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光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容量空气总悬浮微粒采样器采集了大气气溶胶样品,以石英滤膜为载体,研究了气溶胶中的多环芳烃在253.7nm紫外光照下的光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气溶胶中的多环芳烃在紫外光照下发生迅速的降解,其光降解反应为1级反应,光降解速率常数与其极谱氧化半波电位及化合物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紫外照射条件下,土壤厚度对多环芳烃苯并[a]芘、芘光降解的影响及其动力学变化,以及土壤粒径对多环芳烃苯并[a]芘、芘和菲的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苯并[a]芘和芘的光降解速率与土壤厚度呈负相关,光解速率的顺序为1.0mm〉1.6mm〉2.0mm〉2.4mm〉4.0mm,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模拟土壤中苯并[a]芘和芘的光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模型;三种不同土壤粒径(分别小于1mm、0.45mm、0.25mm)对多环芳烃苯并[a]芘、芘和菲的光降解有明显影响,在三种粒径范围内,PAHs的降解在小于1mm土壤中最快,同一粒径中多环芳烃的降解速率:苯并[a]芘〉芘〉菲。  相似文献   

3.
燃煤电厂排放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以燃用褐煤、烟煤与无烟煤的3个电厂为例,研究3个电厂排放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燃煤电厂排放飞灰或可吸入颗粒物中所含的对人类有很大危害作用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含量已达到不容忽视的程度;多环芳烃的排放量与煤种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可吸入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多环芳烃的含量逐渐增加.研究旨在为多环芳烃的污染防治、多环芳烃排放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土壤介质中PAHs催化光降解作用,以多环芳烃苯并[a]芘和菲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纳米TiO2催化紫外光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PAHs光降解存在着PAH的光致电离、电子向O2的转移两种途径;在有催化剂TiO2存在时,催化剂光照后形成的电子、空穴能够氧化还原污染物,PAH的光致电离和电子向O2的转移引起的降解,共同完成了光催化降解土壤中的PAHs。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多环芳烃由于其致癌性、致突变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来源、种类、分布及性质,阐明了多环芳烃对人体的危害,并对减少其污染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光化学降解是水环境中去除高相对分子质量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途径[1].PAHs在有机溶剂中的光降解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在水体中的光降解研究较少,对低于溶解度的生物可利用性态PAHs光降解研究则更少.环糊精(cyclodextrins,CD)对弱极性有机污染物有增溶、富集和去除作用;对某些有机污染物水解过程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而促进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等,影响农药的光降解等,为CD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治理和现场修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黄河濮阳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濮阳段多环芳烃的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保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多环芳烃通过饮水、皮肤接触和食用水产品3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濮阳段人群由于多环芳烃暴露引起的致癌风险为1.85×10-6~5.51×10-6a-1,苯并(a)芘的致癌风险指数最高.多环芳烃暴露引起的非致癌风险为2.14×10-8~2.10×10-9a-1,平均为1.17×10-8a-1,远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水平.不同暴露途径导致的健康风险的对比表明,食用水产品是水体中多环芳烃危害人体健康的最主要途径,其对人体健康总风险的贡献远大于饮水和皮肤接触.  相似文献   

8.
难以生物降的有机物中,多环芳烃和杂环类化合物危害较大,已发现的环境致癌物中,多环芳烃占较大比例。多环芳烃和杂环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焦化、石化、染料等工业废水中。以往多环芳烃及杂环类化合物降解性的研究是在单一基质或与苯酚共基质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生产废水中往往有多种难降解的物质同时存在。文章根据焦化废水试验分析结果,选取吡啶,甲基吡啶、喹啉、异喹啉、联苯、咔  相似文献   

