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对充气锚杆的变形特性、承载特性及破坏形态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充气锚杆的一些力学规律:(1)充气压力越大,橡胶膜膨胀体体积就越大,膨胀体大致呈圆柱状。分析充气锚杆受力时,可将扩大头近似为等效圆柱体。向充气锚杆中高压注浆,能够有效地控制膨胀体的体积与形状,并为充气锚杆承载力的估算提供方便。(2)端部阻力与侧向阻力是充气锚杆扩大头极限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可用圆孔扩张理论更好地计算充气锚杆的端部阻力。(3)就充气锚杆的失效形态而言,多囊式充气锚杆与单囊充气锚杆相比,多囊式充气锚杆不会发生锚杆断裂破坏,因此,在实际砂土地基处理中,应优先选用多囊式充气锚杆。  相似文献   

2.
根据无锡地铁原状土样的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合Bingham模型和Kelvin模型构建蠕变本构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土体蠕变参数,将此蠕变本构方程和弹塑性理论相结合推导出可以考虑时间因素的隧道周边地层特征曲线方程,给出求解隧道周边变形和支护力随时间变化的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结合无锡地铁1号线工程实例,分析管片支护力与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考虑蠕变后随着时间的增加,相同支护力下会发生更大的变形,而限定某一变形需要更大的支护力;土体蠕变对管片支护力与洞周变形的影响还与管片的刚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析了人防洞卸荷压力拱存在的条件及其承载力的大小,给出了人防洞荷载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建筑地基中人防洞的几种加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某一住宅楼为例,介绍了用粉体喷射深层搅拌桩加固软土,形成复合地基的工程设计、计算方法.对加固后地基的检测表明,用设计合理的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是可行的,安全的.和用刚性桩处理软土地基的造价相比较,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又是经济的.因此,该方法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对粉喷桩这类复合地基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荷载传递传递模型,还是与其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设计中所用的一些系数随机性较大,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都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胡晓朋 《科技信息》2009,(15):263-263,198
论述软土地基的加固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加固软土地基的方法,介绍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广为分布的高含水量软土的地基处理问题是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其关键问题有三:①地基处理措施的选择基本处于经验直觉阶段;②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③工后沉降的预测急需给出可行的方法.在现场施工中也有人进行过对比探索,西安公路交...  相似文献   

8.
以南玉高速铁路跨黎湛特大桥132号墩桩基建设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岩溶地基加固前后高速铁路桥梁超长桩基承载特性.结果表明:无填充和部分填充岩溶地基中桩基荷载-沉降曲线呈陡降型,全填充地基中桩基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地基加固能显著提高桥梁桩基的极限承载力,且素混凝土填充方案效果最佳;如填充溶洞数量条件受限时,应优先填充上层溶洞.岩溶空洞高度对于桩基承载力影响较大,随着高度从4 m依次增加到12 m,桩基承载力降低约25%.串珠状溶洞较易在地基中形成拱效应,进而影响桩基受力.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区高速铁路桥梁超长桩基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土工织物在软基中的受力过程,详细阐述了其加固软基的作用机理,并简单介绍了软土稳定分析的荷兰法和瑞典法.以具体工程为依托,观察土工织物拉力的分布特点、竖直沉降情况以及各单元的侧向位移值,进一步证实了其加筋机理,且充分说明了土工织物能够减小软基的竖直沉降和侧向位移,是一种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郝强 《中国西部科技》2004,(8):61-61,33
本文详细介绍了水泥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特点及具体的施工方法,提出了在盐渍土地区粉喷桩加固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取内陆深厚软土地区桩筏基础复合地基承载特性,通过几何相似比为1∶10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试验中对基础的沉降、土压力、筏板内力及桩顶反力等数据进行采集,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内陆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不同筏板厚度的承载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桩筏基础的沉降分为3个阶段: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破坏阶段;加大筏板厚度对于筏板相对刚度具有较大影响,筏板相对刚度处于刚性状态时加大筏板厚度能有效降低总体沉降,并减少差异沉降;加大筏板厚度后,筏板和板下土体更多地承担了荷载;板下地基反力呈现四周大、中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振冲碎石桩设计方法、施工工艺以及工程质量控制等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振冲碎石桩在京珠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加固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根据软土地层桥梁群桩基础的沉降特性,推导该地质环境下群桩模型试验相似法则,自行设计带承台群桩基础的室内模型并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桩身范围内,附加应力随深度衰减,在分布形式上,附加应力分布形式可近似为三角形;同时,桩侧土体的竖向应力随着桩顶沉降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在接近极限荷载产生较大沉降时也没有表现出明显收敛的现象;群桩在施加荷载时(不同施工阶段),桩周上部分土中产生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随着时间逐渐消散,即土体的固结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群桩的荷载与沉降关系明显呈现非线性特性,其P-S曲线大致可以划分为线性阶段、屈服阶段和整体破坏阶段3个阶段;且通过试验可知卸载后,各群桩位移回弹很小,经外荷载作用后,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因而群桩沉降应作为桩基础设计控制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筒型基础在淤泥土地基中要实现较高的承载能力,需对筒内淤泥土进行加固处理.通过负压法及负压电渗加固法对300mm和600mm筒径的筒型基础模型进行加固试验,结果显示在对地基仅采用抽负压处理时,筒径尺寸的变化对于土体最终处理效果基本没有影响,而相比于单一的负压加固法,负压电渗加固法对筒型基础的加固效果更为有效,尤其筒径越大电渗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分析发现负压电渗加固法存在一个有效时间点,通电时间控制在有效时间点附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地基处理效果,避免过多的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   

