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曲沃县土地资源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个方面来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1972年、1990年和2010年的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计量地理学方法对精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两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三个年份均为高多样化地区,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即齐全程度较高;(2)研究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较少,三个时期均只有3种,且未利用地、草地占绝对优势,区域土地整体功能较弱,体现了干旱区流域绿洲的特点;(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较低,变化较大,总体略有上升;(4)土地利用信息熵总体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处于调整期,但增加速率降低,土地利用无序性减小。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大连市第二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的方法和GIS软件,从土地利用多样化、集中度、信息熵、组合类型等方面,分析大连市10个区市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性特征明显,但空间差异性不大,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达到0.787,接近理论最大值0.857,除3个建成区外,其他地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均大于0.7;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变化规律表现出以沙河口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和信息熵值递增,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递减,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南部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北部以耕地、林地为主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985~2019年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相交叠加分析,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特征,利用土地资源规制技术手段测度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地生态安全敏感性指数,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安全指数进行灰色关联关系,探索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保护区土地生态...  相似文献   

5.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多时相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研究区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分别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三种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和坡度联合影响下的分布指数特征,确定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高程—坡度优势分布组合以及优势分布区域.此外,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因子级别下的数量和结构差异量,提取了各级地形因子下的主导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分析发现一些类型的分布特征导致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州增城市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通过对比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NN)、Autologistic回归三种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选用最佳拟合优度模型结合CLUE-S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通过2009年实际土地利用数据验证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Kappa指数高达0.8637。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然增长和优化战略两种情景模式,对增城市202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为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今后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选取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以及区位指数等指标对荥阳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荥阳市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高、集中化程度低、组合类型数少,耕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8.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生态评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构成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4个主要土地系统为基本单元,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析了每个土地系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并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地生产力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生态评价.论文讨论了多样性指数在土地利用评价中的生态学意义和流域上游土地利用与流域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提出了协调和改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区位熵、均匀度和优势度基本原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土地利用率、垦殖率、森林覆盖率三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州市增城区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通过对比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NN)、Autologistic回归等3种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选用最佳拟合优度模型结合CLUE-S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通过与增城区2009年实际土地利用数据对比验证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Kappa指数高达0.863 7.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然增长模式和地方政府土地利用优化战略模式,模拟增城区202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为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今后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易门县2012年土地变更数据,采用定量模型从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综合利用程度及区位熵三方面分析易门县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类型少,地域差异明显;(2)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地面积广;(3)农业用地区位指数相对高,城镇建设用地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日照市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多样化指数、洛伦茨曲线和区位熵定量化分析日照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选取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和森林覆盖率3个指标对日照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研究,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评价日照市土地利用效益.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日照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日照市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民乐县土地利用变更和二调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法和平均增长率法对民乐县地类规模的规划面积进行预测。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因子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进行民乐县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研究表明:民乐县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而优势度指数降低,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各地类中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呈线性相关,通过增加林地、园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均匀化,进而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经济价值,指导土地结构调整和合理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三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中的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对研究区1990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0.38%,其中以园地的增加速度最为突出;同时,通过对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及分布区域,从而为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山区土地利用受高程及其潜在控制的自然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为探讨这一影响规律,选取宜良县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学统计方法,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资源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明显,按照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分为三个空间带,土地利用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地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土地的综合利用程度随高程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用数学方法建立回归模型模拟这一规律,其结果为一元二次方程,且与研究尺度的大小无明显关系.研究成果对于西南山区土地利用的垂直分异的相关研究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选取葫芦岛市作为研究对象,以葫芦岛2012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地理软件处理土地利用的数据、图形,其中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的统计选用Excel方法,利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指数加以计算,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对葫芦岛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法制定提出合理建议.结果表明:1葫芦岛市的土地主要利用类型第一是旱地、其次是林地以及草地;2景观格局分析中,葫芦岛市斑块水平上城乡用地、林地两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相对较大,分离度上,沼泽地比较大,旱地和林地较小;从景观水平的分析上来看,葫芦岛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小,景观的复杂度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相对较小;3葫芦岛市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196 2,景观优势度为1.000 9,景观破碎化指数为0.005 8,生态指数为0.500 0,对比辽宁其他城市,该指数反映了葫芦岛市生态环境的质量较高,对葫芦岛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有一定积极的辅助作用;4针对葫芦岛市生态规划用地布局结构方面,提出了保障基础性用地建议,以期有效提高用地结构的生态功能建议,创建葫芦岛良好用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以四川梓潼县为例,采用景观结构指数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分异十分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整体水平较高,且平坝丘陵...  相似文献   

18.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德化县18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德化县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化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0.317,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龙浔镇、浔中镇和三班镇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位居前列,其余15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未达到全县平均值;德化县土地利用程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土地利用在区域上存在冷热点差异,南部地区存在热点地区,中东部地区存在次冷点地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GIS的徐州市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S和GIS技术对徐州市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对LANGSAT TM/ETM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译判读,获取反映徐州地区1987年和2006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及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对徐州地区5区2市3县2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这种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研究表明:20年来徐州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转化明显,其中裸地、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是研究区总体特征;林地面积的增加,使研究区域空间异质性增强,呈现独立板块增加的趋势和阶段性演化的特征。徐州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是自然条件、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人类活动是这种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