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某疏散机动干道地下人防洞室处置工程为依托,调查洞室现状,归纳病害类型,探讨内在成因,评价洞室安全,提出处置对策、回填方法及相应施工流程.研究指出地下人防洞室病害包含五种类型:底鼓、偏帮、渗漏、悬脚和垮塌;在安全评价基础上,提出地道废弃回填处置对策;结合地表建筑环境复杂程度,提出不同回填施工技术建议:具备地表开孔条件的地道单元采用地面开孔回填施工方法;不具备地表开孔条件的地道单元则采用地下泵送回填施工技术.研究成果以期为人防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也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引水式发电洞施工过程中,为加快引水发电洞施工进度、满足施工要求,通常会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支洞,以利洞内岔管安装、斜井施工,本文主要介绍李仙江流域石门坎水电站引水发电洞施工支洞使用完成后进行封堵的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隧道穿越国铁和地铁13号线的施工监测方法,针对隧道结构和地质情况,阐述了洞内和洞外多种监测方法,为今后类似施工监测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下关隧道通过全风化花岗岩浅埋富水隧道开挖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隧道安全顺利的通过浅埋段施工,施工进度明显改善,施工成本有效减少。通过洞外井点降水,变洞内为洞外施工,加快了全风化花岗岩浅埋段富水隧道开挖的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5.
既有暗挖区间扩挖优化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北京地铁10号线太阳宫站~三元桥站区间既有矿山法暗挖隧道扩挖为人防段的2种施工方案,在分析了原设计方案9导洞扩挖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字撑4导洞"的优化方案,该方案将既有暗挖区间内的十字内撑逐步转换为人防扩挖段初衬的中隔墙与中隔壁,避免了大量的破除工作,将9导洞暗挖施工转换为了4导洞施工,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工程总体造价.并将原设计人防段由矩形形式变换为马蹄形形式,结构受力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6.
双桥门立交桥施工对原城东干道桥影响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城东干道桥的安全和新建桥梁施工安全,在城东干道桥下搭设传力支撑架传递桥梁施工荷载,并对城东干道桥面的垂直位移量及其下方的支撑架基础沉降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城东干道桥有效地传递了新建桥梁的施工荷载,未受较大弯矩作用,达到了安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岩爆是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地质灾害之一,通过锦屏二级水电站探洞内出现的岩爆现象和发生岩爆的地质条件分析研究,采用弹性理论和点荷载强度等方法预测长隧洞的地应力及岩爆,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谢其勇 《科技信息》2013,(2):392-392
武汉地铁2号线虎名区间矿山法隧道在施工中出现突泥险情,现场对该淤泥段采取了洞内加强支护和洞外固化处理的综合方案成功的进行了处理,处理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
白水泉电站导流洞闸门下闸后出现较大的漏水,造成洞内封堵施工难度加大及闸门的稳定安全。我单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闸门保护及导流洞封堵方案,从而保证闸门的安全,将导流洞封堵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景学连 《科技信息》2012,(24):366-366
文章以某隧道浅埋地段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隧道浅埋地段洞外和洞内施工的关键工序,并根据此隧道施工经验,提出各个关键工序应注意的问题,可供同类施工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路双连拱隧道"三导洞法"施工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连拱隧道“三导洞法”施工时围岩和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在两正洞拱部施工的时候,左右洞拱顶沉降约占最终沉降的70%.中墙受到偏载作用,不仅产生整体偏转,而且在偏转的同时产生扭转,引起墙体中部向左侧凸出的弯曲变形.二次衬砌分先后洞全断面一次浇筑时,围岩的底板隆起和拱顶沉降减小,边墙水平收敛增大,围岩稳定性增强.因此,在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中,超前隧道初期支护尤其中墙顶拱脚处应予以加强;后进隧道一侧的中隔墙底部必须回填;中隔墙底部要设计足够的抗拉钢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依托某超浅埋暗挖矩形大断面地下通道工程,应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地下通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横、纵断面沉降发展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超浅埋暗挖条件下,矩形隧道覆土厚度增加,地表沉降量增大,沉降槽宽度变大.洞高增加时,地表沉降明显增大,沉降槽宽度也增大,在超浅埋暗挖通道设计确定洞高时应考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2)超浅埋暗挖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施工过程中,在掌子面前约6.0m处,开始产生沉降;型钢拱架闭合后约10.0m处,地表沉降开始逐步趋于稳定.(3)超浅埋暗挖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施工过程中,以型钢拱架闭合前后为分界线,将地表沉降分为2阶段,第一阶段由掌子面开挖引起土层应力重分布及管棚变形引起,约占总沉降量57%~72%,第二阶段由型钢拱架变形、地基土沉降及覆土层进一步密实引起,约占总沉降量28%~43%.(4)左、右导洞施工过程中,中导洞及其上方土体经过多次扰动,造成中导洞上方沉降较大.应采取超前注浆加固、精心施工、回填注浆等措施减少沉降并降低塌方风险.(5)由于中导洞开挖过程中地面沉降增加量较小,且扰动后土体坍塌往往较为突然,故开挖时除关注地表沉降外,应加强对掌子面的观察以及拱顶沉降、洞内收敛等方面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陆建 《科技资讯》2013,(1):118-119
马其顿科佳水电站引水发电洞压力钢管,钢管直径Φ5 m,钢管长度385 m,钢管内壁防腐面积6044.5 m2。本文主要介绍了压力钢管在安装完毕,洞内比较潮湿的情况下整体防腐工艺,为今后同类型施工情况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6.