15.
以2个Maxwell并联的四元件模型为基础,利用波尔兹曼叠加原理建立纱线应力松弛变化过程的理论方程,并分别对竹浆紧密纺、赛络纺和喷气涡流纺(MVS)纱线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基于应力松弛理论模型,利用非线性回归拟合法求得纱线应力松弛的回归方程,分析了3种不同结构竹浆纱线的应力松弛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所用模型可以预测不同结构竹浆纱线的松弛性能.在消耗各纱线断裂伸长30%形变的情况下,竹浆紧密纱应力松弛现象最严重,赛络纱次之,喷气涡流纱最小.  相似文献   

16.
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都会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给建筑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以某不均匀高层建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建筑所经历的两次基础加固过程,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两次加固的效果,并预测了未来两年的沉降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地层不均匀、地基土固结沉降增大桩基负摩阻力是造成本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本项目上部结构施工完成三年后超孔隙水压力才基本消散;基础加固中基桩应选择合理的持力层,如桩长较短,即使桩数多,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基础加固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由于加固桩体施工对土体有一定扰动,故沉降不会立刻停止,而是在扰动停止后趋于稳定;沉降缝对于控制大规模不均匀沉降意义重大,设计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软土地区上锚下撑船闸闸室变形较大的缺陷,通过对典型实例的有限元分析,并借鉴建筑基坑相关经验,研究了影响软土地区上锚下撑船闸闸室墙水平位移的设计因素和施工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被动土体加固,增大墙体刚度等方法可控制闸室墙变形。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南京西水关箱涵的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基坑进行三维动态模拟,结合施工工况,预测深厚软土地基上围护结构的变形。将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和措施,确保围护结构安全和稳定。通过对渗水事故的分析,指出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部分不合理性,采取对围护结构进行小导管预注浆的措施,从而达到对土体进行固化,同时起到止水的效果,降低基坑渗水事故发生的概率。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掌握并控制基坑土体的位移变形规律在其设计与施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场监测及室内模型试验是研究这一规律的重要途径.采用改制的读数坐标显微镜,跟踪监测埋设于土体中各测点在不同试验工况下的位移演化轨迹,实现了对基坑工程不同施工工况下土体变形规律的试验模拟,得出了不同阶段基坑土体位移场的演化规律及破坏形态,为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时周围土体及支护结构的变形与稳定受时间、空间效应影响显著。为研究时空效应对基坑地表沉降、基坑外潜水水位、砼支撑轴力及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的影响,以上海陶家宅块地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各个监测项目的变形特性。数据分析表明:地表沉降的最大值位于围护墙后约基坑挖深距离处,1~2倍挖深范围内沉降呈递减趋势;坑角位置处内支撑轴力小于基坑中部,支撑轴力在基坑开挖阶段增速较大,在垫层施工完毕,底板发挥作用后趋于稳定;当基坑开挖深度约为围护桩长1/2时,围护桩深层最大侧向位移出现在自然地面±0.00以下,开挖面以上(0.73~0.82)H范围内;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完成至底板浇筑阶段,土体的蠕变是导致基坑变形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坑周地表沉降及基坑不同位置处围护结构侧移提出合理的预测公式,有效地对基坑变形进行动态控制以实现信息化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