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制氢转化炉在石化行业中应用广泛,作为关键设备的转化炉炉管,由于服役温度高,一般采用离心铸造的HK40或HP.Nb高温合金.当制氢转化炉炉管发生局部失效时,采用局部更换炉管方法可延长整根炉管的使用寿命.文中分别采用微观组织分级法、基于硬度测量的寿命预测方法以及Larson-Miller参数法对新旧HP.Nb炉管焊接后的寿命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旧炉管焊接后的剩余寿命约为4.5×104 h,蠕变断裂发生在旧母材处.  相似文献   

2.
在预测技术为基础的维修模式下,为及时反映加热炉关键部件的运行状况,开发了网络模式下高温炉管的实时寿命评定和管理系统。该网络应用系统以高温强度理论为基础,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依靠集散式控制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在远程服务器上对炉管的寿命评定和信息发布,使远程用户通过网络实现对炉管的实时监测和管理。系统应用的工程实例表明,系统可以快速评定炉管剩余寿命,及时监测炉管的运行状况,从而避免炉管的非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HK-40钢转化炉管剩余寿命的推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材料的含碳量和运行后材料组织的中二次碳化物平均尺寸(或硬度)对 HK-40钢炉管寿命的影响很大,而晶界块状σ 相则无明显的影响;证明了 K—D 参数法外推更适用于 HK-40钢;给出推算 HK-40钢转化炉管剩余寿命的经验 公式:  相似文献   

4.
应用定量金相数据预报HK40合金转化炉管剩余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定量金相与持久试验基础上,用数学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HK40合金转化 炉管剩余寿命的方程.根据这些方程,利用定量金相数据.可在置信度为95%下, 预报HK40炉管剩余寿命区间.  相似文献   

5.
针对已服役10 a的制氢转化炉炉管,分析了炉管沿轴线的损伤状况.结合剩余寿命,对炉管的损伤程度进行了分级,得到了整根炉管各部位的损伤级别以及沿炉管纵向的损伤分布.结果表明炉管的累积损伤具有局部性,下部高温段的焊缝损伤较母材严重.因此,对于达到服役寿命的炉管,通过损伤分析,可局部更换下部炉管.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加热炉管安全状态分析及寿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天然气加热炉管的安全状态评价方法.方法 在全面检测的基础上,对加热炉管的腐蚀机理进行分析;根据ASME-B31G规范,对加热炉管的腐蚀缺陷剩余强度进行计算;采用有限元优化设计方法,对天然气加热炉管的剩余寿命进行预测.结果 得到炉管的腐蚀机理、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结论 炉管的腐蚀主要是由氧、钙镁离子引起的垢下腐蚀和CO2、H2S引起的化学及电化学腐蚀;强度评定计算结果表明:剩余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剩余寿命为116 727 h.  相似文献   

7.
对运行近6000h的HK40蒸汽过热炉炉管进行了宏观检查,管径测量,超声波测量 厚,硬度测量,光学金相组合分析及危险点分析,发同B室炉管材料晶界有蠕变空洞,由此得出蠕变损伤是该炉管的主要损伤形式,计算得出B室炉管的平均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8.
对运行近60000h的HK40蒸汽过热炉炉管进行了宏观检查、管径测量、超声波测厚、硬度测量、光学金相组织分析及危险点分析.发现B室炉管材料晶界有蠕变空洞,由此得出蠕变损伤是该炉管的主要损伤形式,计算得出B室炉管的平均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9.
对高温运行70000h至90000h改质炉炉管进行试验研究及材料损伤分析,结果表明,炉管的材料性能已严重劣化(脆化),炉管的内外壁已有微小裂纹萌生,测定了炉管材料在950℃、各种应力水平下的断裂时间,根据时间-温度参数L-M公式,推测炉管的剩余寿命为8510h。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多元劣化失效模式下的综合传动装置剩余寿命预测,并减少不同劣化失效模式间的相关关系不明确性和劣化监测数据的方差时变性对预测准确性的影响,达到对装置剩余寿命的准确预测与视情维护策略的合理制定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劣化失效的综合传动装置劣化建模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定义了基于随机过程首中时间的装置剩余寿命的概念,实现了多元劣化失效模式相关性未知情况下的装置整机剩余寿命预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装置剩余寿命预测结果具有较小的相对误差,与综合传动装置的真实剩余寿命更为接近,能够客观描述装置的性能劣化规律,有利于深入了解综合传动装置的失效机理和规律,为综合传动装置视情维护策略的合理制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由于其能快速、方便管理海量数据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和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本文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施工管理、安全监测和震害预测等方面,以及应用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炉生产过程的智能预测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炉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以及强耦合、多变量、难测量等特点,提出铁水硅含量的智能复合多变量预测模型对高炉生产过程进行建模.整个系统分为两部分:首先离线建立不同工况下铁水硅含量的多变量预测模型:然后运用模糊逻辑推理建立各模型输出、实际输出与模型权重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多模型智能融合,生成复合模型,并对其进行在线调整以优化预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计算周期短,对被控对象的变化有较强的鲁棒性:该系统预测误差小,能够快速适应工况的变化,实用性好.  相似文献   

