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变化环境下洪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概括了洪湖湿地所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江湖(河)关系变化,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分析了变化环境对洪湖湿地的影响及洪湖湿地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洪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出了相应恢复对策和建议,以便能够为洪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2.
通过经棚地区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等的综合分析,论证了经棚古湖的存在;探索了经棚古湖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揭示了经棚古湖与西拉木伦河中上游及浑善达克坳陷东部古湖在发育时代、水系变迁上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研究这些古湖的发育与演化在研究区域环境变迁规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鄂中丘陵的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该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库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水库环境的定义、空间结构特征;对水库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与流域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水库环境面临严重淤积、富营养化和水污染威胁,现阶段必须有效地实施若干水库环境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对松花江区域进行一个历史分析,试图找到这个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曲江风景区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历史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对曲江风景区的环境演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影响曲江环境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曲江风景区环境演变的内在机制。认为曲江风景区由盛到衰的转变虽然有自然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只要采取适当的开发措施,曲江风景区的前景仍然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浙江山区涌入大量外地人口,他们开山种地、做工经商,从事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等多种经营活动,成为山区资源开发的主力,为浙江山区的经济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浙江山区的经济开发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和商品化的特征,但这种开发也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沿岸地区资源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珠江口沿岸、海湾及岛屿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一方面,交通便利,城乡化迅速,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地势低,河网、海湾交错,易受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污染,水土流失污染,以及受赤潮和其它灾害天气危害,造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总体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渔业、农业为主,粗加工、生态旅游业等为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注意保护湿地、滩涂和海岸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控制污染,加强生态环保规划,发展生态型产业。  相似文献   

9.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给壮族舞狮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使其慢慢失去应有的光辉和生命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访谈与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壮族舞狮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壮族舞狮的良性发展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临沧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入手,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应对措施,对全国同类地区亦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自然灾害、地理利用、资源、人口、环境等7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实施重点工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8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粮食生产的条件和现状、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分别对湖北省平原湖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粮食生产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平原湖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分析镇江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好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生态意识和推进水平等方面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14.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arid area of westerly of China and there are many arguments about the changes of past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Most of the lakes on the plain in northern Xinjiang are sealed lakes and terminal lakes. They can evident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palaeoclimate.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some plain lakes in northern Xinjiang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will be analysed mainly based on the data of pollen, sedimentary facies, loss on ignition (LOI), susceptibility and grain size from the Sichang Lake, Dongdaohaizi Lake and Aibi Lake. Results reveal an assembled pattern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ominated by cold-wet and warm-dry. In addition, the impact factor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拱王山冰蚀湖(3579ma.s.l.)相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磁化率进行实测研究,并与黄土、非冰川作用区的湖相沉积物相互校验,结果显示:冰蚀湖相沉积物的质量磁化率变化幅度大,老碳房剖面磁化率值介于 1.40~6.3333μm3·kg-1之间;频率磁化率普遍偏低,介于 0.011~0.2688 (μm3·kg-1)之间。对影响冰川作用区磁化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阐述了运用磁化率变化反演环境变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省二龙湖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工程修复的设计为例,详细分析了东北地区富营养化湖泊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湖泊特征,提出了对入湖河口、湖体与湖滨带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措施.为综合治理二龙湖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修复东北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建立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New progress of lake sedi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search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nvironmental change recorded by lake sedim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the past global changes study. The new progress of lake sedi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The highlights emphasized are Asian paleomonsoon migration reflected by lake level fluctuation,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record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s, saltlake sediments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lake response to the natural-human interaction and modern lake biogeochemical process. Meanwhile important suggestions for the lake sediments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studies 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ke environment proxies and climate factors, high-resolution evolutionary sequence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environments, modern lake dynamic process and environment, Quaternary Chinese lake database and glob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分析了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利用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倡生态消费观,推行“绿色”产业之路,加速汽车企业的重组,才能确保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