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经常提起的一个概念,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现时代的一个文化特征,它不同于传统的以装饰为主的古典主义设计,但也不同于以简约、功能为本的现代主义设计,它的范围较广,但争论较多.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历史变迁,其个性发展的特点及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一定的分析,最后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优势、劣势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吴光军 《科技信息》2012,(10):152-153
本文由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这一现实出发,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及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进行陈述,试图证明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及失误之处,并指出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正确态度:即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向度与后现代主义中的积极、肯定的建设性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艺术设计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种文化现象的探讨,分析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对相关设计领域的影响,尤其对服装设计流派的推动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聪 《科技信息》2012,(1):22-22,2
上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思潮最先出现于建筑领域,之后渐渐延伸到文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作为一种宽泛的文化倾向。对现代时装设计及大众审美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服饰美学、心理学及设计学理念为导向,审视乞丐装这一特殊风格服饰,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点,探析乞丐装的审美内涵及其流行成因,由此促发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后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至今众说纷纭,作为历史范畴、文化范畴、思想范畴广泛流传。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已有不小影响,我们对待后现代主义应采取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理性”危机下在文化和哲学层面上的反映,其根本特征是反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力图消解自柏拉图以来的“二元对立”模式。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反映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及课程内容诸多方面。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影视艺术借助光电的力量,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20世纪崛起的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全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后现代主义重要特征之一,即“不确定性”,更是在影视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秦华 《科技资讯》2009,(31):66-66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设计中运用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鸟巢”的设计是自然美与科学美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建筑的后现代主义,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后现代主义风格巧妙结合的经典之作。“鸟巢”,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一、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 在当代语境中,一方面因为后现代主义本身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复杂性、后现代主义同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后现代自由创造精神的不稳定性,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和说明具有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正是优于这种复杂性,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个富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多元性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思潮给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在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也给我国青年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去看待青年文化建设,正视青年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坚定信仰,兼容并包,积极引导,共同建设有利于我国青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1.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色彩的较为激进的社会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它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并就如何评价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设计运动,都与装饰有某种不可割舍的情结,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到后现代主义,我们看到装饰在设计中的重要意义,装饰是人类情感的需求,也是摆脱现代主义冷漠、单调、机械化风格带来的压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对于知识的实用化与不确定性的强调、对于知识的多元性与生成性的推崇,以及对于智能机器的重视进一步凸显了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教育形式开放性与对话性、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种种新的观照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建构来看,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就表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不想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但她的"联姻"生活又不是完满的,在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又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质疑。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给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带来了新的思考,这些思考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更理性地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直接催生了现代设计,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作为一种主导风格在现代设计近100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走向后现代的过程,这一期间不断受到各种设计思潮的影响和挑战,但其在工业设计中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解析其演变历程,探其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原因,展望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主义设计以其特定的合理内核和意识形态背景,仍将主导未来的工业设计。  相似文献   

16.
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来概括20世纪女装的总体发展趋向——“现代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注重女装的机能性、简约性、抽象性与时尚的国际性,“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注重女装的表现性、平民性、细节的精致性、传统的再现性与反叛性。同时简要分析了形成“现代主义”倾向的基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战争与经济危机等因素,简要分析了形成“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基本原因是信息文化带来的冲击、自我意识的提高与文化的传承等因素。最后指出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共同基础是哲学意义上的人本意识与科学意识,并指出了人本意识与科学意识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中的不同侧重点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的比较“具有普遍的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西方不同历史事态的发生机缘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从历时发展的维度看,中西马克思主义遭遇现代主义,是在历经斗争共振与兼收并蓄、否定碎片与肯定整体、回归超越与多元认同的砥砺过程中生成的不同的文艺观念品格。中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弥合比较显明现代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场域下的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形似枘凿,实则相通相补。  相似文献   

18.
孔成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6):146-149
在国人忙于研究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模式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已悄然形成了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走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当前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元素的教学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抓住眼下的教育改革的机遇,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把传统艺术史论课程、传统装饰基础课程、基础设计课程以及专业设计课程等整个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元素教学.由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明确设计的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设计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世纪哲学困境的考察,指出20世纪哲学的特征是一种文化冲突下的"断裂"、"矛盾"、"对立"的状态.哲学的出路只能是重新定位哲学,使哲学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超越传统哲学,同时又避免后现代主义的极端性和虚无性.哲学的功用本质是一种精神态质,它主要通过哲学精神来影响人类文化及实践.  相似文献   

20.
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异质文化",它从最初的"新客"身份演变成后来的"归化者"的定位,其间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中,20年代中国的新文学家们对于"新客东来"的现代主义基本上持期许与犹疑并存的态度,现代主义在那时还只能说是一种广为散播的质素.30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衬托在强势的民族危亡的时代语境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流之下,这种突破也显得十分单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缘宿命在当时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