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政治、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探索构造"Ukish"一词的必要性;从形态学中构词法的角度探索构造"Ukish"一词的可行性。"Ukish"一词的构造将加强北爱尔兰人、苏格兰人、英格兰人、威尔士人对英国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英国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2.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殖民文学的发轫之作.它不仅生动讲述了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族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从语言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星期五"进行了文化改造,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本文从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出发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这为我们重读经典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殖民者的文化统治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3.
“X客”词族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研究者们从各方面对“x客”展开了探究。当前.“x客”词族处于发展之中,“x客”的构造、功能、形成原因、”一客”的类后缀身份、模因论等都有一定的讨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是存在于语言世界的普遍规律,理应为语言学界所关注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说"上"与"下"应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上"即有"下".但语言在受语言内部调节系统制约的同时,也受到语言外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上"的构词能力远大于"下"."上"和"下"构成的词和短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语义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导致对称破缺的因素.主要以"上"下"构成的各类词和词组为例,用归纳法描写、分析其对称与不对称性.旨在以显性对称与不对称的实例为依据,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规律,科学地预测其演变方向,研究开发潜性对称与不对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佳玮 《世界博览》2013,(13):84-84
法语没有"早餐"一词,代之以"迷你午餐"。嘲笑英国饮食,在欧洲是桩安全娱乐: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人天天以此开涮,连英国人都常自嘲。但万事都非尽负面,英国人到底还有英式早餐撑场。法国人常爱说:都是他们自己不重视早餐——法语没有"早餐"一词,代之以"迷你午餐"——才让英国人捡了便  相似文献   

6.
从<论语>中与"人"相连的词"爱"、"事"、"诲"等以及与"民"相连的词"教"、"由"、"使"等这一角度出发,得出"人"与"民"为不同阶级代名词的词语,进而论证"人"的内涵及对"人"所实施的教育的阶级性,"有教无类"也并非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7.
说"通杀"     
"通杀"是一个新兴词语,正在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影响着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对"通杀"一词的意义、用法作了剖析,对新词语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语言的规范问题谈了有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词汇化和历时的角度对汉语离合词中"生x的气"等相关格式的产生与来源进行动态考察,分析"生气"、"帮忙"、"上当"、"随便"、"捣乱"、"吃醋"等一系列词的成词和"生X的气"等相关格式的产生过程,用话料事实指出"生X的气"等格式产生的来源基础是"吃X的醋"格式,并在理论上探讨此类新的语言格式演变产生的动因和机制,认为是这类"离合词"在词汇化与去词汇化的两种演变过程中,汉语整合造词造句和类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学习"一词是"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在汉语中,使用的概率非常高.但是真正正确理解"学习"一词的含义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只把"学习"的台义简单地误认为是"学",而忽略了"习"字,或者把"习"字误认为只是复习、温习等含义.认为只有读书、听讲、做作业才是"学习",把"学习"的含义理解的非常狭隘.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阐述"习"字的真正含义,进而阐述"学习"一词的真正含义,以纠正在学习和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0.
西文"知识分子"一词有俄文"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法文"intellectuel"与英文"intellectual"三大词源。国内大众话语、工具书与学术界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存在的"有较高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与"社会批判者"之间分歧的根源,从词源上来看,源于"知识分子=知识 分子"与把"intellectual"理解为"manofknowledge"(知识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殖民扩张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西洋歌剧开始大量进人中国,一种新型的音乐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歌剧"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新型音乐艺术和新名词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对中国歌剧诞生的自我"身份"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6个方面对出版物中描述符号、层次等“大小”先后顺序关系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每一位编辑工作者在审、编、校的过程中都要认真对待并遵循“大小”关系,尽量做到“大小”使用合理,顺序恰当.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的核心话语,老子通过"道""天地"与"人"的比较来完成对人类社会政治的建议与批判。老子在《道德经》里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在层次上极为清晰的三种秩序与价值,在它们之间互相的张力之中实现了某种平衡,从而游刃有余地出入其间,体现出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两课”课堂是向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而且要使学生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小提琴教学与演奏中,生理机能及演奏心理中的"动"与"静"之间的表现及辩证关系,作初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齐”和“斋”在古代曾通用,二者的关系是:“斋”是古“齐”的一个引申义的分化字,是“齐”字加“示”旁专表“洁戒”等义的一个后起的会意兼形声字,“斋”字中的偏旁“齐”表音兼表义。在“斋”字出现之前,“戒洁”等义是用“齐”的,出现之后与“齐”同用了一段时间,大概在汉以后,基本不再用“齐”表“洁戒”义,而用“斋”字。  相似文献   

18.
汉赋从汉初的骚体赋、杂赋发展为汉大赋,在这个过程中,游说之辞是汉赋文体扩张的主要途径,汉赋从游说之辞吸取其细节刻画、铺张排比、主要是寓言辩难的情节结构等表现方式,形成了汉大赋的主要体裁特征,直接促进了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做"与"作"病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与“作”二字在报刊等文章中经常出现互用,该用“做”的地方用了“作”,该用“作”的地方用了“做”。其实“做”与“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20.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解读教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教育领域却激起了波澜,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些概念仍然是模糊的,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需要从"何为教育叙事研究"等五方面对这一概念做全面的阐述和反思,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这一新兴研究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