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世界遗产地高端旅游经营理念的选择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采用世界遗产地的高端旅游经营理念,并分析了其可行性,提出了实施这一理念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解说系统在世界遗产地旅游中具有向游客传递世界遗产地价值、减少资源的破坏、缓解世界遗产地客流的压力、间接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地解说系统还未被重视。因此,可在提高对世界遗产地解说系统的认识、加强解说人员的培训、丰富旅游解说媒介、完善景区解说硬件设施、设计突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许多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其旅游影响也已凸显出来。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正逐步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从而导致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世界遗产地泰山为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和分析泰山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并据此提出促进泰山世界遗产地及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珍贵而珍稀,以世界遗产为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在全国迅猛发展。然而在世界遗产地发展旅游,为遗产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旅游者的增长迅速,旅游设施的修建扩建给遗产地的资源环境、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以张家界为例,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发展对世界遗产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为案例,将旅游减贫视为一种治理途径,分析并回溯遗产地3种旅游减贫计划实施的机制与过程,力图呈现并比较旅游减贫带来的乡村遗产地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旅游减贫是遗产地治理的一种形式,是在治理主体、治理技术、社会响应以及治理过程中生产出并由话语、知识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了稳固的结构,多元主体在遗产地治理过程中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状态。第二,遗产地治理按照主体的治理理性和遗产旅游产业角色的不同,可分为工具型、对象型和共轭型。第三,遗产地治理呈现文化权力“再中心化”的趋势,政府在场和第三方监督是保证权威治理体系下遗产地治理效能的核心。结合“世界遗产文化”与乡土文化,使用遗产地能够接受的治理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霞 《科技信息》2011,(18):82-83
武夷山是中国的茶文化艺术之乡,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和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的优势,开展茶文化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目前武夷山发展茶文化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特殊性,引入形象感知偏差测量方法,拟定感知偏差测量指标体系,构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策划模型.通过对都江堰市的实证研究表明:该市作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偏差指数为0.700,现实游客、潜在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中介对都江堰市形象感知程度低,感知偏差比较大.为此,提出都江堰市的旅游形象定位应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充分发挥都江堰市的气候、生态优势,将文物古迹、山水风景加以组合,打造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度假地.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特殊性,引入形象感知偏差测量方法,拟定感知偏差测量指标体系,构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策划模型。通过对都江堰市的实证研究表明:该市作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偏差指数为0.700,现实游客、潜在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中介对都江堰市形象感知程度低,感知偏差比较大。为此,提出都江堰市的旅游形象定位应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充分发挥都江堰市的气候、生态优势,将文物古迹、山水风景加以组合,打造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度假地。  相似文献   

9.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马降龙村落”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同一遗产地内,处于不同空间区域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遗产地内部,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在:核心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各项公因子综合得分要明显高于缓冲区居民;影响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体现“空间”差异性的“核心区/缓冲区”变量;旅游业对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子. 旅游业参与制度的不公平性和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则是造成马降龙村落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皖南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 0 0 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 ,掀起了一轮皖南古村落遗产旅游热潮 ,由此带动了以遗产地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及其相关经济发展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文章着重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不能仅仅依靠遗产地名誉的获得,而要结合实际恰当宣传,进而促进旅游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皖南古村落在游客心目中较低的知名度入手,根据徽州人内敛的性格和“阴影区理论”,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营销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业的开发,水环境质量出现下降趋势,通过水环境治理,2001-2005年水体中除氨氮和总磷含量外,各项指标能达Ⅰ类水标准,氨氮和总磷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水系中的主要污染物,生活污水治理效果不显著.笔者全面分析了旅游与水质关系,认为应从宏观政策、技术措施、经济措施、教育措施等方面加强水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平遥古城、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3个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运用旅游地非线性成长模型和旅游地复兴二次曲线等相关理论,从旅游客流和旅游收入角度对三大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波动特点与规律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并剖析产生波动的驱动因素。结合同期的外部制度与事件、内部改革与发展等相关因素,发现遗产地成长周期更替及期间异常波动主要受突发事件、政府制度和景区产品创新的影响,现阶段创新是影响和促进旅游周期延长、新周期生长的主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拟定和选取了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测评的潜变量和相应的测量变量,并基于陕西,甘肃两地丝绸之路世界遗址点景区的游客调研数据对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评价维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丝绸之路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二阶五因素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影响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的因素并非是由资源主导,而是综合因素共同导向;遗产地旅游设施服务水平、遗产资源品质、遗产解说、活动参与感知以及遗产地环境氛围均显著影响旅游者体验质量,且以旅游设施服务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集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一体,拥有全球唯一的三江并流奇观、举世罕见的峡谷群、多处地质遗迹、壮美神奇的高山丹霞及喀斯特景观、全球最为壮观的雪山群和低纬冰川、秀丽神妙的高山湖群以及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等优势旅游资源,但同时地质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生态环境带幅窄且稳定性差,又属于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旅游资源环境十分脆弱。合理利用遗产旅游资源,必须有科学研究为支撑,法律法规为依托,科学管理为手段,旅游规划为指针,以生态旅游和科考科普旅游等低耗损产品为主打,以极高的遗产保护意识为动力,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旅游扶贫相结合,多方齐动,推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最大的来源。确定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为中国旅游产业制定低碳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基础。【方法】结合分解分析法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导致重庆武隆世界遗产地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结果】分解分析揭示了旅游产业规模效应和交通结构是导致遗产地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距离因素和排放因子则是导致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对突变前发生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提升、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是影响旅游地交通碳排放变化的重要潜在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分解方法的突变检验方法可用于揭示一些影响旅游产业碳排放潜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最大的来源。确定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为中国旅游产业制定低碳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基础。【方法】结合分解分析法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导致重庆武隆世界遗产地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结果】分解分析揭示了旅游产业规模效应和交通结构是导致遗产地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距离因素和排放因子则是导致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对突变前发生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提升、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是影响旅游地交通碳排放变化的重要潜在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分解方法的突变检验方法可用于揭示一些影响旅游产业碳排放潜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能使世界遗产能世代传承,对遗产地进行保护与管理非常重要。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保护与管理,实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证遗产地价值永续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保护遗产地地方文化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充分认识保护世界遗产与发展旅游之间的关系 1. 世界遗产是中国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源泉,世界遗产的标签是遗产地巨大的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20.
海口羊山地区地处海南省海口市西南部,属火山岩地区,是中国荔枝原产地之一.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以羊山地区腹地石山、永兴两镇为遗产地范围,总面积226.34 km2,共有荔枝林面积6万亩,其中野生荔枝林4.4万亩,百年以上古荔枝树1800余株,是我国热带地区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有近2000年的荔枝种植历史,由于长期以来袭用实生繁殖方式,变异多,形成了世界罕见的野生荔枝母本群;除种植荔枝外,人们通过林果间作发展黄皮、莲雾等多种热带水果,通过林农复合发展黑豆及黑山羊等林下种植与养殖,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同时,遗产地农田-林网-火山石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发挥着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土、水源涵养与水量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海口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遗产地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荔枝文化,流传下来了众多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是热带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与火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杰出代表;千百年来,人们垒石造田,植树护田,并利用火山石修建房屋,农田、火山石与林网浑然一体,古树-火山-古村落古朴宁静,村落-荔枝林带-火山梯田独具特色,构成了遗产地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海口市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国际旅游岛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