9.
应用植物油淋洗可去除土壤中高浓度多环芳烃,为进一步去除多环芳烃,采用高级氧化(臭氧氧化、过氧化氢和紫外线联合氧化)对两种含多环芳烃植物油进行处理,并考察了运行参数对多环芳烃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具有氧化植物油中多环芳烃的能力,对蒽和荧蒽的氧化能力强于菲.用紫外线、10%过氧化氢,在pH=3的条件下处理MO植物油,总多环芳烃的去除率最高,为81%;按此条件对含高浓度多环芳烃EO植物油处理8 h,总多环芳烃去除率为76.5%,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煤化工废水中存在的多环芳烃对环境具有重大危害,选取树脂作为吸附材料处理煤化工废水中的多环芳烃效果良好。通过试验,确定了树脂的种类及吸附最佳参数,即NDA-150型树脂量为0.017 g/mL、吸附时间为10 h、pH值为7~8时,对煤化工废水中多环芳烃的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煤气化多环芳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煤及其气化产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在一台小型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了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煤气化试验,经索氏萃取和K-D浓缩后,采用带荧光检测器和二极管矩阵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原煤、底渣、旋风焦、布袋焦和煤气中被US EPA列为优控污染物名单的16种多环芳烃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和毒性当量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相似,但多环芳烃的组成和质量分数不同;煤化程度增加,原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和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减小,煤气化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先接连后减,毒性当量质量分数与煤化程度呈线性关系;部分煤种气化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高于原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且煤气化多环芳烃的种类分为原煤未分解的多环芳烃、热解合成的多环芳烃、自由基高温缩合生成的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2.
对南京市江宁地区交通要道两旁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测定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含量高达341.46μg/kg,其中四环化合物占多环芳烃总量的88%,十字路口多环芳烃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经过分析,多环芳烃可能来源于化石燃料汽车尾气.  相似文献   

13.
化学改性去除煤沥青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研究聚合物对煤沥青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效果,着重从聚合物、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多环芳烃脱除率的影响,同时研究采用复合改性剂对煤沥青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效果.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初步了解聚乙二醇与多环芳烃反应属于O-烷基化反应,三聚甲醛与多环芳烃反应属于C-烷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集燃用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电厂排放的飞灰,研究了飞灰中碳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研究表明:飞灰中碳含量与多环芳烃吸附量之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飞灰中多孔碳与空心碳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多环芳烃的吸附.研究旨在为多环芳烃的污染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炼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监测,结合炼油工艺特点分析了多环芳烃的产排和消减特征. 研究表明:炼油各生产装置废水中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组分和排放量差异较大. 二次加工工段的催化裂化装置和延迟焦化装置是废水中多环芳烃产生和排放的主要污染源,质量浓度分别为1076~1179、87~681g/L,排放量占全厂排放总量的54%和27%. 生产装置与污水处理单元废水中多环芳烃的组分分布呈现一致性,主要以芴、二氢苊和菲等低环数芳烃为主, 二~三环芳烃质量浓度占总组分质量浓度的83%. 炼油废水中多环芳烃去除率沿处理流程逐级递减,由40%降至7.5%. 高环数芳烃的去除率达95%,明显高于低环数芳烃的90%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6.
PAHs在炼油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厚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4):5875-5879,5889
采用二氯甲烷萃取、硅胶柱净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分析方法,对炼油厂废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多环芳烃的分布和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单元16种多环芳烃全部检出,其中二环和三环多环芳烃浓度较高,占总量的90%以上,四环到六环多环芳烃浓度相对较低.整个废水处理过程对多环芳烃的去除率为65%—99%,16种多环芳烃总量去除率为95.6%,其浓度由7 097.46μg/L降低到309.2μg/L,去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用双核微核实验检测多环芳烃的致突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大气中常见的5种多环芳烃的致突变性。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检测不同浓度5种多环芳烃对人血淋巴细胞的微核诱导作用。指出5种多环芳烃各染毒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并且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说明他们均可引起人外周血双核淋巴的微核率增加。除苯并(a)芘(BaP)外其余的几种多环芳烃也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的环境分布及其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围绕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有毒物质多环芳烃,介绍了该类污染物质来源、性质、危害及不同环境领域中污染现状,尤其针对不同领域中其分布、存在形态、归趋模式等进行了综合评述,讨论了国内外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海洋及沉积物所应用的生物修复原理和相应科学技术研究,其中包括微生物基本代谢原理、微生物共代谢机理和应用,阐述了微生物基因调制研究的最新动态和通过激发微生物生物活性,加速多环芳烃降解的多种技术手段,最后总结了多环芳烃环境污染的有关控制途径及其管理规范,并展望了生物修复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恒能量同步荧光法检测了龙岩市大气颗粒物(PM10)样品中PAHs(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比较了龙岩市区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季节对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讨论了其分布规律及污染源.结果表明燃煤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是龙岩市大气颗粒物多环芳烃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室模拟向泥炭土和农田土添加不同量的外源多环芳烃单体标准物质,经冷冻干燥和自然风干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土壤中16种外源多环芳烃单体进行测定,分析两种干燥方式对土壤外源多环芳烃回收率和同分异构体比值的影响,以反映不同干燥方式下土壤中多环芳烃测定的准确度及自然土壤多环芳烃来源判定的差异.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