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基层中队,个别人问题一直是困扰基层管理者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做好个别人的转化工作,不仅会影响基层中队正常工作的开展,而且会导致事故案件的发生.笔者认真分析了当前基层中队个别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做好个别人的转化工作要采取"三不"和"三要"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关于地球生命起源"同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俊 《自然杂志》2004,26(5):286-290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问题是一个千古之谜,也是现代科学亟待解决的难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笔者就现有主要学说及其引证材料和相关事实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此提出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与地球形成同源的假说,即"生命地球同源说",并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试以生命起源研究或争论中的一些关键和核心问题--如地球生命起源的环境问题、时间问题、有机演化问题以及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等为焦点,通过分析讨论阐明"同源说"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并以此来解释生命起源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进而就"同源说"提出的不同于现有生命起源学说的一些观点和论点进行综合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企业资金链以及"资金链"断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防范"资金链"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4.
满昆仑 《科学之友》2007,(16):84-85
从现今企业培训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了培训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柯氏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培训效果评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今企业培训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了培训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柯氏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并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绝顶"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开场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准备和使用"开场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分析了现在实验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师在实验课中的角色和任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童民 《科学之友》2007,(23):26-27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绝顶"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一篇关于他的科幻小说的文章中表示:将机器人描述为一种危险的设备是很常见的,并总是以摧毁它们的创造者为结局。但他反对这一观点,并制定了确保机器人系统安全且不会伤害人类的"机器人三定律"。1955年在建议使用计算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时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一词,这离阿西莫夫"人与机器人"关系的问世仅几年时间。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研究已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多个分支学  相似文献   

12.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材料,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绝顶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在越来越馈乏的社会资源"砂子",探讨"变废为宝"的可能性,并对采用人工砂拌制混凝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在越来越馈乏的社会资源"砂子",探讨"变废为宝"的可能性,并对采用人工砂拌制混凝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在我们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唯独地球存在生命,并已繁衍和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文明程度。人们不禁会问:昔日的太阳系是否也曾有过类似我们地球人类的文明星球呢?要真正搞清这一问题,还需从头谈起。许多年来,在宇宙学家中一直流传着"法艾东灾变说",它始终是学者们关于"太阳系是否存在昔日文明"问题的焦点。"法艾东灾变说"认为,迄今依然存在的五光十色的土星环、冥王星的起源、天王星的  相似文献   

17.
正"光纤之父"高锟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信息长距离传输的问题,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它在彻底改变人类通信模式的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吓人的"第一项发明"那是在上海的法租界,当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正上小学六年级的高锟迷上了化学实验。但这并不是学校里的正规课程,因此,他和一位志趣相投的周姓同学都觉得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杰  刘兵  田松  苏贤贵 《自然杂志》2005,27(2):114-116
编者按:本栏摘登了由青年学者刘华杰博士主持的关于"敬畏自然"话题讨论的部分内容.这个话题,自从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引起了我国学术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并在某些报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刊发的是四位青年学者从文化层面对"敬畏自然相关问题"发表的意见,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9.
正要避开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留给世界各国采取行动的时间非常有限。以下是2021年可能是对抗全球变暖的关键一年的五个原因。COVID-19是2020年的大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希望,到2021年底疫苗开始使用,我们将更多讨论气候问题,而不是冠状病毒。2021年无疑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告诉我,他认为现在是这个问题的"成败"时刻。因此,本着新年的乐观精神,我认为2021年会让厄运论者大吃一惊,并在全球气候问题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被称为"人生三大终极疑问"的问题,是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科学家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三大问题与天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