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在区分质子和中子情况下利用严格可解的Nilsson平均场加邻近轨道对力模型研究了中子数为N=94同中异质素链的性质.首先系统地计算了其结合能和奇偶能差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此时对力强度公式.接着计算了偶偶核的转动惯量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同时给出了对其转动惯量贡献最大的轨道.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偶偶核158 Gd的基态处于不同角动量J=0,1,2,…,12时的价核子对占有率.研究表明,该模型不但可以合理描述N=94同中异质素链核的结合能和奇偶能差,也可以合理描述偶偶核第一激发态的转动惯量和偶角动量价核子对为主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考虑了BCS方法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内,利用NL-SH、NL-Z和NL-3参数组计算了Sn、O和C同位素链和N-28同中子素链偶偶核在不同对能隙下结合能之差随中(质)子的变化,发现幻核的结合能变化最小,即对相互作用对幻核的影响最小,从而提出了一种从理论上检验壳效应的方法,进而验证了在丰中子区N=16是一个新的幻数,并预言^14O6是一个可能的双幻核.  相似文献   

3.
重离子核反应中同质异位素产额比与状态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修改的Fisher模型框架下,通过定义同质异位素产额比,得出了同质异位素产额比与结合能方程中各能项系数与温度比率之间的简单关联.利用这些关联,可以提取丰中子核结合能方程中的能项系数与温度的比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锕系偶偶核及与其紧邻的奇A核转动谱,计算了锕系偶偶核基带及与其紧邻的奇A核基态的转动惯量。结果表明,转动惯量存在系统的奇偶差。讨论了这种奇偶差存在的原因。并通过计算锕系偶偶核两准粒子和四准粒子激发带的转动惯量比值Rexp,详细分析了造成准粒子激发带转动惯量之间关系R的实验值与理论预言值不符的原因,并探讨了有关物理机制,进而揭示堵塞效应的重要影响及BCS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严格可解的区分质子和中子的形变平均场加邻近轨道对力模型计算了160—170Er同位素的结合能和奇偶能差,并依此计算了模型中各角动量价核子对在160,162,164Er基态中的占有率.结果显示,偶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占有率远远大于奇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占有率,从而说明了S,D,G等偶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在偶偶核基态中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相对论平均场(Relativistic Mean Field,RMF)理论框架下,利用类壳模型(Shell-model-Like APproach,SLAP)方法处理对关联,对Ni同位素的基态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并与相对论的Hartree-Bogoliubov理论以及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RMF-SLAP方法能够正确地给出原子核的结合能、单双中子分离能和对能,再现结合能的奇偶振荡现象,很好地描述了Ni同位素的基态性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处理推转壳模型哈密顿量的粒子数守恒(PNC)方法详细分析了A~190区典型的奇奇核194T1的六条超形变转动带转动惯量随角频率变化的规律.特别对奇奇核双重堵塞效应对转动惯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微观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根据PNC计算结果,分别指定了194T1的六条超形变带的阻态.转动惯量随转动频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高N闯入壳(中子N=7,质子N=6)的贡献,而其它大壳对转动惯量的贡献基本上不随转动频率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SU(3)夸克模型,采用共振群方法得到非定域Σ-N相互作用势以及Σ超子与3He壳心核的相互作用势,并用于4ΣHe基态结合能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SU(3)夸克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描述Σ-P散射,而且由其计算的Σ4He结合能也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同位旋T=1/2的条件下,只有自旋S=1对Σ4He结合能有贡献,S=0则没有.  相似文献   

9.
在唯象和微观玻色子相互作用模型(IBM)中, 由于存在中子-质子自由度, 它们对激发能的相对贡献率始终没有研究清楚. 本研究提出: 假定处在同一大壳层上中子数和质子数相等(N = Z)的共轭核中, 它们对低激发态应该贡献出相等的激发能, 这就绕开了对它们能量分摊评估的一大难题. 本文采用28~50核子大壳层的实验能级值, 对6个偶-偶核, 64Ge6832, Se34, 72Kr7636 , Sr38 , 80Zr40 和84Mo42, 的低激发能谱作了理论计算, 计算能谱很好地再现了复杂的实验测量谱, 支持上述推测. 据此得到的能级值, 中子-质子间等效相互作用强度参数等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在单粒子势模型的框架下,通过在核中心势中引入l2修正项(l表示核子的轨道角动量),计算了A=11同质异位素核的均方根半径值、能级值和密度分布.理论计算得到的半径值和能级结构与实验结果一致.特别是,理论计算能够同时实现镜像核11Be和11N中251/2-1p1/2能级间的反转,从而解释了11Be和11N的反常的自旋宇称值...  相似文献   