冯政 《太原科技》2015,(3):105-108
文中对隧道穿越既有公路交通涵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就下一步施工中洞内、洞外施工工艺及施工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隧道穿越既有高速公路交通涵段的施工控制技术,并提出了有效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隧道控制洞外横向贯通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控制时,洞外控制网设计和洞内导线控制网设计依据各自允许横向贯通误差分别设计,未将其作为整体考虑,导致洞内导线控制网设计精度要求偏高,增加了测量工作量,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工期的延误。通过分析洞外GPS控制测量验前横向贯通误差的估算公式及联系边中误差、点位误差取值原则,比较验前估算和验后计算公式,研究认为验前横向贯通误差估算公式属于简易型,所用参数取值偏保守,而验后横向贯通误差更准确,因此验前公式存在很大的偏差,不利于其使用,甚至失去了应用的价值,也影响洞外控制网的设计,并造成洞内控制网设计的浪费。为此,在理论研究和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隧道贯通洞外GPS控制测量横向贯通误差的验前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的更精密、更准确的验前公式,保证了验前估算公式与验后计算公式结果的基本一致,也使洞外GPS控制网的设计有了可靠的误差预计,设计精度与实测精度趋于统一,并使洞内导线控制网设计时,在保证质量和精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控制测量的工作量。最后由工程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此修正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深埋无中导洞连拱隧道取消了中导洞的施作,具有左右洞先后开挖且为零间距施工的工程特性,目前其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可循。基于普氏理论,将连拱隧道上部围岩荷载视为拱部基本松散荷载和附加松散荷载之和,考虑先行洞既有支护结构对后行洞基本松散荷载的抑制作用以及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基本松散荷载加剧影响,从而提出深埋条件下无中导洞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曼腊隧道现场监测断面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围岩岩性越差,后行洞开挖对先行洞基本松散荷载加剧影响越显著,而先行洞既有支护结构对后行洞基本松散荷载的约束作用越弱;2)先行洞支护结构相比于后行洞承担了较大的围岩荷载,且越靠近中隔墙一侧受力则越为不利;3)提出的计算方法和现场监测得到的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论证了所推导公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支护结构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探明洞穴CO_2变化的影响因素对石漠化地区地下环境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在降雨条件下,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石将军洞3个监测点的温度和CO_2浓度进行了每隔4 h一次的昼夜持续监测,分析降雨条件下石将军洞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洞外环境变化影响,降雨期间石将军洞洞外与洞内气温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出每日12∶00~18∶00时段气温偏高,0∶00~06∶00时段气温偏低,洞外气温均值高于洞内,洞外CO_2浓度均值低于洞内,气温与CO_2浓度变化幅度均大于洞内。降雨导致洞外CO_2浓度升高,洞内3个监测点CO_2的浓度表现出降雨后迅速降低,后续升高的变化特征。石将军洞上覆的地表石漠化效应促使岩层裂隙强烈发育,导致洞内快速响应洞外的环境变化;在降雨期间,石将军洞CO_2的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洞穴呼吸、土壤CO_2效应以及洞穴水脱气作用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横向分段施工预应力箱梁受拉区的湿接缝混凝土易于开裂,然而对此类结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观测表明,湿接缝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并未开裂。通过横向分段施工预应力箱梁两种类型的模型试验加载和对应的有限元分析比较,表明当外荷载作用时,横向分段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截面一定存在预应力的重分布作用,即作用在预制结构上的预应力对湿接缝处的混凝土拉应力有贡献,此处混凝土受力有异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且现有的有限元通用程序尚无法计算此应力重分布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