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成人的血常规检测分析,了解该地区人群的血细胞参数的水平及差异。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甘南州藏医院就诊的患者8260例,其中男性3426例,女性4834例,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比容(MCV)血细胞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异常及性别分组的差异。在血细胞参数中,男性及女性的WBC、RBC、Hb、HCT、MCV、MCH、MCHC、PLT检测平均值均在正常参考范围。男性的WBC、RBC、Hb、HCT、MCV、MCH、MCHC测定的平均值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PLT测定的平均值低于女性,无统计学意义。检测结果低于正常情况的统计分析中,男性的WBC、Hb、HCT、MCV、MCH、MCHC的异常检出率均低于女性,并且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RBC、PLT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检测结果高于正常情况的统计分析中,男性的WBC、RBC、Hb、HCT、MCV、MCH、MCHC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其中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PLT异常检出率低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甘南藏族自治州血细胞参数存在较高的异常率,男女之间有差异,反应甘南藏族自治州男女健康状况,可建立本地区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血常规检验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28名参加健康体检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PLT)8项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GB、HCT和PLT 5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和MCHC 3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静脉血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不易受气温和末梢循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全身血液真实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体检中心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70例体检正常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IMT厚度分为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3组,评估4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IMT内膜增厚56例,斑块形成64例,其中不稳定斑块34例,稳定斑块30例;健康对照组各血常规指标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MCV为(83.61±5.27)f 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85.83±6.91)f L),WBC,RBC,HCT,MPV,RDW及PL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内膜增厚组与斑块组WBC,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HCT,MPV,RDW,PLT均显著低于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WBC,HCT,MCV,RDW指标与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MPV,PLT均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发生改变,对脑梗死患者展开血常规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不同血液采集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接收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18例,且每例患者均分别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各1份,其中将118例静脉血样本作为静脉血组,将118例末梢血样本作为末梢血组。比较2组血常规检测结果。静脉血组WBC、MCH数值较末梢血组低(P0.05),RBC、Hb、HCT、PLT、MCHC及MCV数值较末梢血组高(P0.05);分析静脉血样本不同时间段检测结果发现,3h内检测与即刻检测比较,WBC、RBC、PLT与MXD数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6h后检测与即刻检测比较,WBC、RBC差异不大(P0.05),PLT数值有所下降(P0.05),MXD数值有所升高(P0.05)。临床上使用不同血液采集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其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相较于末梢血检测而言,静脉血检测结果准确率更高。因此,应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与此同时,血常规检测结果受采集后样本放置时间影响,故为避免误差,应在3h内完成血常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史国瑞 《甘肃科技》2022,(5):101-103
探究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将在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80例患者按照检验先后顺序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各90例。其中静脉血组采集肘静脉血进行检验,末梢血组采集指尖血检验。对比2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血液标本合格率、准确率。静脉血组患者WBC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组(P<0.05),RBC、Hct、Hb、PLT、MCHC、MCV、NRUT、BASON、EOS、LYMPHN、MONON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组(P<0.05)。静脉血组检验准确率、合格率分别为97.78%、97.78%均明显高于末梢血组87.79%、80.00%(P<0.05)。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取肘静脉血进行检验能够明显提高检验准确率、合格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静脉血细胞悬液放置时间对小鼠血常规测定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成年ICR小鼠、C57BL/6 J小鼠各20只,采集定量静脉血液加到定量血细胞分析用稀释液中混匀,制成静脉血细胞悬液,于0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6 h、8 h在MEK-6410C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采用微量血测定法测定血常规。结果 ICR小鼠和C57BL/6 J小鼠血常规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0 min相比,RBC在2 h、4 h、6 h和8 h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微量血测定法测定小鼠血常规时,尽可能在制成静脉血细胞悬液后即刻完成。RBC总数在1 h内测定,与RBC相关的HCT和MCV指标测定不宜超过30 min,PLT测定在2 h完成,与PLT相关的PCT和MPV测定应在1 h内,WBC总数及HGB含量较稳定,可在8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7.