11.
用α集团模型和少体理论方法研究了超核5ΛΗe,9ΛΒe,6ΛΛΗe和10ΛΛΒe的基态结合能.所采用的α-α势符合低能α-α散射实验及8Be的基态共振能量,Λ-α势是用Λ-N势及α粒子密度分布函数拟合5ΛΗe的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得到的,Λ-Λ势是通过拟合6ΛΛΗe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而得到的.用一组α-α势,Λ-α势和Λ-Λ势统一描述这4个超核的基态结合能并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用α集团模型和少体理论方法研究了超核5ΛΗe,9ΛΒe,6ΛΛΗe和10ΛΛΒe的基态结合能.所采用的α-α势符合低能α-α散射实验及8Be的基态共振能量,Λ-α势是用Λ-N势及α粒子密度分布函数拟合5ΛΗe的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得到的,Λ-Λ势是通过拟合6ΛΛΗe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而得到的.用一组α-α势,Λ-α势和Λ-Λ势统一描述这4个超核的基态结合能并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用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系统地计算了A<40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讨论了轻核的均方根半径,给出了原子核均方根半径对原子核平均结合能及同位旋的依赖关系.在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唯象公式,用于描述A<40的所有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均方根半径.该公式考虑了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分离能及同位旋效应,不仅可以很好地符合稳定核的均方根半径,也能符合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的半径,包括有晕结构的核.  相似文献   

14.
采用形变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对rp(快质子俘获)过程核的基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了质量数A=60~100,N=Z的偶偶核的平均结合能,均方根半径,单中子和单质子分离能.并与已知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能够较好地符合,肯定了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rp过程核研究的可靠性.我们的计算结果可为未来rp过程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些理...  相似文献   

15.
用处理对力的粒子数守恒方法分析了A~ 190区偶偶核系列晕SD带的转动惯量 (动力学转动惯量J(2 ) 与运动学转动惯量J(1) )ω随角频率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在计算中得到较好的重现。粒子数守恒计算中极清楚地展现了J(2 ) 随ω变化的微观机制 (可分别给出各大壳、各推转Nilsson能级上的粒子填布几率和对J(2 ) 的贡献 )。J(2 ) 随ω的变化是壳效应 (变形场中单粒子运动 )、对关联、Pauli堵塞效应以及Coriolis(反配对 )作用等相互竞争的结果。J(2 ) 的上升 ,主要来自高N闯入壳 (中子N =7,质子N =6 )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原子核的中子数 N 和质子数 Z 的乘积与质量数 A 的平方之商(NZ)/(A~2) 近似为一常数的事实,以及用核力的汤川势计算核结合能的结果出发,得出了一个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结合能新公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系统研究了Mo同位素链偶-偶核的形状演化,比较了基态结合能和四极形变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核的位能曲线和单粒子能级,发现随着中子数的增加,Mo同位素链的基态形变向γ不稳定形变方向演化,94Mo是γ不稳定核,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用集团模型和少体理论研究超核ΛΛ6He,Λ9Be,Λ1Λ0Be和1Λ3C的基态结合能.采用的α-α势符合低能α-α散射实验,Λ-α势用Λ-N势及α粒子密度分布函数得到的,Λ-Λ势通过拟合Λ1Λ0Be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而得到的.尝试在超核ΛΛ6He,Λ9Be,Λ1Λ0Be和1Λ3C中引入Λ5He的结构,计算这四个超核的基态结合能,得到了一些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超重核素287 115及其a衰变链的基态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考察研究了最近在俄罗斯研究合成的新核素287 115及其a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研究表明宏观一微观模型对新核素287 1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结合能和a衰变能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也十分接近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此外,讨论了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在研究超重核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超重原子核区的壳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ilsson势的宏观-微观模型,对Z=114同位素链上原子核基态的结合能、衰变能和四极形变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其他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发现,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也与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符合,表明宏观-微观模型对超重核性质的研究是可靠和有效的.对形变和壳效应的分析表明在宏观-微观模型里Z=114和N=184是一个闭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