘤体仍有动脉供血,60例(第2组)患者瘤体没有动脉供血.结论:能谱CT碘基图能判断肝细胞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肿瘤瘤体血供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很高,可提高病灶显示的敏感性,更好地显示肝内血管,造影剂经血流进入肿瘤和肝实质的时间、程度以及廓清速度不同,产生不同的增强特征,有助于病灶的检出和鉴别。同时使用高压注射器准确地控制造影剂的注射剂量、速度和时间,以便于准确获得肝脏的多期扫描图像,提高肝癌病人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小病灶漏诊的可能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有能谱CT在不同的扫描过程中有效能量窗口通常固定不变,限制了CT成像系统的动态范围.为了提高能谱CT成像精度,提出了一种面向双能CT成像的重构解析医用X射线能谱的方法.利用不同能量的X射线光子在硅半导体中吸收的差异,通过积分不同深度的半导体内的光生电荷并重构解析方程,经一次辐射可以获得同一物体在不同能量组合下的投影信息并用于图像重建.仿真结果表明:图像重建质量受有效能量窗口、待测物质成分及尺寸影响,方法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了物质在不同能量组合下的成像结果,并可以针对不同物体选择最优能量组合进行成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肝癌手术标本的原位移植(patient-derived orthotopic xenograft PDOX)模型,研究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活体成像和PET/CT在模型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将临床新鲜肝癌手术标本接种于重度免疫缺陷NPG小鼠皮下建立肝癌PDX模型,通过组织形态观察、STR分型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对PDX模型进行评估。进一步将PDX模型肿瘤组织进行裸鼠肝原位移植建立PDOX模型,注射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肿瘤的发生;尾静脉注射18F-FDG,通过小动物PET/CT观察确认肝原位肿瘤的生长。结果 STR分型结果表明PDX肿瘤的人源性特征,组织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表明PDX肿瘤保持了原发肿瘤病理学特征;近红外荧光活体成像检测到肝脏肿瘤的发生;PET/CT可清晰观察到小鼠肝脏部位18F-FDG分子探针富集。结论 成功建立了肝癌PDOX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和PET/CT影像技术可对该模型进行评估,为肝癌的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扫描胰腺癌30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注射对比剂100mL,分别行胰腺期(注射后30~35s)和肝脏期(注射后65~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 胰腺的密度差.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分别为(119±17)Hu,(99±16)Hu,而肿瘤组织的平均CT值分别为(51±18)Hu,(61±12)Hu,胰腺 病灶增强差值分别为(66±28)Hu,(37±24)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CT表现,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90例CT冠状动脉成像中,56例冠状动脉呈粥样硬化,26例钙化性斑块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病变25例,左回旋支病变14例,支架术后21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筛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取人体肝脏CT图像中的肿瘤区域,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自适应区域生长的算法进行肿瘤分割. 通过自适应区域生长算法对CT图像进行预分割,得到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数学形态学滤波填充ROI中的空洞区域,最终提取肿瘤区域. 通过对多组病人的CT图像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对肝脏肿瘤的分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欧乃派克在常见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常见肝脏肿瘤 5 6例 ,其中肝细胞癌 32例 ,肝血管瘤 1 2例 ,肝转移瘤 1 2例。以3ml/s的流速经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 1 0 0 ml后 2 8~ 30 s开始扫描 ,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背景肝实质及肿瘤的强化 CT值。结果 :注入欧乃派克后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最高 ,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瘤灶强化。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密度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成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肝转移瘤的增强特征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以不同密度的环行强化为主或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结论 :欧乃派克在肝脏肿瘤的三期增强扫描中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CTA)、门静脉血管成像(CTP)对腹部血管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157例按正常组、肝癌组、肝功能差组及腹主动脉瘤组进行不同时相的CTA、CTP扫描,根据三维容积重建影像质量分为1、2、3级血管影像。结果:CTA 18~22 s,CTP 42~47 s扫描一级影像高达75%~85%,主动脉瘤组在18 s时扫描影像质量最好,正常组与肝功能差组无区别。肌腱韧带重建窗重建影像达一级影像者最多。结论:双排螺旋CT的CTA、CTP腹部血管检查对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器官移植科的术前、术后评价及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意义。筛选恰当的扫描延迟时间,选择合适的准直器厚度和螺距,使用相应的三维容积重建技术从而得到了优质影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膀胱癌的CT表现,探讨CT对膀胱癌的诊断、分期.方法:分析2001年9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23例可疑膀胱肿瘤患者行CT检查,其中男20例,女3例,平均年龄59.8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膀胱癌21例,膀胱憩室1例,鳞状上皮增生1例.结果:CT检出膀胱癌准确性91%,敏感性100%,CT分期与病理符合者15例,准确率71%.结论:CT对膀胱癌的早期分期有一定限度,但对壁外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受侵及淋巴结转移显示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CT对脂肪肝进行诊断是通过肝脏和脾脏的CT比值来判定脂肪肝严重程度,临床上需要手动取肝脏和脾脏的CT值,工作量较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CT图像处理的全自动脂肪肝识别系统以完全自动地识别脂肪肝以及判断严重程度,减少人工干预,为进一步确诊提供辅证.该系统采用直方图统计和最大连通区提取对肝脏进行分割,运用相对位置统计方法对脾脏进行初始定位,然后采用基于距离规则化的水平集演化(DRLSE)方法对脾脏进行自动分割,分别取得肝脏和脾脏的CT值,最后进行CT值对比得到判定结果.通过临床中正常与不同程度脂肪肝的90例样本的测试与验证,该系统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中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冠状动脉狭窄病人70例,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法检查,后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法,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比较两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双源CT成像检查法轻度狭窄35例(87.5%),中度狭窄22例(84.6%),重度狭窄1例(25.0%);MRA轻度狭窄25例(62.5%),中度狭窄15例(57.7%),重度狭窄0例;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阳性情况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准确性较高、效果确切,可作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索.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梁涛 《甘肃科技》2022,(23):130-132+136