13.
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涉及到大量与地理坐标相关的多种信息.基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和C++Builder软件,结合采掘瓦斯涌出量性能化预报方法,开发了煤矿 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系统.该系统使瓦斯涌出预测向多参数、多目标、多维方向发展,解决了瓦斯涌出预测数据庞大且数据大多与地理坐标相关的问题,实现了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与煤矿安全管理决策的一体化、可视化,能科学指导生产矿井工作面的风量分配与瓦斯管理,提高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的准确性、决策科学性和直观性.  相似文献   

14.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与瓦斯突出复杂的矿井动力现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研究矿井地质构造、煤体结构特征以及应力场等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及相互间的关系,瓦斯空间分布状况及与灾害危险程度的关系.应用多种预测方法、指标和技术,开发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系统在淮南矿区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电力系统调度部门,为了经济、可靠和安全供电,一般要进行短期负荷预计.本文介绍一个次日24小时的负荷预计模型和其程序在计算机上的操作过程.负荷模型分为两部分—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下的预计.对湖南电网给出了预计的实际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国外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型火电机组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现状, 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应用经验,指出了我国火电厂大型火电机组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炼钢控制系统的功率检测原理,分析了它的乘法电路和接口电路,并在提高检测精度、提高响应速度及抗干扰等方面提出了措施,最后结合具体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元素收得率的预报是钢包精炼炉(LF)合金化的难点与关键点.为提高其预报精度,通过机理分析确定了元素收得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这些影响因素在生产中无法即时获得,因此使用基于文法进化(GE)的特征构建方法间接获得所需影响因素,最后将构建后的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建立收得率预报模型.依据问题背景对文法进化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可测数据,解决了冶炼过程中重要数据无法获得的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Q345B钢种Mn,Si元素收得率的预报,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高效的预测船舶在波浪中的航行状态以保证人员、货物和船舶的安全,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模型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Gre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daptive Neural-fuzzy Inference System, GPSO -ANFIS)。GPSO-ANFIS预测模型使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输入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模糊规则数量并建立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再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建立的预测系统进行优化训练,从而得到最优的预测系统模型。其中灰色模型用于横摇数据的预处理,以便削弱横摇状态中的非线性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实船“育鲲”轮的横摇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GPSO-ANFIS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并为船舶航行智能化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几种粒度分布宽窄不同、平均粒径近似的粗粒石英砂,以及几种粒度分布较宽的其它粗粒子,在两维床中做了实验研究。本文认为,两相理论对粗大粒子流化床不适用,过余气体不是全部以气泡形式通过床层,文中提出了气泡当量直径沿床高随过余气体流速变化的定量关系式: D_e=(1.11(u—u_(mf))~(2/3))/g~(1/3(h+2.89W_(co))~(2/3)此式与现有的两组数据——本次实验的数据和前人所得的数据,符合都很好。此外,着重讨论了粒度分布对粗粒子流化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