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出发,讨论亚里士多德关于“是”和“一”不是“本体”的论证过程。“本体”是“是”的首要意义,而“是”作为普遍事物,它不是“本体”。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更清楚地显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或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中的“是”和“本体”的关系。“是”不是“本体”的论证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和“本体”关系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所要解决的最艰难和最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下哲学对话的进行,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逐渐成为领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命运性契机。"此在"的绽出之生存堪为打开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钥匙。在此开启中,"实践本体论"获得了敞开自身的历史机缘。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原初基础,实践之"活动……出来"的品格,即它对现存感性世界和"现实的个人"的开启和塑造,成为理解"实践本体论"的突破口。自此切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才是可以理解的。当下,"实践本体论"需要的不是被超越,而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因为只要实践的生成性品格尚未完成,"实践本体论"就没有被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任何一次大的历史变动,反映在文学上,人道主义都无可置疑地成为其大纛。并从世界文化发展上,且主要是从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时期文学运动的发展态势上给予了深刻论证  相似文献   

4.
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结,一直以其不在场的在场性作为“生”的意义被敞开着。无论是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死亡都具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中,死亡具有相似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是“以道观死”面向“道”,海德格尔的死亡是“向死而在”面向“生”。  相似文献   

5.
第七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认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较少”,面临着“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问题,面临着整体上的理论创新问题。基于这一考虑,我们着意推出的,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范式,即人类学哲学范式(不同于西方已有的“哲学人类学”)。云南省在这一范武的研究上已有一定的基础:2008年,苗启明研究员的专题论文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构建管窥》出版。同年,以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许鲁洲教授为课题组负责人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研究”获准立项,这对推动这一研究深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里刊发的系列笔谈文章,都是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也许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新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19世纪,鼎盛于20世纪,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它如何能够与当代的世界历史发展相结合而进一步发展呢?即如何能够具有当代的时代性呢?对此,我们提出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唯物主义或人类学哲学这一新的理解范式.[1]有的同志问:这一新的理解范式何以可能?对此,我们提出马克思的一付重担、两大问题域的隐喻,来理解这一新的哲学范式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一条追问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的道路,林中空地作为规定是海德格尔思想、特别是中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语词。林中空地作为一个喻像,是那古之又古之地的命名,是自行建立开端之开端。但林中空地绝非一纯粹的敞开领域,而是敞开和遮蔽斗争的本源之地,且本性化为自行遮蔽。正因为如此,真理的本性就是原始争端,真理就是非真理。同样因为此,形而上学的历史作为存在遗忘的历史注定如命运般发生。  相似文献   

8.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物质财富已然富足,但社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全,人也没有达到自我支配的自由,而是屈从于一种匿名权威。埃里希·弗洛姆的"不从"理念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中人的异化状态的抗议,但理论的人道主义性质,注定了抗议的呼声难以使荒野转变成良田。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基于人的自然性,运用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形成其完整独特的人性理论。他先从人性的“自然欲望公理”推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再由人的“自然理性公理”归结出的自我保全原则,导出人们为了摆脱这一自然状态而付诸理性发现的自然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人的本质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作了较系统的阐发,既回答了“总和”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又剖析了作为具体的“人”的特殊的活跃本质。文章还结合实际探讨了科学地理解人的本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什么”之谜一直是中外哲学家们求索的基本问题之一。马克思哲学诞生之前的旧哲学对之也不乏真知灼见 ,却始终未抓住人的根本。马克思实践哲学所阐明的科学实践观为我们把握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笔者认为 ,只有用实践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 ,合理地阐释人之为人的终级根据 ;人的形成不仅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 ,更是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同构而互定的过程 ;人的独特生命气质就是自由自觉活动即实践。因此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曲靖师专学报》2011,(5):F0002-F0002,F0003
一、课题项目情况(一)项目与项目预期研究计划本项目为2008年自选项目“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批号:08XZX001)。项目负责人许鲁洲,课题组成员有:苗启明、陈燕、丁晓东、高树群、翁旭红、吕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费孝通"江村研究"历程的回顾,认为江村研究有着跨越"文野之别"的理论及指导现实的实践意义,因此系统地把江村研究深入推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文学终结时代”,不同于过去.时下,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工作者正在积极规避传统“伦理价值”批评范式,以文化批评、生态批评、图像理论为主要载体,通过现代“文化人类学知识建构”,开阔批评视野、拓展批评深度,增强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田野工作之所以成为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标识,缘于两者意趣之共通于活的状态。它具体表现在,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所携带的重复与灵动,与文化蕴含的强制性与超越性相呼应,使探究日常生活的田野工作为人类学研究提供着活素材;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者的活态训练场,在关系性力量的生成与磨砺中,给人类学者注入感悟异文化的勇气和智慧,人类学者便有能力在对文化的实证研究中,承担起其人型文化翻译器的职责,从而实现对学术共同体的塑造;最后,田野工作有助于面向当代中国文化事项,为促进平等对话提供经验基础,并实现具有中国文化蕴含的表达,谋求人类学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发掘的图像资料与古文献的相关记载出发,探讨轩辕帝与有熊氏的关联:一方面检讨远古"熊图腾"的成因,说明文学与人类学的多元视角和知识视野对追寻远古失落之文化记忆的作用,并昭示其融入国学谱系后的效应,尤其是在"释古"方法上的推动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试图经由中国古代的例子,探讨人类学中国话语之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理论的彻底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教育功能的思想前提。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解释模式的反思,将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性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引进黑格尔哲学的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彻底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李琳 《科技信息》2009,(20):132-133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促使了20世纪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语言哲学的关键所在。本文详细而重点地解析了维特根斯坦解释哲学中的“语言游戏”概念,折射出了一个与现代解释哲学不同视角的阐释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