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势强盛,经济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世称“贞观之治”。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唐太宗及其大臣在贞观年间顺应历史的发展,制定了“偃革兴文”的方针,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措施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一、“偃革兴文”方针的提出 唐太宗是在扑灭隋末农民起义,扫平割据势力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唐朝建立之初,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凋敝。全国户口数从隋全盛时大业二年的八百九十万九千九百五十六户,下降到贞观初年的不满三百万户。据史书记载:贞观之始仍“霜旱为灾,米  相似文献   

2.
周华 《科技信息》2007,(15):150-150,202
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千古大英雄。在这位大英雄的身上,也有性格的软弱性。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性格软弱性的主要表现;第二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性格软弱性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本文试图阐明这样的观点:“人无完人”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历史剧人物性格的塑造应褒贬并提,成功的历史文学作品必须塑造出典型人物性格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历来史学界大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民族和思想方面,而在文化教育方面则鲜有论述.事实上,认真考察后初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唐太宗“守成以文”的治国方略.本文试图就唐太宗“守成以文”方略的制定,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李渊称帝建国后,虽在短期内消灭割据,剪灭了群雄.但却不能在短期内扭转唐初社会的衰微局面,统治者依然面临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回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不断制造事端,骚扰侵犯店边境,威胁唐朝统治.内地广大地区深受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满…  相似文献   

4.
《七德舞》是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的一首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叙事史诗。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地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大诗人。他生在“安史之乱”后,当时的唐王朝。由于兵连祸结、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朝臣党争,以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日趋腐败。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已成了昨日黄花,作为一个有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白居易积极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改革斗争。  相似文献   

5.
逆耳之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到历史上善听逆耳之言的君王,当然首推唐太宗李世民了。一次,唐太宗想把洛阳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曾经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历史上典型的社会和谐时期。这与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执政国策具有密切关系。《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实施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的政治智慧。对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使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以都护府为最高行政机关,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任,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唐代民族政策的研究,史论多集中于太宗贞观时期,学者们对唐太宗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2年熊德基先生所撰《唐代民族政策初探》一文认为,唐代民族政策“是唐高祖和唐太宗相继提出并制定的”,唐高祖李渊“奠定了唐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但熊先生并没有对此作出专门的论述。故此,本文不揣冒昧,在史学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唐高祖李渊的民族政策作一全面系统的述论。姑为抛砖引玉,以期把唐代民族政策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正>一、前言远在汉朝,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葡萄种植及葡萄酿酒的记载。在唐朝,中国已经有发达的葡萄酒加工工业。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一次在宰相魏征家里,就提出要喝"西域葡萄酒"。这说明,在1500多年前,已经从新疆,现今的吐鲁番高昌古城得到马奶子葡萄,引种长安(现西安)种植葡萄,并在宫廷开始酿制葡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常常要和镜子打交道。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这里说的“人”,指的是刚直不阿、铮铮铁骨的魏征。直到现在,“贞观之治”还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时代,可以说这与其“以人为镜”是分不开的。而今,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在忙碌繁杂的工作环境里,身为母亲的我常常拥有这样一份感慨:孩子其实也是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典故“兼听则明”语出唐朝名臣魏征之口。一次,唐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做皇帝的如何才能变得圣明,怎样就会变得糊涂。魏征回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本是就统治阶级治国之道而言的,具有阶级的局限性。但从一般的认识方法上看,却具有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自己的宗旨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把它发展成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党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昭陵的历史面貌,分析帝王陵寝的政治内涵,从历代诗人有关昭陵诗篇的内容中辨析唐太宗李世民身后声誉的衰微和昭陵形象的驳落,批判了所谓古代英明君主的残忍伪善与骄横。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是到北美大陆最早的群体之一,他们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两百多年的奴隶生活与一百多年的种族隔离,使他们在这片自己创造过无数财富的土地上备受凌辱.美国黑人长期以来为争取自由与平等不懈斗争,如今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状况都有了极大改善.但种族歧视并未完全消除,美国黑人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仍需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建立,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方面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帝王,也是初庸的诗歌作者。他的诗收入《全唐诗》99首,《全唐诗》之外还有4首,共103首。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他即帝位后的创作,反映出这个创业雄主二十三年帝王生活的若干侧面。隋末天下大乱,李渊、李世民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李唐王朝。唐太宗即位之初,内心无限喜悦,为此他在许多诗歌中反映出讴歌统一的内容。如《正日临朝》:  相似文献   

16.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学界对唐朝羁縻府州初始时间的考订,还存在歧见。本文认为,唐朝羁縻府州并非初始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而应是初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  相似文献   

17.
唐初贞观年间,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为了达到天下“致治”,吸取隋亡历史教训,确立“安人宁国”的政治路线,推行德治仁政,“宽仁慎刑”,选贤举能,选拔官吏注重“才行俱兼”、制定“考绩黜徒”的用人制度;将纳谏与执法、守法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皇权与法权矛盾。这些有别于其它朝代的法律思想的推行,与“贞观之治”的取得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工业发达国家在安全和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方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几经反复才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和水平,现已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机制和制度,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各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与制度包含着千百万劳动人民的鲜血和汗水,也应当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9.
在唐王朝建立之初,以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除了锐意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外,还非常注意经济立法,并用法律手段对土地赋役、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诸方面进行干预,从而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为以后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唐王朝的巩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刘秀之得天下较刘邦“尤难”。他说:刘邦之劲敌唯一项羽,而刘秀却面临着“丛生之敌”。对付一个劲敌,容易“精专志定,无旁挠”;而对付“丛生之敌”,则“分势而四应者杂起,左伏右起,无宁日焉”。因此认为刘秀之得天下较刘邦“尤难”。这种看法,我认为是颇有见地的。其实,何只刘邦之得天下较刘秀为易,即李渊、李世民父子和赵匡胤、朱元璋之得天下,亦莫不较刘秀为易。李渊、李世民父子所遇之劲敌,唯王世充、窦建德耳。而赵匡胤仅统一了南方,未平定北方,北汉到赵光义时才统一,燕云十三州则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