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使得我国山区道路沿线的山地灾害广泛发育,5.12汶川地震诱发的生山地灾害使得山区道路沿线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两年多时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其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其中震后崩塌滑坡主要以小型的堆积层崩滑为主,且分布范围广,而震后的泥石流则表现为规模大、频发性、群发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保证山区道路的畅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威胁道路的次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防治,提出了震后山区道路灾害防治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实际考察,对1994年商洛地区发生的大面积暴雨泥石流的类型、分布、形成条件,以及典型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进行了计算。认为泥石流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只有恢复生态环境,加强防治措施,才能减轻泥石流灾害损失,促进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小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自然灾害,传统的泥石流防治多注重岩土工程措施轻生态工程措施,而生态工程防治泥石流的关键是对流域进行系统科学的生态功能分区.基于此,选择泥石流多发区云南东川阿旺小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为基础,采用图形叠置法和主导标志法,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制图输出功能对该流域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以实现既防治泥石流灾害又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结合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泥石流灾害特征以及防治工程的可操作性,将流域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9个二级生态功能小区,分析了每个小区的生态功能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对策和重点治理对象.  相似文献   

4.
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段,是我国地质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泥石流灾害频发,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小秦岭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岩土体性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归纳出9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小秦岭地区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小秦岭地区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受我国地形特征的影响,我国的泥石流现象比较多,每年的泥石流灾害的发展,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本文提出了几种常见的泥石流防治措施,为我国的泥石流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老帽山区是山地灾害严重区、频发区,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灾害区的泥石流灾害诱发因素进行权重分析,认为暴雨是触发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以南岔河流域泥石流沟为例,评价其危险度,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对辽南泥石流其他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中。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文章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旨在为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山区泥石流特点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杨科  李楠  何琼 《科技信息》2013,(25):498-499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0%,泥石流十分发育,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泥石流灾害防治需求迫切。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提前预测和防治泥石流的发生,对于合理组织山区泥石流的治理和下游人民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我国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为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侯燕军 《甘肃科技》2010,26(21):55-57
甘肃省陇南市是我国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地之一,是甘肃省泥石流分布密度最大,暴发频率较大的地区。武都区为陇南市行政中心,位于北山各泥石流沟沟口,直接受到北山诸沟泥石流灾害威胁。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各沟发生小型滑坡、崩塌,岩土体松散,水土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山泥石流灾害,对武都城区构成严重威胁。文章分析了武都区北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根据泥石流危害特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陕西省洋县毕机沟暴发的特大型泥石流灾害进行现场调查走访,从毕机沟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泥石流堆积体分布的分区特点、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通过对形成泥石流灾害的各影响因素进行逐一调查、评分、求和,运用判断泥石流易发性的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法和泥石流容重与数量化评分关系法对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这2种定量方法评价结果十分接近,同时,采用单沟泥石流公式预测了再次发生泥石流时堆积最大危险范围和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因地质、气候、人为对环境的破坏等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现象层出不穷,其中以泥石流灾害对人类威胁较为严重,泥石流有频发、影响因素多、造成危害大等特点,对其治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且较为成熟,而对其防治设计前期的工作思路上仍缺少各环节的衔接。该文以云南地区一处危害较大泥石流灾害区为例,从前期准备、判别、现场实地踏勘、设计方案比选等步骤一一阐述各步骤之间的协调,从而捋顺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后期玉树重建建设过程中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治理,对典型泥石流灾害区域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泥石流多为小型中易发,补给方式为沟底再搬运,且因侵蚀方式不同,分为沟岸坍塌堆积和人类采石砂料形成废石堆积,堆积厚度均小于1.5 m,岩性多为含砾碎石、粗砂粉砂类亚砂土层。根据泥石流特征和威胁对象,将泥石流危害程度划分为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3个区。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泥石流的发生进行地质预测,并提出了"以拦挡+排导并重、生物工程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具有灾害成灾率高、灾害成因复杂、影响面广、破坏强度大等特点,对公路交通运输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必须根据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等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泥石流成为盆地内地质灾害主要灾种。为系统地总结分析研究该灾种,通过充分收集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已实施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总结出了该地区泥石流特征,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并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进行了论述评价。泥石流类型以粘性泥石流为主,水石流次之,规模为中小型,易发程度为低-中等易发。形成机理主要受地形地貌、物源条件、水动力条件、植被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因素控制。在泥石流沟中、上游采取拦挡坝稳拦固体物质和下游采取排导渠保畅等是工程治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众多风景名胜区位于小流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非常发育的山区,泥石流灾害对景观资源和游人的生命安全有极大威胁。在分析新疆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的泥石流灾害特点、总结前人泥石流防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河流生态景观修复的理念,综合利用地质灾害遗迹景观资源,提出风景区泥石流灾害源区以保护自然生态景观为目的的生态景观修复对策,泥石流灾害区以防治工程防护泥石流手段和泥石流下游区以人工景观干预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综合治理模式,使风景区中的泥石流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并与景区景观资源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很广,但泥石流灾害严重的集中地区,都有相当显著的规律性。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内因,是一个长期较稳定的地质作用过程,但是泥石流产生的规模、次数、活跃程度又受到当地周围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这是泥石流产生的外因。在了解了泥石流的特点——常发性、突发性、群发性、同发性、转发性后可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防御,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通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概念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阐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位于秦岭山地的陕西佛坪县城为研究对象,对其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状况进行研究。研究采用地质灾害防治方法,通过野外考察,即对各条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运动和致灾方式等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室内分析整理,提出防治措施。认为在实施中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运动规律,致灾方式等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并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改变生态环境,控制泥石流发展。防治中应以工程防治为主,进而达到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应在泥石流沟的形成区采取拦档措施,堆积区采用排泄措施,即上栏下排的工程治理,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兰州东部地区是滑坡、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本地区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以及防治现状的概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防治对策,并从宏观方面提出和探讨了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姜振盈  王暄 《巴州科技》2005,(3):28-31,27
近年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泥石流灾害的治理刻不容缓。根据巴州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泥石流灾害的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结合甘肃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实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泥石流易发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5条典型泥石流沟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工程实例表明,所建模型不仅反映了泥石流灾害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且体现了泥石流易发性评价过程中的层次性和全面性;该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了泥石流的易发性状况,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评价结果与实际调研情况较吻合;所建模型为舟曲其它地区泥石流灾害的评价和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