观察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采集末梢血、静脉血两种不同血液样本的应用效果。研究对象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高台县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取48例,采集48例健康体检者末梢血、静脉血,统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不同时间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2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WBC、HGB三项指标不同时间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此项指标0h、1h、3h不同时间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检验结果明显降低(P0.05)。血常规检验采集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其测定结果更加优异,同时具有更为满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常规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收集61例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MM初诊患者血常规资料,观察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分布情况,分析血常规三系变化特点对MM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进一步行COX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患者血常规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61例患者中,Hb减少患者43例,WBC和PLT减少患者分别为36例和28例,未见到Hb和WBC升高患者;血常规三系组合变化情况,发现二系减少患者最多,约1/2,以WBC和PLT减少组合最多见,三系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8例;三系指标中Hb减低的患者较Hb正常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5),COX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b为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为MM患者常见症状,对于骨痛伴血常规异常,尤以Hb及PLT二系减低的患者需高度警惕MM可能,但对于仅表现为WBC减低或PLT升高等其他指标异常患者,仍需进一步行MM相关检查,以免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此外Hb是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MM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花花  周媛  赵丽 《甘肃科技》2022,38(2):123-125
文章探讨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在血液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9年3月—2020年6月接收的50例血液成分单采治疗患者,分析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做好血细胞分离单采术、白细胞分离单采术、血小板单采术,分析血常规指标在该采集前后的变化情况.在RBC、Hbg、WBC、PLT等血常规指标上,各指标在采集后的变化程度明显,对比有统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PLCε基因敲除小鼠纯合型(-/-)和野生型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选取成年PLCε基因敲除纯合型(-/-)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检测8项生理指标和11项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野生型(+/+)小鼠的WBC、RBC、HCT和MCH等4项生理指标,纯合型小鼠(-/-)的PLT指标,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野生型(+/+)的MCV和MCH指标高于纯合型(-/-)小鼠,差异显著(P0.05);野生型(+/+)小鼠的ALB、GLU和TC等3项生化指标,纯合型(-/-)小鼠ALP和TG等2项生化指标,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野生型(+/+)小鼠的TBIL指标低于纯合型(-/-)小鼠,差异显著(P0.05)。结论野生型雌雄之间有7项生理生化指标存在差异比纯合型3项差异指标多,野生型与纯合型之间有2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项血清生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与健康人群对比尘肺病患者血液常规项目数据的差异。通过对150例尘肺患者的血液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统计,和10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Ⅲ期尘肺病患者的Hb明显高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含量随尘肺级别的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尘肺病患者的WBC明显高于Ⅰ期、Ⅱ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尘肺病患者的RBC、Hb和WBC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Ⅰ期、Ⅱ期无明显差异,加强职业健康体检对尘肺病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期别增高,形成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12.
石菖蒲提取物对运动小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石菖蒲提取物对运动小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运动引起贫血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阳性对照组、石菖蒲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进行4周的游泳训练,最后一次力竭游泳后心脏取血,测定血液学指标.结果:石菖蒲组RBC、Hb、HCT均高于运动组(p<0.05),而MCV低于运动组(p<0.01);石菖蒲组小鼠游泳力竭时间明显长于运动组(p<0.01).结论:石菖蒲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并能有效地抑制运动引起的小鼠RBC、Hb、HCT和MCV等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性别的4周龄、8周龄C57BL/6-Kdrem1(h KDR)/NIFDC(以下简称hVEGFR2-KI)小鼠的血液参数进行测定,分析性别以及年龄对于该品系小鼠血液参数的影响。方法分别取20只4周龄、8周龄小鼠雌雄各半,采静脉血。用日本光电Mek7222血细胞分析仪测定hVEGFR2-KI小鼠的生理指标,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结果在所测得的生理生化指标中,4周龄的hVEGFR2-KI小鼠雌雄之间于血红蛋白浓度(HGB)、总蛋白(TP)、总胆固醇(CHO) 3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 <0. 05),在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4项指标上有极显著差异(P <0. 01)。8周龄的hVEGFR2-KI小鼠雌雄之间共有11项生理生化指标有极显著差异(P <0. 01),分别是RBC、HCT、HG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单核细胞百分率(MON%) 7项血液生理指标和CHO、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 4项血液生化指标;有5项具有显著差异(P <0. 05)的指标,包括淋巴细胞百分率(LYM%)、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TP、尿素(BUN)和磷(P)。不同周龄hVEGFR2-KI小鼠之间的差异分布更广,其中具有极显著差异(P <0. 01)的有RBC、HCT、MCH、HGB、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单核细胞百分率(MON%)、TP、CHO、白蛋白(ALB)、ALP、肌酐(CREA)、GLU、P共18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的为PLT、LYM%、NEU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TG共5项指标。结论本次研究测定了不同性别的4周龄、8周龄的hVEGFR2-KI小鼠的生理生化指标,为hVEGFR2-KI小鼠的应用以及正常血液参数标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犀角地黄汤对中暑小鼠的预防效果及血液指标变化的影响。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暑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干预组小鼠每天使用11.375 g/kg犀角地黄汤进行灌胃,连续用药5 d,对照组和中暑组小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最后一次灌胃后2 h进行中暑造模。将中暑组和干预组小鼠置于40℃的恒温环境中持续60 min,对照组小鼠置于室温环境中,对比各组小鼠的抗中暑效果,试验结束后,小鼠眼眶分别采集抗凝血用于血常规检测,取血清用于血清生化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中暑组小鼠的肛温显著升高(P <0.05),与中暑组相比,干预组小鼠肛温显著下降(P <0.05);与空白组相比,中暑组小鼠血液WBC、Gran#、Lymph#、Mon#、RBC、HGB、HCT、MCV、RDW、MPV、PDW水平显著升高(P <0.05),PLT、PCT水平显著下降(P <0.05),与中暑组相比,干预组小鼠血液WBC、Gran#、Lymph#、Mon#、RBC、HGB、HCT、MCV、MPV、PDW显著下降(P <0.05),PLT、PCT水平显著升高(P ...  相似文献   

15.
