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缩影,在科技创新领域创造出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现象。然而,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累积量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落后的背景下,加之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出现了R&D经费投入增幅下降并持续回落的迹象。本文对2000年以来甘肃省的研发经费总量、投入强度、来源结构、经费结构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不仅仅是数量增长,还有结构的变化,需从多方面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2.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加快河南省科技事业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对全省R&D人员的分布格局以及对六大传统优势产业中R&D人员状况的分析,从科技人才的不断优化、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等方面,阐述了河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成效;同时,指出了目前河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以及完善人才评价考核的激励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4.
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R&D经费投入模式与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对甘肃省R&D经费投入情况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归纳先进经验,优化本省R&D经费投入模式,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6.
在指出单一城镇化评价方法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的复合指标体系的优化,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26个基础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甘肃省14个市级城市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得出甘肃省各个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名的空间差异特征,最后就各类城市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地区R&D投入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R&D投入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地区R&D投入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区R&D投入水平进行科学分类和差异分析,得出了体现R&D相对投入水平因子和R&D绝对投入水平因子不同特征的四个梯队,同时指出了我国目前R&D投入水平的国际差距。 相似文献
8.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甘肃省各地区统计公报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实际数据,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消费支出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分析了各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省工业企业RD资源的规模及行业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甘肃省工业企业RD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企业RD资源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产出水平,可以很好的体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然而,将其作为评价一个地区是否又好又快发展的唯一依据,已经颇显单薄。为此,需要寻找能体现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指标。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投入强度,通过计算R&D研发投入与GDP的比值,可以很好的反映经济总量中的科技支撑水平,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反映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必要结合我省实际,对R&D投入强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有益于我省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开发(RD)经费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是反映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研发经费投入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国企业的R&D人员在创造力不高的同时,工作复杂性压力和时间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究竟会对R&D人员的创造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没有明确的定论,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复杂性压力和时间压力均对我国企业R&D人员的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R&D资源具有资本的属性,其投入是一种特殊投资,本文试图从管理会计的投资管理角度和战略管理会计的价值链分析角度出发,扩展研究视野,探讨其在宏观领域—区域R&D资源配置评价方面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种种原因,甘肃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为了更全面、科学的看待甘肃省各地的发展状况,笔者把甘肃省的14个市(区、州)视为考察对象,即作为样品,并挑选了能够较好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具有相对代表性的七个经济指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19.
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受到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企业转化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以及所在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通过探讨这些因素,界定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并归纳其主要特点,整理出分析框架。最后,将评价因子分为五类指标,进而建立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测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遥感(RS)和GIS的技术手段及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对2005 - 2009年Landsat5TM等中等分辨率影像进行解译,提取生态环境评价基础数据,结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6 -2002)中的技术方法,对甘肃省5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 - 2009年,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介于28.82~29.88,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在影响EI年际变化的因素中,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贡献较大,其次是生物丰度指数、植被指数、土地退化指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