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3个领域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构造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根据《2002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综述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3层,涉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3个方面共42项指标,运用1998年数据和评价模型,对江苏省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是:南京、无锡、苏州3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常州、镇江、南通3市较强,盐城、扬州、徐、连云港、泰州5市较弱,淮阴、宿迁两市最弱。  相似文献   

3.
从建设项目这个微观层次入手,通过对建设项目分别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及保护环境上的贡献能力的研究,构建了建设项目综合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分析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以及各项具体指标的获得方式,然后建立了熵值法评价模型,以此来综合评价建设项目对当地的综合贡献能力,最后以成渝高速公路为例,做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托克托县1998-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托克托县虽处于非可持续发展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提高.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托克托县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揭示了托克托县1998-2015年在3种不同方案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态势,提出应在旗县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加快经济投资与设施建设,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提高旗县内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呈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分异特征,即山东半岛东、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中部城市,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区群聚分布特点.最后,对半岛城市与省内其它9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及特点,结合城市发展特征,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指标选取的原则、评估方法,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为对象,从人文、自然的角度评价其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设计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内涵和适合河南省区情特点的指标体系;应用AHP方法确定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应用SPSS的聚类分析,结合MapInfo技术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区域分析,得出河南省区持续发展系统总体运行效果处于较低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但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能力表现为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系统性、发展性、同步性、可持续性、集约性的内涵.通过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存在问题,进行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搞好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全面实施开放型城市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青岛、济南等中心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化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构建济南、青岛都市圈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山东半岛人均水资源量和耕地每公顷水资源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5.水资源已成为严重制约山东半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缺因素.该区水资源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导致的半岛性水资源不足(半岛因陆域狭小,河短流急,水资源利用条件差而引起的水源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不足.据初步预测,到2000年山东半岛相应于保证率50%、75%、95%时的缺水量分别为21×109m3、35×109m3和50×109m3.由此可见,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山东半岛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探讨了山东半岛水资源现状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市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经济、生态的角度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徐州市社会、经济、生态诸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 ~1996 年徐州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 划分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五个等级) 处在很弱水平上,表明该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徐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 转变工业发展模式,3)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4) 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5) 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6) 增加环保投资、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的环境现状及今后15年(即1995~2010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形势作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适合于山东半岛目前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环境保护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表示,已有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对策措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而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具体矿产资源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不足,同时,缺乏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这三方面将成为今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集中领域。  相似文献   

13.
李宏勋  关峰  钟娟 《河南科学》2011,29(7):873-877
建设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为山东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新机遇,黄河三角洲因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其石油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借助SWOT矩阵分析法,对黄河三角洲石油工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以了解其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遇、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过程中促进黄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值法的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了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高,但增幅有减缓趋势;经济子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社会、生态子系统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处于非协调发展中.指出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视角。构建生态、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同步、同向演进、协调发展的农业政策和措施体系,是推进徐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山东省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的特点,以人均水资源、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干燥指数、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口密度、文盲率、高等教育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配各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运算和隶属度分析,将山东省农业脆弱生态环境分为较严重脆弱、中等脆弱、一般脆弱、无脆弱4个等级.评判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属于中等脆弱等级,如不加以改善,必将严重影响山东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相应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引领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继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框架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990-200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1990-2006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曲线上升形态。各个成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大小不一,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科技成果比重等对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4个维度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优化模式.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分布相对均衡,经济区内城市发展梯度差异较明显,依然处于集聚发展阶段,“点一轴”结构突出.基于城市能级指数和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一轴”发展模式展开,形成“两区、三心、四轴、多点”的空间格局,同时要创新空间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着诸多障碍,并由此导致某些时期可持续性的下降,但是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不断向好,并自由“九五”时期始进入到弱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综合得分法、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保持区域内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提高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