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锡尔指数和区域分离系数综合测算了2000~201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并提出了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结果表明:浙江省入境旅游总体差异明显,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地带内差异贡献程度较大,在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差异中占据主导,同时,浙东北地带内差异显著,明显大于浙西南地带内差异的贡献,区域分离系数的测算中,构成了以2003年为界线的划分区间,2000~2003年间,两大区域分离系数减小,趋同现象明显,2003~2010年间,区域分离系数增大,趋异现象显著,形成浙东北地区极化趋势明显的空间格局,最后给出了缩小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借助于锡尔熵指数(Theil)和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分析了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并将其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①山东入境旅游总体差异主要是由沿海和内陆两大地带的地带内差异引起的,地带内差异高于地带间差异,但是沿海和内陆两大地带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相互分离的态势;②对于山东省来说,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入境旅游和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并没有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内陆地带的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在任何区域,第三产业增长是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的显著Granger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入境旅游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区位条件的改善等所引发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运用Theil指数对新疆入境旅游经济2001—2011年时空尺度上的总差异、地带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近11年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市际差异以及北疆地带内差异演变趋势相同,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北疆地带间差异和东疆地带内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南疆地带内差异有较微小幅度下降趋势;东疆地带间差异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南疆地带间差异演变趋势较平稳.在空间尺度上,非均衡性是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在此阶段的特征,地带内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北疆地带内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各地带间差异都较大,其中北疆与南疆地带间差距最大.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2000年~2014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位序规模理论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间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带内差异,是省际总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东部地带内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其中东部沪、苏、浙的入境旅游收入长期处于前3位,云南是西部四省市入境旅游的领头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特殊事件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协调长江经济带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Theil系数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各市间入境旅游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经历了由快变缓再变快的过程,主要是由于浙江省旅游业全方位开放局面的形成和旅游产品的逐步增多,再加上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全省各市都普遍重视人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在全省各市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从计算结果来看,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内差异主要由北部地区内差异构成.这与杭州为首的北部城市发展较早、持续较长密切相关,从而奠定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从演变阶段来看,1991年-1995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差异比较高,但差异呈现由高到低的迅速下降,内部差异下降速度快于区间差异;1996年-1999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差异平稳缩小,区域内部差异基本不变,下降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区间差异的缩小;2000年-2006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主要得力于区内差异的快速下降.入境旅游差异逐渐缩小,表明浙江省入境旅游业确实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泰尔指数Theil定量评价2001—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尺度上的市际、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11a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市际差异TP、地带内差异Twr以及北疆地带内差异Twr演变趋势相同,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东疆地带内差异Twr、北疆地带间差异Tbr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南疆地带内差异Twr有微小幅度下降趋势;东疆地带间差异Tbr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南疆地带间差异Tbr演变趋势较平稳.在空间尺度上,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市际差异TP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Twr的贡献,地带内差异Twr主要来自于北疆地带内差异Twr的贡献;各地带间差异Tbr都较大,其中北疆与南疆地带间差距最大.根据上述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及泰尔指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对2000—2016年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均呈现绝对差异加速增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的态势。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滇南、滇中及滇东内部差异变化是造成其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带间差异与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显著,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经历了由"双极核心"到"多极核心"的演变过程。影响省域地级市间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服务设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受旅游资源禀赋及旅游服务设施影响较大,交通通达性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分解为中原城市群、豫北、黄淮、豫西豫西南四个区域进行分析,引入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0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市际总差异波动较大且明显,具有时段特征;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对市际总差异的贡献总体持平;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对市际差异的贡献最为显著,远远高于其他地带;入境旅游空间极化程度高,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入境旅游发达区主要分布在"三点一线"地带,落后地区在四大区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泰尔指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旅游产业地位指数等计算方法,分析了2006—2013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地带内差异泰尔指数与市际差异泰尔指数走势相一致,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地带间差异泰尔指数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广西整体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造成;广西旅游经济地带间的差异主要是北部湾经济区地带间差异影响的结果;广西旅游经济地带内的差异主要由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区地带内差异共同主导形成;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对区域城乡互动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首先计算了中国区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锡尔指数.得出了近20年全国、地带间、地带内的差异均有收敛趋势的结论,为了分析这种收敛的趋势在未来是否具有持续性,采用R/S分析法计算了1986年~2005年间全国、地带间、地带内锡尔系数的赫斯特指数,结果表明:全国、地带间和地带内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差异均未呈现收敛而呈发散趋势,因此缩小地带间和地带内的差异将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运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对2001-201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的测量以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发展走势,而旅游职业教育区域差异基本呈持续减小的趋势;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省际差异的主因,贡献率均高达90%以上;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发展特征比较来看,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而旅游职业教育则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以长三角地区11个沿海旅游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探讨2002~2012年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的空间总体差异、差异构成及其差异演变态势,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其滨海旅游经济差异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拟合分析,从时空视角揭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差异演变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趋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2)泰尔指数分解显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逐渐缩小态势,且变化幅度逐渐趋于平缓;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南部、中部、北部地带内沿海城市之间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南部和中部地带内差异呈现逐渐缩小且趋于平缓的态势,北部地带内差异则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特点.(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基础设施条件、旅游规模与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显著,是其滨海旅游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发展入境旅游是国家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1995—2012年中国大陆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对大陆32个省市间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化态势和省际差异进行分析.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绝对集中度指数对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指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a来中国入境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省市间的相对差异不断减小,而绝对差异则呈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入境旅游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的增长极.最后提出中国入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0—2016年宁夏入境旅游和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年际变动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宁夏入境旅游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宁夏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达32.68%;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明显,游客主要集中在银川市,但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宁夏入境旅游经济表现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空间集聚性,银川市入境旅游经济始终占据着宁夏入境旅游发展的首要地位,但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的集聚化在逐步减弱.因子探测显示,旅游地接待条件、交通可达性和对外经济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最强烈,而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次之,城市化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各个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为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1997-2008年福建省三大层次间、三大层次内和市际差异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福建省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基本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趋于下降,但呈现明显的波动性.(2)层次间...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Theil指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3种测度方法,分析了2003年~2012年10年间广东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特征.结果表明:(1)2003年~2012年广东省国内旅游收入的市际差异Tp、地带间差异Tbr、地带内差异Twr整体趋势是逐年下降,2012年地带内Twr略有上升,且地带间差异始终大于地带内差异;(2)地带间差异Tbr对总体差异Tp的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3)旅游产业地位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在不同城市中的吻合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运用锡尔系数一阶段分解的方法对山东省2003-2012年的三个地带及各市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得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M"型,三个地带间的差异贡献率较为显著,地带内部差异较小,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锡尔系数对1978~2004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从三大地带、地市、县域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锡尔系数一阶和二阶段嵌套分解方法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并比较,发现东中西三地带中部地带内差异最大,地带间差异位居其次,东西地带形成两个趋同俱乐部;地市内差异两极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