观察运动结合狭叶红景天素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等指标的影响.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称取甘肃地产狭叶红景天200 g,60%乙醇浸泡后萃取得红景天素,每隔3 d给实验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次红景天素,同时实验组大鼠进行30 d连续跑台运动,第32 d断头取血,测每只大鼠血糖、转氨酶、尿素氮和血常规指标.结果表明,运动结合红景天素对糖尿病大鼠的BUN,MCV,MCH,MCHC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ABG,GPT,RBC,HCT,HGB,RDW,PLT,WBC却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说明运动结合红景天素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等诸多血液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D大鼠静脉血样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数据的影响。方法 16只SD大鼠(200~220)g,雌雄各半,采静脉血经EDTA-K2抗凝,置室温(18~25℃),分别于0 min,30 min,1 h,2 h,4 h,8 h,24 h和48 h用MEK-6318K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比较不同保存时间对同一静脉血样本血细胞及PLT的影响。结果雌雄SD大鼠血常规数据变化趋势一致,HCT在48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在24 h、48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W 24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各时间段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30 min、1 h、2 h、4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时间段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YM%48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D%24 h、48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N%24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N%48 h和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大鼠静脉血在常温条件下放置,血常规最好在30 min以后,24 h以内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血储容器的选择对血液乙醇含量准确测试有重要影响,为真实测定酒驾人员血液乙醇含量,减少因存储容器不佳而造成测试结果的偏离,筛选最佳的血储容器供基层交管部门推广使用。方法选取5种真空采血抗凝管,饮酒100 m L后30 min抽取人体静脉鲜血,于4~8℃冰箱冷藏保存,按0、3 d、7 d、14 d、21 d、28 d后用GC法测试血液乙醇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初筛。之后,选取其中含量检测结果准确性较好的抗凝管,采取酒后人体静脉鲜血后,于-20℃下冰柜保存,按0、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及49 d后GC法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初筛EDTA-K2采血管、枸橼酸钠(1∶9)采血管、肝素钠采血管等3种采血管的血液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氟化钠-草酸钾采血管和枸橼酸钠(1∶4)采血管要好。-20℃下冰柜保存结果显示EDTA-K2采血管的血液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枸橼酸钠(1∶9)采血管、肝素钠采血管均要好。其中,枸橼酸钠(1∶9)采血管、肝素钠采血管在35 d后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而EDTA-K2采血管在49 d后结果与初测含量几乎不变(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EDTA-K2采血管为酒驾最佳血储容器,氟化钠-草酸钾采血管和枸橼酸钠(1∶4)采血管不宜作为血储容器。  相似文献   

18.
用血常规法检测82例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血象。实验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的平均值各为634万/mm~3、0.70万/mm~3、12.9g/100ml,嗜中性粒细胞(NG)为64.18%,淋巴细胞为31.45%;并且上述指标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物腹泻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i-STAT血气分析仪,测定了15例腹泻犊牛血液pH、Hb、TCO2、PCO2、PO2、HCO3-、SO2、BEecf、HcT、血液细胞的MCH、MCHC、RDW、WBC、LYM、MID、GRN、RBC、HGB、HcT、MCV和电解质Na+、K+指标.结果:腹泻犊牛的PCO2、HcT、SO2、MCHC、HGB、WBC(P<0.01)、MID(P<0.01)、HcT、MCV显著高于健康牛;而MCH、GRN、RBC也都低于健康奶牛.结论:犊牛腹泻时其血液细胞成分和血气指标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孟沙沙  王剑 《科技信息》2008,10(9):114-115
采集甘南藏族自治州10头尕里巴犊牛血液,运用血球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红细胞(RBC)4.74±2.73,白细胞(WBC)31.3±26.5,血红蛋白(HGB)100.5±63.5,红细胞比容(HCT)27.85±14.2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58.8±8.8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0.25±4.5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30±59,红细胞宽度(PDW)24.65±6.85,血小板计数(PLT)409±308,淋巴细胞比率(LYM)14.75±12.45,单核细胞百分比(MID)8.9±8.1,粒细胞百分比(GRN)9.5±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