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用学的角度阐述了日语中拒绝言语行为因语境的不同,或说话人亲疏关系,熟悉程度以及说话人对对方的印象,当时的心情,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分析了日本人经常采用“道歉+理由”, “感谢+理由”,中途停止句,模糊型,搪塞型等策略来进行拒绝。并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亚敏 《科技信息》2010,(5):184-184,174
授受表现是日语中独特而复杂、细腻而微妙的语法现象,它反映出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思维方式又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正是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外意识”、“上下意识”、“恩惠意识”制约着语言行为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日语授受表现。  相似文献   

3.
以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为资料,探讨汉日母语者在进行请求行为时的异同点,得出以下结论:在请求行为的方式上,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日语母语者较多使用间接请求或含蓄请求。而当与对方的社会关系属于明显的上下级时,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都避免直接请求,显示出类似的使用倾向。在请求行为中所使用的前置语列方面,日语母语者较多使用"道歉型"前置语列,而汉语母语者则较多使用"顾及周围型"前置语列,并根据与对方的社会关系使用不同的前置语列。  相似文献   

4.
委婉表达方式是日语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日本人的日常语言交际中被广泛使用。委婉表达方式是形式上表意含糊不清,实际上却寓有言外之意和微妙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本文对用于请求和拒绝---日语委婉表达方式的主要使用场合--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并试分析使用这一表达方式的语言心理。  相似文献   

5.
反语(irony)在修辞学、文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本文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立场,从理解的角度,对日语交际中的反语的认知、理解情况进行研究。反语的表现特征,是内含的意思经常是贬义。这种特征为我们在用日语和日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识别反语发话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反语发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话内容论及听话人以及另外其他人;一种是不指向他人而指向发话人本身。具体模式主要有表现否定态度,显示权力与地位,缓解紧张气氛,保全面子,以及幽默自嘲等这几种形式。掌握了这些情况,对日语学习及理解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刘雨茜 《科技资讯》2022,(9):165-168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的使用,即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面对与日俱增的交际需要,作为常见的礼貌用语之一,道歉语的学习在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将对汉语口语教材《博雅汉语》及中日生活类电影中出现的道歉语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通过对中日道歉语定义及功能进行比较的方式对日本留学生的道歉语教学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减少日本留学生因语言相似性、表达方式及文化差异等原因产生的道歉语学习偏误。  相似文献   

7.
从比较美国和日本两种文化入手,分析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对英语和日语语言特征形成的影响。从代词的使用,对清晰/模糊表达的期待,非言语交际的使用三个方面比较了英语和日语在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制约性。对语言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冲突作出解释,并提示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须注意文化的理解与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拒绝”是让人不愿接受的和威胁面子的行为,但又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汉语拒绝语表达在词语、语句层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更在语用策略上受到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制约。这种特殊性直接导致留学生在汉语拒绝语习得和使用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误。本文对这些偏误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拒绝语及其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日语授受表现中的恩惠意识与文化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授受表现是日语中一种比较特殊而又重要的语法现象,日语“授受表现”除了表示物的“交付与接受”这层意识外,还集中体现了日本人所特有的恩惠意识。日语中恩惠意识有其相应的化原则,使用授受表现进行言语交际时必须遵循这项原则。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在会话过程中避免用“死”这个字眼都是两种语言表达的礼貌说法.但是,在汉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死”字来表示某件事状态程度之高.比如“烦死了”“气死了”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情程度之高的典型表现.但是,在日语中却不这么表达,相反,日本人还会因为中国人使用了“死”字的表达方式而感到不解.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比喻表现,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比喻意义时避免出现摩擦.  相似文献   

11.
劝诱使一种交流方法,跟是一种交流学问。日中两国在劝诱的发话,劝诱的具体表达方式,使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是因为两国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着差异,还因为在各自归属的团体中,固有的交流方式不同。日本人在发起劝诱时倾向使用"话题提示"其次是"开场白"第三是"关怀体贴"。而中国人的习惯是"开场白"其次是"话题提示"最后是"关怀体贴。赠送礼物时所说的「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日中两国也不尽相同。请客吃饭时的发话,付款,两国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在具体场合对劝诱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日语副词“やっぱり”在语法意义上有顺接和逆接作用。其顺接规律有应答功能,逆接规律能修正发话内容。在日本人的对话中,出现频率极高的“やっぱり”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性情特点以及语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どうも”一词在日语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日语日常用语的“润滑油”,不仅具有超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蕴含。本文主要从日本人的禅宗思想中“以心传心”这一文化视角来探讨“どうも”之类的词语在日语语言交际中“如鱼得水,顺风行船”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徐凤 《科技信息》2007,(20):212-213
“どぅひ”一词在日语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日语日常用语的“润滑油”,不仅具有超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蕴含。本文主要从日本人的禅宗思想中“以心传心”这一文化视角来探讨“どぅひ”之类的词语在日语语言交际中“如鱼得水,顺风行船”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闫丽艳 《科技信息》2010,(35):J0296-J0297
暧昧表现是日语的显著特征之一。暧昧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在拒绝时候运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日本人一听就知道是拒绝,外国人往往会不知所云。了解、掌握日语暧昧的表达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仝艳丽 《科技信息》2010,(34):168-169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的承载体。要掌握一门语言,理解其背后潜在的文化必不可少。日语是日本这一国家的民族语言,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文化,要真正掌握日语,必须认真理解日本文化。在当今中国的日语教育领域存在一种倾向,即日语教学以精读课为中心,重视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忽视语言背后日本文化的传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视日语教学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导入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辛峰 《科技咨询导报》2009,(17):215-215
毕业后有幸继续从事日语教学工作,并连续2年在日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国家的留学生,在使用日语时都有本民族的语言痕迹,中国的留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常常闹出笑话,为了更好的使用日语,我就常用的形式体言(形式体言又称形式名词,这是一种不具有或极少具有实际意义、主要起语法作用的体言。)简单的议论一下,不足之处,望见谅。  相似文献   

18.
鄢璐 《科技信息》2007,(15):107-108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言语行为又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动机是礼貌的表达所要说的话,尤其是命令,拒绝,批评和暗示之类的话语。日语是间接言语行为高度发达的语言,研究间接言语行为主要是探讨婉转的表达方式,研究言外之意。本文紧密结合语境,考察了有“万能语”之称的“どうも”一词背后省略的言外之意,以及利用接续助词实现的省略句所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本文从句式角度,紧密结合具体的语境,探讨了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与省略句的关系及其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9.
刘维妮 《科技信息》2009,(10):125-125
本研究调查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请求”言语行为的习得特征。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对三组受试者进行了横向研究比较。通过借鉴Blum-Kulka等人在CCSARP项目中使用的“请求”分析框架,建立了本文数据分析框架,主要分析了请求策略、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和社交语用能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杨文惠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2):64-65,70
汉语的“是”、“对”,日语的"はぃ"、“そ ぅ”等在会话中可以重叠使用,我们把它们称为叠音附和词。它们在会话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析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迁移有时会造成言语行为的失败;人们会因谈话对象的不同或发话人态度、语气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用功能,如果无视语境的存在,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败。本文将探讨两者的语用迁移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