分析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在细微和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抽选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细微和隐匿性骨折患者,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8月。分别为上述患者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和磁共成像检查,比较2种检查措施的疾病检出率。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细微和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P<0.05。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细微和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特征提取是图像理解与分析的关键。为提取表征新疆地方性肝包虫病的CT影像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对肝脏和包虫病灶进行特征提取的方法。首先,对肝脏CT切片图像进行归一化,利用中值滤波和直方图均衡化对肝脏及病灶区同时进行去噪和增强,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灰度图像;然后进行灰度级压缩,利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分别提取新疆地方性单囊型、多囊型肝包虫和正常肝脏CT图像的角二阶矩、熵、惯性矩、逆差分矩及相关性的均值和标准差作为纹理特征。统计分析发现,单囊型和多囊型肝包虫CT图像在角二阶矩、熵和逆差分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采用Bayes判别分类,分类正确率达到93.33%。结果表明,研究采用的纹理提取方法对描述肝包虫CT图像特征具有较理想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肝包虫CT图像进行分类和检索。  相似文献   

16.
成娜  雷炜 《甘肃科技》2022,(10):114-116
对CT联合MRI在早期头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进行研究探析。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7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早期头部肿瘤疾病治疗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CT和MRI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比CT诊断和CT联合MRI诊断方式的具体诊断价值以及CT和MRI对于不同直径早期头部肿瘤检测准确度。以患者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CT检测的准确度为83.1%(69/83),敏感度为82.5%(47/57),特异度为84.6%(22/26)。以患者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CT联合MRI检测的准确度为96.4%(80/83),敏感度为96.5%(55/57),特异度为96.2%(25/26)。对于直径≤2 cm的早期肿瘤患者,MRI诊断率为91.11%,显著高于CT检查的60.00%,数据对比之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早期头部肿瘤患者期间,对患者采取CT联合MRI诊断方式诊断效果好,且MRI在直径≤2 mm的肿瘤诊断当中有着更为准确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肝包虫病是新疆常见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目前,医院常采用CT影像技术对该病进行诊断。肝包虫CT图像有其特有的病理特征,图像的灰度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和边界模糊性,且不同的包虫囊肿类型,其CT图像表现各异。本文针对该病的CT影像特征,提出一种同时对肝脏及包虫病灶进行分割的迭代算法。在每一步迭代过程中,算法分为初始分割和优化分割两个步骤:首先,在CT切片图像中确定位于正常肝脏及包虫病灶区的种子点,根据种子点的位置,利用Gauss概率模型拟合不同区域的灰度分布,并结合Bayes分类算法对肝脏及病灶区同时进行初始分割;然后,利用基于先验形状力场的活动轮廓模型算法优化初始分割结果,从而获得精确的肝脏及病灶区的边界。为了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将算法对不同病人的CT切片图像进行分割实验,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将算法的分割结果与医师手动分割结果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分割肝脏的同时准确地提取包虫病灶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过量铁质沉积症的临床特点及CT和MRI对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48岁男性肝过量铁质沉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27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进行探讨.结果:CT可见肝实质密度明显增高,CT值76-130HU;肝血管影呈相对低密度影.MRI见肝实质T1WI、T2WI信号明显降低,形成全肝低信号的“黑肝”,尤其T2值明显缩短.结论:肝过量铁质沉积症在CT、MRI表现上具有特征性,MRI对肝过量铁质沉积症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该病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B超及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兰州连铝总医院从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入院治疗的16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上述患者入院后B超、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临床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评估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及应用价值。MRCP检测技术较腹部CT与B超检测阳性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肝外胆管直径低于8mm患者,MRCP检测技术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腹部CT与B超检测,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B超、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技术应用在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作为无创非侵入性检测方法,诊断价值显著优于B超与腹部CT,特别是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患者的检出率远高于B超与腹部CT技术。  相似文献   

20.
双能X射线CT成像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得被扫描物体中的电子密度分布,对于医疗诊断和癌症放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提高双能CT重建精度,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双能CT成像方法,并对相干光的后处理重建算法进行了研究。同步辐射光源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使用不同物质进行双能CT成像数值模拟可以发现:采用同步辐射光源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